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草书作品推荐理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草书作品推荐理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主要体现在:
1.线条,也就是线条要有质量,入木三分,不要游离纸上。要有律动,抑扬顿挫,粗细浓淡搭配。
2.错落,要有所区别,有点匠心。
3.结字,有特点,别千篇一律。
4.疏密,要有致,具有张力。
草书在篆隶真行草五体中是最能表达性情传递情感的一种书体。草书作品通过线条的变化反映作者创作的状态、思想、情绪、感悟和认知,通过大小、浓淡、润枯、欹正丶软硬、粗细、收放等对立统一来表达哲学思唯,使书法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一下子活了起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草书作品充满生机。欣赏草书就是一种直接的艺术享受。
草书的艺术性在五大书体中是最高的,她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线条上、字法上、章法上、墨色上等等方面。草书的字法有很大空间,但更有法度,这叫草法。章法上可分疏密对比、大小错落、自组组合等等。墨色有浓淡枯湿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草书的艺术性。
但在这些因素中,线条是草书艺术性的核心。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书法除了以汉字作为载体之外,她更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则更是如此。草书最大的特点是“简约而不简单”,这也表现在线条美上。
章草具有高古、浑穆的气象,主要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今草亦称“小草”,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也是艺术性最强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无论章草、今草还是狂草,都一种极为注重线条的艺术。
草书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草书体现在达情达意之能。最能表达情感,如何艺术化表达,以丰满多姿态的使转线条,及点画来表现。
故,一方面能抒发胸臆,一方面把这种情感用笔墨表现出来, 书写时,充满***,由心迹之变化,寓笔墨之中,使点画起伏,错落,顿挫,抑扬,或圆转,或方折,疾速,平缓,一如心电图。通过掌握的笔法,充裕自如,随心激荡挥洒。方有艺术性显现。
往往因情而冲动,法疏意大,那么其点画之致之韵有失,反之,有失情性,
所以草书,必须有扎实笔功,及字外之功,才能挥笔从容,又有情感丰富,达及意法相济,才有体现出草书写心之艺术表现。
从而可捋出艺术性,在情性丰富,还有精准的法技。
草书代表书法的最高成就,无疑是最美的,当然对草书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必须是对草书有所了解的才能欣草,不懂的都认为草书就是乱画,其实草法有法,而且非常严谨,都有相对固定的草书符号,草书之美在于结体,欹正,疏密,浓淡,线条……下面第一幅张旭的《肚痛帖》,除前三字相对规范,后面越写越流畅,气韵连贯,一笔到底,飘逸流畅,汪洋恣肆,潇洒自如,美不胜收!释文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第二幅是本人写怀素《自叙帖》,没完全按原帖,有些自己的书写习惯,请书家批评指正。
你喜欢哪个古代文人墨客,写出喜欢的理由及其作品说明?
【嵇康-三国时代的魏国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三国时代的魏国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其字叔夜,与阮籍齐名,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那个时比文学、音乐、思想领域之伟大人物。
嵇康写有许多的文学名著、诗作和音乐作品,其中最具代表作品有《幽愤诗》、《难自然好学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赠秀才入军》等非常著名。他的音乐作品也传承现今,他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写道(译成白话):“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音乐本身就之无哀乐可言。”笔者认为,他如些的一些说法,其真正目的就在于否定那个时代统治阶级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
嵇康还善鼓琴,以弹奏一曲《广陵散》最为著名,并以此曾作一首《琴赋》诗歌,对其琴的表现力与弹奏,作了生动、详细的描述和叙说。
谢谢(问答)邀请!
时间所限,仅摘两首诗,表达我的观点。
一个是杜牧的《赤壁》这是牡牧任黄州刺史时游赤鼻矶有感而发,借以表达自己郁抑不得志心感慨,他借用阮籍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嘲讽周瑜等。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其笔锋淋漓,英气逼人,显示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英雄气概。是晚唐少有的逢勃向上的诗风。
九百年后,我国大文豪曹雪芹也有一首《赤壁怀古》,其气概不亚于牡牧,更上一层展现了作者,面对万马齐喑的政治黑暗局面,有似屈原的《天问》笔锋,更具有对未来,充满了不惧艰难的挑战精神,在《红楼梦》中喊出了清王朝如“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气质。
他的《赤壁怀古》更有一番风味:
赤壁尘埋水不流,
为什么有些书法爱好者喜欢学习写《兰亭序》?
首先《兰亭序》号称天下一行书,名气大,又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学习书法是绕不过去的。其次,兰亭序的书法成就很高,认真学习也能收到很多好处。最后,跟风也是社会现象,不必要大惊小怪。
可以说凡练习过书法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接触或研习过《兰亭》,只是深浅、粗精、受宜程度的不同而已。
一千六百多年来,王羲之与《兰亭序》已成至善尽美的象征。一方面是世界知名度第一的书家;一方面对他真有研究的学人又不多,“非遇真赏,未易遽识”。
前者有与书法以外的传播和耳学上的原因;后者由于崇拜形成惯性,对其美学特点熟视无睹,求甚解而不深刻为病。
《兰亭》的审美,可让少年青年惊喜效法;中年咀嚼出哀乐无端,旷达冲虚;老年看到中庸祥和,苦味淡出。。。如此螺旋上升,又是一番风景。但这并不妨碍你去爱唐前碑碣、造像记、摩崖;也不妨碍你去欣赏颜真卿、张旭、怀素、李邕、杨凝式、黄庭坚、祝枝山、倪元璐、徐文长、黄道周、王铎、傅山、沈寐叟……但再也不会骂赵子昂、董其昌以及“馆阁体”了。
黄庭坚说:“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言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常理可以待之”。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以法缚,不求法脱。真,从胸襟流出者。窃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周必大说:“盖胸中全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非但积学可致也”。
岑宗旦说:“其众妙足以争造化”。
《兰亭》摹本不会百分之百神似,摹者的笔墨个性总会渗入摹本,说任何一种摹本有失真之处是对的。但原件无存,丢开摹本而论大王书则是无从说起。摹本是追索原件面目的桥梁,全信全不信都太执着。
古今临习《兰亭》者数以亿计。写活古人,得意忘形,独开流派者却甚少。对临《兰亭》的困难要作出充分估计,方可保持恒温,持久韧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草书作品推荐理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草书作品推荐理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