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娘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娘字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甲骨文中一直没有找见“妈、娘”二字。是不是研究方法有问题?你怎么看?
甲古文不同于一般史藉,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古代巫师占卜用的“卜辞”。
首先,占卜的事项一般都是比较重大的事情。比如:战争的胜败、田猎的成果、年成的丰欠…。为了增加准确率,巫师一般都从正反双向设问、求证。如:某月某日拟征伐某地会大获全胜吗?再卜则为某月某日拟征伐某地会有惨重损失吗?通过两次占卜的结果,硏判所求事物的吉凶。
这种占卜用的辞语,要求使用简洁、准确的敬语。就是涉及到人物,也不会出现“妈、娘”等俗语,一定是人名,或“父、母…”等郑重的敬辞。
……卧…槽……字都认不全,竟然敢武断的说有没有那几个字?就算是认出来的那部分文字,谁又能知道字音?
古蜀国称呼母亲为“姐”,称呼父亲为“哥”,难道就说人家没有爹妈了吗?据说李世民留给儿子李治的诏书,就是自称为“哥”,称儿子李治为“弟”……唐代朱庆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那“舅姑”二字,也不是今天的舅姑啊……谁又知道商代人是如何称呼自己父母的?也许老天爷能知道吧……
既然已经辨认出了两千多字,也不能说是研究方法不对,到目前为止,那部分解读出来的甲骨文字,也没法给出读音,也只能用现代的汉字读音是替代……既然有个“司母戊”鼎,那就肯定会有对母亲的称呼,估计这代人是没法解读了……现代人有把亲妈叫母后的,说不定那时候的“司母”,或者说是“后母”,就等于现在的“娘”……
甲骨文里面没有“妈”和“娘(表示母亲义)”正证明了现代文字学研究的方法非常科学,没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没有?因为表示“母亲”义的“妈”和“娘”是后起的啊,中古人创造的东西怎么可能跑到甲骨文里面去?!
中古字书《玉篇》“妈,母也。”可见中古时期这种用法已经见于书面语,而上古是没有的,不过从语源学上来看“妈”和“母”都是同源词,也就是同一个词用不同字表示。
而“娘”这个字稍微复杂,《玉篇》“娘,少女之号。”无论从中古字书还是文献(传世和出土)来看,“娘”本来指“少女”(甲骨文中有一个左边写作“良”,右边写作“女”的字,但是用为人名,并不是这里说的“娘”),而“孃”才是指“母亲”。“娘”和“孃”的用法原本严格区别,大概到了晚唐五代,“孃”可以写成同音的“娘”,两字的用法慢慢开始混淆,所以后来“娘”也用为了“母亲”的意思。
如果想知道“娘”这个词的详细来历,可以看张涌泉教授最新的研究文章《说“爺”道“娘”》
这是追溯族源的方式了,哪部族人用啥声音表示爷奶父母兄弟姐妹是永传承的。
甲骨文内若没有此列就呈二式:
1.是商人不这样说达。
2.是还没人读识出。
不论哪个国家都不同氏族有各自方言,而统一标准官方用语,都依王族的氏族语为标准语,所以商人父母称不是妈娘爸爹,那就是不这样发声音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殷墟甲骨文中没有“妈”,有“娘”,但是这里的“娘”只是女名专用字,不是后世意义的“娘”。据甲骨文,殷人称母亲为“母”,称父亲为“父”。但是要知道,殷墟甲骨文绝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并不代表商代语言的全貌!从大量卜辞来看,当时人们用于记录的主要载体应该是简册,工具是毛笔,而不是龟甲兽骨和刻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娘字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娘字的草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