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和时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和时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的发展顺序?
书法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3、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两晋南北朝、隋唐)。
4、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先练正楷还是先练行楷?
依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先把楷书练好了,然后加快书写速度即是行楷。行楷特点=楷书结构+行书笔法,行笔节奏较快,不能缺少笔画。由于书写速度较快,个别笔画形态会有一些变化,实属正常现象。
试想,既然行楷是快写的,不可能像写楷书似的那样一笔一划书写,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楷书基础,速度提不起来那叫什么行楷?
不练楷书,对执笔法、运笔法、笔画、结字法等基本功技法肯定是很朦胧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练行楷有点儿急促突然,并且会感觉很吃力。如果硬要练的话也可以,自以为写出来的是行楷,其实只是模仿字体形状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行楷技法,岂不是弄巧成拙?
很多初学者不懂书法原理,不知道有特定的技法训练方法,误以为练习楷书太耗时间,没有耐心。其实,只要是了解楷书特点,训练方法科学有效、正规系统,练好楷书不需要很长时间,通常有80~100小时左右就可以了,笔法、字法掌握的很熟练。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训练效果,说明选择范本不适合,执笔姿势错误,笔法动作不规范,训练方法不科学……不要找任何借口! 谁不信,请看一下我的教学模式,仔细对照一下,是不是这样练的? 如图:
其中,有几个要点说一下:
1、范本必须是原帖,不要带笔法示意图的,也不要带米字格那种放大版本。按原大对等练习,先读帖→再摹帖→后临帖,
2、***用正确的执笔法,是写好书法前提条件。如图:
此外,小楷枕腕书写,中楷悬腕书写,大楷悬肘书写,这是书法小常识,事先必须要知道。如图:
以上是我的教学心得(局部),仅供参考。诸多原因所致, 无法在此详细讲解,请见谅。
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练字论述,我的抖音、火山里有小视频可以看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先练楷书还是直接练行楷?这得***取因地制宜的随机应变。
如文盲、外国人、小学生等等,这些群体就连汉字都不认识,只能认认真真的从识字性质的楷书学起为好,等到认识字后再随性而先择。古代文盲遍天下,所以选择从正楷学起。这个道理,与小学生先学从一笔一画的笔顺开始,通过这种练习识字是一样的。(这是个针对文盲的学习方法)
现代人最起码都受过高中教育,整个社会把“文盲”都给消灭了,日常的书写交流基本上又起码都使用的是行书,这些人学习“扫盲”而存在的楷书就绝不是为了“认字”了。(自己喜欢另当别论)
在绘画艺术中,素描能力强不等于色彩感觉好,绘画工作者都能明白这么个道理。说通俗点,楷书的性质犹如素描,常人只知道像不像,却不懂素描线条的结构好坏。
书法尽然放弃高大上的笔画称呼,和素描称兄道弟的拉起了“线条”亲戚关系。晕!🎭
要看个人练字的目标,若想在书法方面有所建树,最好是先楷篆隶及魏碑都要打好基础,然后再行草,若只为业余兴趣,那就不用纠结了,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就行了,个人观点,仅供商榷,我正从颜楷入手学习,敬求指教
先练正楷。
楷书的法度完备,法帖众多,是打下坚实书法基础的重要途径。
同时,楷书的学习是一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过程,拼的是细致的水磨功夫。
行楷是楷书向行书过渡的字体,其作用是在楷书学习熟练后,正式学习行草书之前的转换字体。放在学习楷书之前,是不妥当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和时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和时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