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方块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方块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栅栏体字体是什么样的?
“栅栏字体”的特征:所有的笔画走向都是直线。中国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中国文字历史源远流长,象形、甲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但没有一种字体笔画是直来直往,甚至硬笔书法中的横画要么亢肩、要么中间有略微的弧度,都与“栅栏字体”的写法不尽相同。
楷书和行书区别?
学习行书一般要求有一点书法基础,具有一定的临摹和创作能力,然而行书的运笔要求更高。相对楷书,行笔有其独特的地方。
1、书写速度更快。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书写速度比楷书快,比草书慢。
2、笔画弧多于直。楷书笔画以直为主,行书以圆转代方,很少有提按比较繁杂的方折笔,而是隐含折意的圆转。
3、牵丝引带,体态神动。楷书的点画独立,而行书的点画之间,通用“牵丝”,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联系起来。
4、多以露锋入纸,中锋侧锋互用。楷书入纸既有露锋也有藏锋,但运笔以藏锋为主,而行书一般起笔都是顺势落笔,逆锋起笔是少数。
5、结体欹正相错。楷书方正,结体讲究端庄、匀称丶平正,而行书讲究在一种相对的运动状态中保持重心的平稳,故体势欹侧,跌宕起伏。
6、章法自由度大。楷书章法多为纵有行,横可成行也可不成行,字距、行距相对固定,而行书通过富有韵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动变化的节秦来布局,章法自由而多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1、用笔上
行书在用笔上有了很大关键性的改变,比方说变楷书的方为圆,并去掉了顿笔。
楷书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
2、字形上
行书在字形上还借鉴了草书的写法,很多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书写的速度还可以增强表达的元素,起到一种简省笔画,以简代繁的作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和行书是有区别的。所谓楷书,又叫做真书,是把隶书点画的波磔(zhe)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楷书大家,三国时期的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此外还有比较著名的四大家,欧阳询(欧楷),颜真卿(颜楷),柳公权(柳楷),以及元朝的赵孟頫(赵楷)。所有这些楷书大家为我国书法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楷书外,又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了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的点画,又兼带草书联绵笔势,既不象楷书那么工整,又不象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天下第一行书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总之,楷书易写易认,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行书比较实用,是平时工作学习的实用书体。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楷书讲究严谨的法度,笔法规范,端装正危,结构求形质。而行书则是简洁流畅,讲究韵味,结构求灵变。以军人队列训练为例,楷书就是正步,齐步走训练,要求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行书好比战术训练,求变,求活,出奇制胜,以战胜敌人为根本。部队上有句老话叫“队列没有对,战术没有错",这句话很够品味。中国汉字的特点是横划多,在王羲之的《姨母帖》,横划很少雷同。
行书的韵味在于精气神。笔法多变,起承转合连贯性十分强烈,是书者性情,审美,笔***力,文化沉淀,阅历积累的集中表达,书法的乐趣也体现在行草书中,书法家于右仁讲,我在写行草书中才体会到书法的美妙,乐此不彼。对书法爱好者而言,还是不要只停留在楷书阶段,要勇敢的向行草迈进。看王羲之的正楷书传下来不多,王羲之是在中年三十多岁写的《兰亭序》和《黄廷经》,可见,他没有在楷书上停留很长时间。
练习行书还是以二王为宗,依《圣教序》《姨母帖》《二谢帖》再配以得圣教序笔法明显的杨凝《韭花帖》,遂步走向创作之路,享受书法的奥妙与乐趣。
通俗讲——
一笔一画写的汉字,若结体符合书法审美,就是楷书!若仅仅横平竖直,我们又俗称“方块体”。
楷书具体又分三类:魏楷、晋朝楷书、唐楷;我们大众练的最多的,当属唐楷;
而我们所谓的“连笔字”,若是其结构、章法符合书法审美,就是行书。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但市场上的硬笔字帖,又分为:硬笔行楷、硬笔行书、硬笔行草;
楷书辨识度更高,美观大方,但书写速度较慢;而草书,书写很快,但却难以辨识。
于是,作为折衷平衡的书体,兼顾书法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行书,就成为大众欢迎的书体,正所谓:不真不草,是曰行书。
历史上,行书的审美,沿袭二王,追求飘逸、妍美风格。
硬笔行书,名家很多,如:田英章、荆霄鹏、卢中南、吴玉生、沈鸿根等等。
1、符合传统书法结体,但表现的是硬笔的特性,若过度去追求软笔的效果,就书写过程看,已近乎是美术字式的描字了,包括行书在内。
放弃自身特性,不会是任何美的实质,正如:男性不宜婀娜,女性不宜粗犷。
做人应如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您有什么感想?
此题的观点即所谓“横平竖直”和做人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没见有此说,倒是目前有:如称蒋介石写字横平竖直,有人说“字如其人”.“中正正直”.“大中至正”。而历史上首先将书法和人品相联系的是指颜真卿,其字雄强博大,人品刚直不阿,但从未限其所谓“横平竖直”,而是说书法风格,其楷书如此.行草书也如此!其次是赵孟頫,说其字(各种字体)柔.媚.其人无骨(赵氏事元)。但是泛泛而论“字如其人”也不对,蔡京.和申等书法不错.楷字尤佳,这又怎么说呢?所以不可生搬硬套,应具体分析。至于有人把蒋字.人并论.并誉主要还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没有人规定做人应该怎样。但从您的问题来讲,要么就是有人跟你说应该怎样,要么就是你自己本就是横平竖直的人。
一个建议: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或者您可以尝试一下不像现在这样方块字一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方块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方块字体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