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赋的草书字帖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赋的草书字帖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初学行书,既不赞成学习《洛神赋》,也不赞成学习《圣教序》。
理由是:
对初学来说,这刚好是两个大坑。
《洛神赋》是赵孟頫的名作,但不是其代表作。调子太平,几乎没有节奏,字形大小正侧变化也微乎其微。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但凡名家的大件作品,尤其是长卷,一般来说,很少有写的特别出色的。因为要考虑通篇的前后一致,协调统一。大篇文章一次性抄写成,就不能任性放胆写,多大的家都一样。比较一下宋元明米芾,苏轼,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作品,大件都显得相对拘谨,而手札,短文绝大多数则写的极为精彩。
赵孟頫的字,总体上来说调子文雅平正,精微精准。看笔法不难,但字法的机巧微妙变化,极难。且只适宜写小字,一放大那种华滋温润的感觉就没有了。
现代的书法表现形式,又是以大字为主。即使专写小字,把握不好,极易写的又软又俗。观察一下当代写字的,赵体行书写的好的,几乎没有见过,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赵孟頫行书基本上不适宜初学。
赵孟頫是一剂治疗粗糙荒率的良药,但那是写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问题时的事,是后话。
友好。学习或临赵孟頫行书字帖,个人认为无论洛神,圣教帖都是可以的,在这上面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或区分。你一开始就学的赵体,就要坚持一直学下去,不可动摇不定,避免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学行书,建议先从《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这句话是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的,我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学行书,须入晋。书入晋,必有神。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张旭光说的“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就是要求学书者取法乎上。这就是经验!
至于赵孟頫的《洛神赋》,不是说不可学,而是建议先不要去学。请各位网友不要误会。
关于学习书法方面的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争论总是不断,我认为,有争论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实际上,学书法先学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有的同志非得把它弄得神神秘秘的,这是何必呢!
我认为,学大篆,就临写《散氏盘》、《石鼓文》。学小篆,就临写《峄山刻石》。学隶书,就从汉碑入手。学草书,就临写《平复帖》、《出师颂》、《月仪章》和“二王”。学楷书,就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入手。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对于学习行书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很多初学者关心的问题。
学习行书,需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行书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因为这一特性,成为历代书家最喜爱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多以行书名世。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赵孟頫……
行书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呢?很多人主张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圣教序》,是怀仁耗费二十五年时间,搜集王羲之写的最好的字镌刻而成。给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但是,《圣教序》是石刻,没有相当的书***底,对王羲之变幻无穷的笔法有所认识,直接从石刻的《圣教序》入手学习,便无法探知道行书多变的奥秘。临写出来的字干硬无神,全无王羲之韵逸洒脱之气。
赵孟頫《洛神赋》墨迹本,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名作。全文并序九百余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锋芒变化,毕现毫端。对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最难的是怎么下笔。下笔的角度、轻重、方向、映带承接,在石刻中是很难看到的。而墨迹中,这些东西清晰的呈现在纸面。越是细致精微的地方,越是书法的机枢所在。把这些东西学到手,理解透彻以后,再去学习《圣教序》,就不会受困于石刻中干硬的点画。写出有血有肉,神飞韵逸的行书。
我认为还是在有了较好较扎实的楷书临摹读帖基础以后,临摹《怀仁集王圣教序》为正宗。但《集王圣教序》由于是集字和碑刻作品,相对缺少墨迹本的那种精气神韵,需要通过临摹王羲之的其它临摹墨迹本拾遗补缺,然后可以在去临摹赵孟頫。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如果自己确实比较喜欢赵孟頫的书法的话,自然也可以再具备扎实的楷书基础后直接去临摹学习赵孟頫。
这里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必须具备扎实的楷书技法基础的呢?原因在于毛笔行书点画线条比较流走畅达,一些偏旁部首需要一气呵成,读帖能力不足或技法不娴熟,可能在写行书是会捉肘见禁,难以顾全。如果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去学习,也不会感到太难了,学习兴趣也更高涨。
话又说过来,《集王圣教序》由于是集字作品,耗费了怀仁几十年的心血精力,其中包括了很多其它书体或作品不具有的技法,就集字创作作品的技法。这对于初学书法的爱好者而言非常重要,非常就要学习和参考价值。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临摹学习和书法创作的思路和技巧。
草书“道”字怎么写最好看?
“道”字草书写怎么好看?
