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骨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骨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理论的“筋、骨、血、肉”之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汉字的生命形态是模仿人的生命形态而得的。人有筋骨气血肉,人有精气神,这些东西,被引进到书法理论里,并且能在书法作品里体现出来,是评价一幅作品质量的基本依据。
筋骨血肉之说,在书法理论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最初提出这一说法者,是晋代王右军的老师卫夫人。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筋无力者病”。
卫夫人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强调用笔之法,善于用笔者,字的点画线条形态就有筋有骨,骨肉比例恰到好处,既不显肥,亦不显瘦,如一个俊美的女郎,身材健美,修短合度,“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微笑][微笑]
不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干湿浓淡、侧锋中锋等技巧,不知如何掌握,“筋、力、骨、肉、气、血”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也就无从谈起了。
善于用笔用墨者,提按顿挫、中锋侧锋、行笔速度恰到好处,笔下的点画线条之筋骨血肉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字的神***气韵也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书法理论的筋指字的血脉,骨指字的力感,血指墨韵,肉指字的肥瘦。
字肥的,丰腴雄强,要如绵裹针,肥而有骨。如颜真卿楷书。字瘦的要细筋入骨,瘦硬通神,如褚遂良楷书。不肥不瘦的如王羲之行书,清刚雅正,有中庸之美。
字无论肥瘦或适中的不肥不瘦,都贵有力,有一种力度美。
苏轼《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
《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点画生动灵巧,沉劲入骨,骨肉相称,中锋运笔,有力、有势、有节奏。俊逸潇洒,以韵胜。
当年书法家张锡庚说:"王珣的《伯远帖》宗二王而启示后人:既是一种纯真的晋韵,特别是它的线条松散而突出东晋士大夫风度韵致和潇洒出尘的气息,又用笔随意而精到,情绪平和而淡远,间架动荡且飘然,瑰丽多姿,文***风流。″
(下图为王珣所书《伯远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筋、骨、血、肉”(筋、骨、肉、力)是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最先提出来的书法理论,后来成了书法艺术评论的专用术语,这四个字不仅仅指书写技巧,更是从人的生命形态上去论述书法,强调书法不仅重“外形”更要重“精神”。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
这段书法理论的主旨是说鉴赏书法重在“精神”而不是单一的“外形”,认为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叫墨猪。力多筋足的字上乘,没力没筋的字不行。
卫夫人论书法,她认为书法的筋、骨、肉、力,正是人的生命形态的反照,它源于书的心灵世界与主观精神。卫夫人评价书法的标准,认为“力多筋足的字上乘”,因为这样的字才足够精神!
唐代的李世民,不仅是位开明君主,也是一位书法家。他也曾在《论书》中非常强调“骨力”的作用,他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不着意去学帖上的字体形势,只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从以上来看,古人对于“筋、骨、血、肉”(筋、骨、肉、力)的论述,尤其重视“骨力”的意义,认为骨力是本,形势依附于骨力,书法有骨力才有精神。这种论断对我们学习书法值得借鉴。
颜骨柳筋是成语吗?
谢邀!很高兴问答你的问题。颜骨柳筋不是成语,虽然它曾在一些文章中出现过。我想你问的应该是颜筋柳骨吧!肯定的告诉你颜筋柳骨是一个成语。这一成语 出自宋朝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这一成语也叫做“柳骨颜筋”。出自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
那么这一成语表达什么意思呢?主要用于书法作品的赞美之词。这里的“颜”和“柳”分别指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金健洒脱。
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着称。
“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为什么一个用筋一个用骨,是为了表达两位大家艺术风格的不同。
我们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主要称赞某某人书法极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骨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骨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