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体书法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赵体书法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体是谁的字体?
“赵体”即指“赵孟頫”赵孟頫【zhào mèng fǔ】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赵体是赵孟頫的字体。
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你觉得赵体楷书和欧体楷书,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如果确实要将欧阳询和赵孟頫的书法做一比较。
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则是格调不同,气韵方面有鲜明的区别。赵孟頫的楷书更具有文人气息,而欧阳询的楷书则多了一种朴茂之韵,就是说欧阳询的楷书内涵要丰富一些,而赵孟頫的楷书从格调方面看,融合的东西同样丰富,但更显得精致一些,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书法的发展一直是在融会贯通前贤经典的基础上在发展演变的,不过由于书法家的审美理想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不一样。可以这样说,赵孟頫在追求雅致,而欧阳询则追求的是雅俗共赏。因此欧阳询楷书要高于赵孟頫的楷书成就。但赵孟頫能够在继承传统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这是赵孟頫的最大贡献。
再者,无论是欧阳询早期和晚年的《九成宫》在法度森严方面,要比赵孟頫严谨许多,更见法度。而赵孟頫的楷书有些熟略见腻。这是他们的有一个区别。或许一个可以见墨迹一个之见碑刻原因吧,可能有些许不同。
而欧阳询楷书就创新程度方面和书法发展历史的局限性方面,欧阳询的《九成宫》再那种熟媚腻方面,不如赵孟頫 这非常正常,因为欧阳询楷书是的创新度要高于赵孟頫。
赵孟頫的书法在独创性方面,由于唐楷尚法的建立,导致唐以后的书法,只有在晋唐法度之中徘徊。或许基于这个因素,晋唐法度的确立,使得赵孟頫无需包括法门的思考,只需去学习和继承便可,所以赵孟頫能够在继承经典传统法度的时间和精力,去提炼和精熟化的条件,熟自然而然成就了赵孟頫。也就是说欧阳询在创建法度,立门立派,而赵孟頫则则以继承为主,然后融合百家,而自成一家。
三是欧阳询和赵孟頫的生命历程不一样,赵孟頫是纯文人雅士,所以,他的书法以儒雅为长。而欧阳询则不同,欧阳询的在政治上有一定地位。在他的世界里,不仅仅有文化的思想和内涵 还有更广泛的一个视野或角度。这个角度,同时也决定了欧阳询的楷书的格调与品味的丰富性。可以说欧阳询在艺术审美上站位更高远一些。
赵体楷书秀美,圆润,姿态美,用笔技法上变化多端,方圆结合,起收笔露锋,藏锋皆有。欧的风格以瘦,险绝,看是倾斜,重心却平稳,中宫收紧,结构紧密,四周伸展,给人一种俊秀美!赵体就像翩翩起舞的少女袅娜多姿,欧体像结实的青少年修长,俊秀!
谢谢悟空邀请!欧阳询的楷书总体特征:
端严险劲,线形方正,线条质量平实,线条节奏韵律属适中,结构端正。
赵孟頫的楷书总体特征:
遒劲婉丽,线形圆润,线质外肆,线条节奏韵律偏强,结构夸张,宽绰秀美。
同一书家,在不同时期每件作品也有差异,但风格追求有近似的地方。
欧阳询《九成宫碑》
瘦硬遒劲,正欹相生。
欧阳询《虞恭公碑》
线条爽利挺拨,布白严谨。
欧阳询《皇甫君》碑
欧体刚劲峻峭,结体笔划规范,但不是很活,有木工组器之感。赵体字形较扁,结体笔划较活,有飘逸秀美之感,近于行楷。就初学而言,欧体较好,赵体较难,如果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可学赵体,赵体学好,字就美了。
赵体楷和欧体楷在共同遵循书法的法和共同规律的前提下的不同:一是书法的笔法多了些灵动性,笔法法度的严谨度要少5至10个百分点的法点法法位,书写时用“撒点"和“捺点"的比例数赵体高于欧体《九成宫》,而“左垂露点"和“右垂露点"的比例数赵体低于欧体。二是汉字结体法点法位的精准度和确切度赵体楷低于欧体楷《九成宫》。三是赵体的切笔笔法的灵变性低于欧楷《九成宫》的切笔笔法,或者说赵体的切笔笔法,根本就没有多变性。四是大自然法则和书法的气和书法的韵,气韵合一上,还有一定的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书法初学者应该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中如何选择?
