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祝书法草书字体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祝书法草书字体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祝枝山的草书怎么样?
祝枝山的草书成就,略逊于张怀,而远在黄庭坚王铎诸人之上。
写草书的人,大多只有一个路子。怀素有自叙帖和圣母帖两个路子。张旭只有一个路子。黄庭坚只有一个路子。王铎只有一个路子。徐渭一个路子。付山一个路子。可是祝枝山的草书,至少有六个路子。洛神賦一个路子,秋兴八首一个路子,大草赤壁赋一个路子,曹植诗白马篇等一个路子,自作诗我有三尺匣一个路子,蜀道难一个路子。如果再加上几种小草,祝枝山的草书有不下十几种迥然不同的面貌,每一种都出类拔萃,当世不让,后世难俦。说祝枝山草书 不好的人,不是不懂草书,而是根本没见过草书。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和艺术成就,必然要把他平生所经历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祝枝山的草书,也毫不例外地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联。
祝枝山是著名的晚明四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外公徐有贞、岳父李应祯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耳濡目染中对他后来的书法创作积累了厚实的落础。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也还算是平顺的,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年老后告病还乡,嘉靖五年(1526年)卒,寿67岁。
祝枝山的草书取诸家之长,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相对平稳,家庭和各方面没有大的变故,这也是他的草书没有那种恣意狂颠的大气度的缘故。他的诗文也少见传世名篇。除非是专门的草书爱好者,他的影响终究比不过怀素、张旭等大家,我们不得不感叹那句千古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文章千古事,苦乐两重天。任何想十平八稳地赚得既得利益的人,都不可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古今中外,无数苦难出奇才的例子比比皆是,哥白尼、凡高在生前受尽冷言白眼,直到死后才被后世肯定了他们的成就。或许我没有具体的评说祝枝山的草书影响的高低,但艺术评价的标准仍然是不以一时一地的价值传播而存在的。苦难或许竟是艺术家避之不开的永恒话题。
朱枝山的草书怎么样?这个问题提得好!
书法的本质学问,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比较‘’。
要回答这个问题,把祝枝山的草书和历代名家的草书作一比较,基本上就能得到相对公允的答案。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曾任京兆应天府(今南京市)通叛,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代表人物。
祝枝山学书博***众长,于钟繇,二王,智永,李邕,张旭,怀素,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无人不学,无人不悉心研究,临摹前述诸名家,无不毕肖;蝇头小楷,擘窠大字,五体兼能,胜擅草书,既见其学之富,更见其功之深。
(祝枝山小楷扇面)
其草书突出的特点:
一,形式多变,前所未有
感谢题主邀请!
一下子两个大问题,我忽然晕了,不知从何插嘴。首先应该认可他的书法是好的。其次,他的影响也很大的,现在一些大型展览里面还是经常能够看到“祝体”风格的。具体说:
一、祝允明生平:
1461年1月17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1527年1月28日)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江苏吴县人,长像奇特,自嘲丑陋,因为右手有枝生手指(咱们说的六指),所以自己号枝山,是明代著名书法家。
二、不能说他的影响不大。
1、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
2、祝允明书法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如《草书自诗卷》、《致元和手札》、《草书千字文卷》、《王文恪公卷》等。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格”。
祝允明[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生指枝,自号枝指生,号枝山,今苏州人。徐有贞外孙。天资卓越,五岁能作径尺字,九岁能文章,有奇气。其书如绵裹铁,如印印泥。盖临池之工,指与心应,腕与笔应,有明朝第一之称。
附祝枝山巜草书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祝书法草书字体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祝书法草书字体推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