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国际字体下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国际字体下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汉字字体很多,但是历史上只有篆书、隶书和楷书才是标准字,是这样吗?
一,标准字体是小篆 我们后面所写的字体都是依靠篆书
二,每个时代的标准字体是不一样的 秦代小篆 汉代隶书 唐代楷书 现在电脑字简体
我叫刘***
谢邀!
历朝历代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汉字规范活动,颁布了各种通行字政策或标准,或出于整个国家统一的原因,或出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个人追求。
有了共同的符号约定,才能取得一致的理解,达到互相交流,因而汉字在这一时期属于不自觉的规范阶段。
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颁布,是历史上第一次有领导的比较彻底的文字规范活动。
而所谓的“标准字”是为社会广泛用字,也就是大众化的通行文字,以当时为主的字体。
打开中国〈文字狱)一查便知,说历史上只有彖,隶,楷书才是标准字,这种说法是有根有据的。彖书,由甲骨,金文,石鼓等文书体变化中来,历史跨越近千年,秦以后才最终确立彖书为标准字体。一致沿用至今。隶,也称汉书体。其隶书本身就是质朴,好认,便写,适用度优于彖书体。所以,历史上把隶书体定格为一种标准书体。从汉代至今跨越数千年一致在沿用。楷书,最兴盛时期是唐朝,也是在我国有史以来文化发展的最***时期,最活跃繁华时期。楷书优于以上两种字体,形制上,时速上,表现上也大大好于彖隶书体。也是当今沿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书体。经久不衰,美观好学。所以,经过历史确认,楷书体是靠人民生活最近的,也是最受人民百姓欢迎和爱好的一种书体。
不知道问题中所说的标准字指向是什么,是字体方正,笔画清晰规整?还是基于一直以来官方作为正规标准字体使用的意思?但书法界对篆书、隶书、楷书均称为正书,倒很形象,这是由他们端庄方正的字形和不苟的笔画属性决定的。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历经五千年形成的几大书体,在“法”上的规范和要求却不只体现在篆书、隶书、楷书上,典型的例证是,各朝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的《五体千字文》里就包含行书、草书的写法,可以看出行书、草书也有标准化,这是为学习者提供规范和标准。再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历来奉为学习草书的标准入门范本,民国时期于右任先生编订的《标准草书》也是为推动草书进一步标准化而做的努力。所以,行书、草书看起来逸笔草草,但绝不是任笔为体的随心所欲,而是有法可依,有根可寻的标准字。
谢邀。在历史上凡是国家用于颁布法'令、文件使用的字体应该是标准字体。甲骨文(之前应还有)、大篆(包括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人民体印刷体(学生课本使用的印刷体)。章草、行草、今草属于汉字的快写,虽然有一定的法则,但毕竟变态太多,辨识有难度,容易误读。因此不能作为标准字。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指的不是绝对值。行书的书写速度,肯定比楷书快。否则行书就不会成为日常书写最常用的书体了。
这里说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指的是在单一的同类书体中的快慢。不是行书与楷书相比较的快慢关系。
行书本身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行书慢写,说的是行书中的节点,要留得住笔,不可信笔浮滑。王羲之《书论》指出,下笔不用急。为什么?笔是将军。故应筹谋画策。指的就是意在笔先。心里有了规划,点画位置,才不会造次。
书法中常说的“疾涩”,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讲,就是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快慢变化交替进行的。涩,是沉着稳健,力透纸背。故应迟。疾,劲捷刚强,故应快。每书欲十迟五疾,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运笔在有序的节奏中进行。不可以用匀速的快或者是慢来书写。明白了快慢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的道理。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我头次听说,至于理解,也肯定更谈不上深刻了,记得启功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写行书时,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手感:不急不躁,闲庭信步的运笔,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已写了几页,沉浸其中。
这样写的行书谈不上快,和日常行书比,是略慢的。
王羲之说,下笔前要思忖好怎么写,毕竟笔是将军,谨慎用笔。
又说“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大概意思是讲,写字要有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有缓有急。
硬笔与软笔是相通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大概呈现什么风貌,写字前心里就要有数,字的缓急轻重,多临多思多写,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感悟。
这样写行书的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过程,此其一。
再者,有轻重感的慢写行书,也是巩固行书的重要方法,结构能写对,却不能自然书写,慢写就是个很好的过渡。
至于慢写行书,写的有多慢?
正如赵孟頫的楷书,有些人说是行楷,其实,只是笔画间的顾盼、呼应更明显了而已。
行书用笔易快,易浮薄。仍须沉着,楷书用笔易慢,仍须沉着中点画有飞动之势。
写行书时,写着写着速度不由自主的就会越写越快。点画不精到,会产生油滑浮薄毛病,虽有"满纸烟云″处处枯笔的效果,但笔墨没沉到纸里面去,显得无骨力,行书适当降速慢写,沉着凝炼,妙在其中。
楷书用笔太慢,也是字无筋骨,无神***。适当加快速度则有笔势,点画活泼有呼应。静中有动。
写行书的同时,练练楷书。学楷书的同时,结合练练行书。使写行书有楷书的感觉。使写楷书有行书的感觉,形成互补。
褚遂良楷书《伊阙佛龛碑》,书写速度稍快,在楷书中增加了行书意。笔力刚劲,气韵生动。
此碑是褚遂良早期代表作。在他书写的楷书中是最大的。也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大的摩崖碑刻。刘熙载赞道:"兼有欧虞之胜。″康有为评:"清虚高简。″
(上图为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这句话确实没有听说过,只记得启功先生说过:
启功先生的这句话与“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结合起来看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我自己年轻的时候练行书少,也没见过真正的书法家是怎么写行书的,脑海中对写行书的印象就像电视剧中写草书那样,纵笔疾驰,任意挥洒,一气呵成的样子。因此自己有时候忍不住写两笔行书的时候也是写的很快,总想着一下子就把它写完。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很少拿笔写字了,但对行书的这种认识,一直保留了十几年。
这些年重新开始拿笔写字的时候,看了很多老师的书法教学视频,发现原来写行书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一味强调快,人家写起来是快慢有度的,有一种节奏上的变化。
行书一味地强调快,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点画的形质不过关,然后就是启功先生说的,结字容易失去法度。但这绝不是说行书要很慢地去写,行书要写的太慢了,就失去了行书的那种流动的韵律感,失去了行书的特色了。
所以,个人感觉写行书关键是行笔的节奏和笔势的问题,何时快何时慢,什么地方要驻笔,什么地方要快速行笔,这种书写时候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笔势问题就是每一笔有来源有去处,一笔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开始,一字结束也是下一次的开始,或牵丝萦带,或笔断意连,行气贯通,连绵不断。
我们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特别是临帖的时候,都是写一笔停一下,看看位置对不对。结果养成习惯之后,就容易造成笔势不连贯的毛病。
写楷书最忌讳写的太板滞了,呆板了,缺少一种行笔的流动感。特别是我们刚开始学习楷书的时候,临的都是碑版刻帖,更是容易把楷书写死了。孙过庭《书谱》中就曾经这样说:
写行草书如果不具备楷书的笔意,容易失去规范和法度;写楷书如果不能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清代的包世臣说:“右军作真如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羲之写的楷书“如草”,“如草”在这里不是说就是草书,而是说王羲之的楷书具备了草书的笔意,因此我们看羲之的楷书笔意流动、而不板滞。那是不是写楷书的时候要写的快一些呢?绝非如此,不是简单的快的问题,还是前面讲到的节奏感和笔势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国际字体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国际字体下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