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流畅,行云流水;二是奇崛,势如蛟龙。
做到这两点,则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心随笔舞,陶冶性情。
下面是笔者挥毫泼墨的“道”字,观者以为仿似天马行空、飞龙在天,为生平所未见(有心人可以跟历史上那些名家作品比较)。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道”?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道”是无定义的。你可以说“道”在树林里;你还可以说“道”在大海里;可以说“道”在山川里;可以说“道”在河沟里;可以说“道”在天上,在地下;可以说 “道”在房子里;可以说“道”在粪坑里。等等。总之,“道”是无处不在的。因为,“道”无定义!
那么,草书“道”怎么写最好看呢?为了答这个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制作了草书“道”的不同的写法,现发表在《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的平台上,供各位网友欣赏、学习。
上图为草书“道”的九种写法。都是大书法家们的传世之作。
上图为草书“道”的八种写法。加上上图的九种,草书法帖上,“道”共有十七种写法。有书圣王羲之写的,还有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写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欢迎讨论。
手打原创,抄袭必究!
谢邀🙏首辶是道,草书写首字~左点侧锋向右压挑起(离纸)向右顺势右侧锋斜转向左(第一点下过一点点)连笔平横(至第二点下过一点点)一路连侧锋完成,唉!我也不懂,总觉得用侧锋完成好些,拙见请见谅🙏
谢邀
我是【万题方特制兼毫】
道,dao,从辵(辶 chuò )从首,首亦声。“首”指“头”。因此,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草书“道”字怎么写最好看?我们来欣赏一下历代书法大家所写的道字吧!
谢邀!“道”意指“方向”,道路,道理,志同道合等;要问草书“道”字怎么写好看?以下是我所写七种道字的写法,以供交流学习。作为爱好写书法人士,我还是喜欢乐意自己写,来回答邀请者的提问,这样实在、不是空谈,且有说服力。
徐渭草书《赋得夜雨剪春韭》 病起,过守经、成颛,同酌,啥意思?
释文: 春园细雨暮泱泱,韭叶当篱作意长。旧约隔年留话久,新蔬一束出泥香。梁尘已觉飞江燕,帽影时移乱海棠。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醉守经海棠树下,时夜禁欲尽,天池山人渭。此首七律诗见《徐渭集》,题为“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这里,‘过’是‘拜访’的意思,守经、成颛是人名,他们三个一块喝酒。
哪位老师,推荐一下比较好的行草字帖,或草书入门字帖?
行书字帖首选当是《怀仁集王圣教序》这帖是学行书者必学之帖,历代书法有成就者皆对此帖钟爱有加,临习不辍。然后《兰亭集序》;颜真卿的《争座位稿》《祭侄稿》。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如果行书有一定功底,也可临些赵孟頫的诸如《前后赤壁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小行书。
草书首选当是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智永《真草千字文》。若是对草书特喜爱,有一定功底,可学怀素狂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等。窃以为,狂草三大家:怀素、黄庭坚、王铎。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李太白忆旧游》;王铎的狂草书帖较多,可酌选几本。
这些书帖是我所临书帖的大部分,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书家书帖。不过这些字帖也足够临几年的时间了!
行草:首选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圣教序》及其手札;领悟和天赋高点的(个性)选米芾、苏东坡、何绍基、赵之谦等。
草书:首选《书谱》、张芝草书、二王草书、旭素;第二层次(个性)山谷、王铎、倪元璐等。
草书呢也是今天广泛应用的一种字体,流利的写法,简单的结构,磅礴的气势受到大家的喜爱,对于初学者在选择字帖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大家就得先了解下什么是草书,好的草书都是哪位书法大家的?...
草书呢也是今天广泛应用的一种字体,流利的写法,简单的结构,磅礴的气势受到大家的喜爱,对于初学者在选择字帖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大家就得先了解下什么是草书,好的草书都是哪位书法大家的?
草书有[_a***_]今草和狂草之分,不是随意乱写而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章草呢是隶书草写,字字独立,保留着隶书的笔意。今草退去了隶书形迹,加快行笔。狂草呢体态肆意,字体大小不一,神***飞扬。想要学好狂草就必须具备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还有爆发力。
初学者必须具有楷书和行书的基础之后才可写草书,众多的草书字帖里面,个人认为不可以随便选择一本,有些是不适合初学者的,比如:张旭,怀素的书法,他们都有着各自独特风格和境界,适合有基础的去学习。初学者适合临习一些直观易懂的书法,比如草书千字文也是一部经典的草书范本。还有书法气韵贯通,用笔清秀且精到的韩道亨 《草诀百韵歌》,孙过庭的行气贯通,轻松潇洒的《书谱》都是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他们的字体都比较标准,受到大家的认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赋的草书字帖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赋的草书字帖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