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行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行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书法如何处理好“到位”和“味道”的关系?
学习书法如何处理好到位和味道的关系?
先来谈到位的这个问题。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形态。笔画该长该短都有一定的规矩,就好比人体的四肢躯干。把字的笔画粗细长短按照它的规矩写出来,就是到位。如何知道自己的字写到位呢?就要通过临帖来认识了解字体的结构。古代人解决的方法是摹帖。摹帖对掌握了笔法的人来说,是一种学习结构比较好的方法。但对于尚未掌握笔法的人来讲,就会是以填描的方式进行,养成添加描画的习惯。一开始的时候,建议不要***用摹帖,应该从临帖开始学习笔法。在结构方面,可以用米字格纸和米字格字帖。以米字格中的虚线作坐标。这样就会比较容易的把字的笔画和字帖中的结构比例写的相近了。
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不要去考虑神、韵、意这些虚无的东西。手上的能力达不到,想了也没用。“味道”是在你的功力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在手脚生疏,形体未立的时候去盲目的追求高层次的东西,加上理解的肤浅,以自己的“味道”聚墨成形。和古人的“味道”差之千里。
对书法标准的要求,也是一个大的原则。
‘’到位‘’好理解。无非是强调书法的四法即‘’笔法‘’,‘’结构‘’的准确度,‘’章法‘’,‘’墨法‘’的中各种对比关系的丰富性和协调性。
‘’味道‘’更深一层,属于艺术的审美范畴。开一个专题都无法作完备的讨论,更没有标准答案。
我的理解是,在学‘’到位‘’的基础上要有所变化,写出不同于古人的,有个人风格的新意来。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理解,只是照搬古人,模仿***,就没有新意,没有新意就没有‘’味道‘’。
欢迎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书法小处不能随便,要笔笔送到,不能含糊忽悠而过。如米芾行书《研山铭》里“厚”字的一撇,虽细如丝发,但沉劲有力,用笔“到位”,显示了沉雄的功夫,耐人咀嚼品味,有“味道”!
书法的到位和味道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更多交流,请关注@心灵教主 ,
一般来说,到位,是把原帖的感觉写出来。例如: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如下图所示:
要把这个字体写到位,就是要把视觉上能表现的内容都表现出来,笔画准确,每笔都送到位。
一副作品的味道,就是这幅作品的调性,需要表现的儒雅飘逸的,如兰亭序,需要表现悲愤激昂的,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有表现宁静恬淡生活的韭花帖。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通过作品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这就是作品的味道。
下面这副图是褚遂良的倪宽赞,通过文字,可以表现出来作品优雅华丽的艺术风格。
好的书法,一定能表现出情绪感,而不仅仅是一个笔墨技巧的表现。
以下是我写的一副魏碑作品,作品描述了北魏时期的一个王爷,拓拔祯的生平事迹。该作品表现出来北魏时期金戈铁马,雄浑大气的艺术风格。
一副书法作品的【到位】和【味道】都是要具备的,写的不到位,说明基本功还不够,写的没有【味道】,说明缺乏特色,没有个性。
谢邀。我理解的“”到位”是指书的规范,法度等,即笔法、结构、章法、墨法要合乎要求;“味道”是通过临帖,取百家之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我自己来说,我是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圣教序》里有些字东倒西歪的,我很难理解其中的美感,但是许多人推荐初学者临摹它,为什么?
谢谢邀请!
别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有些字东倒西歪的,但越是东倒西歪的字,越有动感,越有精神,越有品头,越难写。虽然有的字东倒西歪的,可字的重心却是“稳若泰山”的。这就是书圣王羲之的高明之处。传说,王羲之为了把字写得“东倒西歪”,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
为什么推荐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简单的说,因为它字字精美,字字高雅!适合初学行书者学习。这是推荐学习的理由之一。
从技术层面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单字的揖让,顾盼,转笔,顿笔,结构,笔法等基础技法,都通过刀锋予以呈现。我们学习行书,到底学什么?不就是要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的这些技法吗?这是推荐学习的理由之二。
再者,从整体来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用笔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和字势,纯出自然。这是推荐学习的理由之三。
推荐学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由之四:当代善行书的书法家张旭光老师说过,初学行书者,就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是张旭光老师几十年研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珍贵的经验之传。
我们现代人看圣教序中一些字东倒西歪,这个不奇怪,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们觉得它怪,是因为我们的审美标准和王羲之那个时代的人有区别。现代人关于汉字的审美意识来源于书籍报刊和所有的印刷品。而印刷品上的汉字***用的都是宋体,或者是由宋体变化而来的仿宋和黑体字。书法到了唐朝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唐代的楷书,它继承和发扬了魏晋以来南朝和北方魏碑的书法成就,去掉了其中不太合理或书写不方便的笔画,形成了几乎完美的楷体字。到了南宋,是我们人人皆知的大奸臣秦桧发明了宋体字,也就是我们今天在书本上学习的印刷体字。宋体字将欧颜柳诸人的精美楷书,用雕版印发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开来,一千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动。现在我们之所以觉得王羲之字的结构有的很怪,就是因为我们从宋体字中全盘接受了唐代书法的形体概念,我们手里拿的是欧颜柳等人交给的尺子。这是经过晋代以来七八百年历史发展以后,汉字形体美化完善的结果。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个原因那就是王羲之对汉字结构的探索。他笔下的字,有许多搭眼看是怪,可是你整体看仔细揣摩又觉得是另一种变化了的美。艺术成就越高的书法家,他们的字越难学习掌握,因为他们在变化中求平衡,在矛盾中求和谐,有的我们暂时理解不了,有的即使理解了可是却学不来,这是学习古代名家字帖经常遇到的事。要不然,满大街都成了王羲之,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综合起来我的意见,你先临摹起来,边理解边学习,能理解多少就学多少。随着时间推移你会理解的更多,那样你的学习也会不断深入。关于临帖古人有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你临王羲之,虽然开始时困难,但是一旦学进去了,那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行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行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