学习书法是有“路线图”的,按照一定的顺序练习,往往能事半功倍。对于初学者来说,选对了适合自己的碑帖,入手会更加轻松。
选择碑帖有讲究,在选帖之前,我们要对书法的发展史及书法风格的传承有所了解。
以唐代书法为例。欧阳询所处的时代是初唐,彼此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在书法艺术上也以硬瘦为尚,欧阳询的书法更是如此,挺拔而险峻。
书法是有传承的,中唐的颜真卿,早期的书法受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影响较大,这在其早期作品《王琳墓志》以及最近出土的《罗婉顺墓志》可见一斑。只是此后,他的书法才受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影响,笔画逐渐变粗变直,直至形成独特的颜体。
而更晚的柳公权则综合欧颜之特点,取欧字之结体,却又一改颜字横轻竖重的特点,加重笔画,更显肥厚,形成独树一帜的柳体。
明白了这些,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字体。比如:处世严谨、讲究法度者,可选择欧体;性情宽博、稳重坦荡者,可选择颜体;追求完美、自由浪漫者,可选择柳体。
不过,就我个人看来,初学者从颜真卿楷书入手,不失为很好的一种选择,原因在于颜体横平竖直,不拘泥于一笔一画的细节,初学者更容易上手。
学欧进门难,出门难。
学颜上手快,出门极难,弄不好学不到精髓却沾了习气。
学柳进门难,出门难乎其难。
我的这个体会有人赞同吗?
有人理解吗?
听我解释:
欧阳询是接魏晋风骨的嫡系,也应该是少数亲眼目睹王羲之真迹者之一。
欧体的用笔既有二王今体书法的痕迹,也集古法及魏体碑刻风格。
因此而言,欧体的用笔多严谨而内敛,即使侧锋用笔,也是气神饱满。
我感觉还是要看个人的喜好和审美。
唐楷的最大特点是法度。
欧体字以险绝著称,同时又严谨工整,以方为主,方圆兼顾。同一个字在同一篇作品中各具神***,绝不雷同。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体字以沉稳大气和厚重较为突出,比较适合写大字和榜书。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体字以瘦美著称,正所谓“颜筋柳骨”,遒劲力道。代表作《玄秘塔碑》
我本人是临习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多年,感觉欧体字比较难写,笔画和结构要求都比较严格,也正是因为如此,练好欧体字,基础打的比较牢固,相应的再临习其它书体,上手就好很多,这也是我的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快乐书法营”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关于初学应该从欧颜柳三者中如何选择的设问,本就已经设定范围了。就是说,入门书法,非得从世俗所说唐楷不可。
我对这个设定范围,有如下几点认识,请题主和书友批评指正,讨论留言,以便匡正。
一、唐人诸体楷书的艺术特色,不必赘言。如果非在唐楷中选择入手,建议颜体。因为:颜体楷书风格多样,且遗存资料丰富,有《自书告身》楷书墨迹,这对认识,理解唐楷的笔法,非碑刻所能比;行书墨迹有《祭侄文稿》,刻本有《争座位》,《三表》等,同样丰富多彩。从颜楷入门,进而过渡到颜体行书,有水到渠成之便。
而从欧柳楷书入门,最后的结果,是学到一模一样,就再也不可能有任何自由发挥,变化的丝毫余地。其结果,一是所有学此二人者,从宋以来,没有成功者;二是学到一定程度,大家难免雷同撞车,千人一面;三是视野,思维,书写技法被固化,要转入其它书体,其它风格的临学,绝对需要从头再来,原来所学,几乎无用。
二、从魏楷,隶书入门,比从唐楷更具有优势。主要是魏楷风格多样,变化多端,没有程式化的弊端,所以易出不同风格。
事实上,六朝碑版,唐颜真卿最先就己引入他的楷、行书体;宋苏轼,黄庭坚继承发扬,到清末民国,已蔚为大观。近现代知名书家,何绍基,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谢无量,沙孟海等等,无人不是魏体楷,行书高手;不以书法为专事的,民国人物孙中山,谭嗣同,谭延闿,阎锡山等等,无不如此;连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书法,也是魏楷底子。
一个历史时期历史人物的共同选择,当然有其深刻的道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体书法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体书法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