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集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集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很多字东倒西歪,如何理解其中的美感?
准确的说法帖的名字叫《唐怀仁集王羲之字圣教序》,不是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怀仁集王圣教序》中的一些字不像平常我们常见的书法那样四平八稳,端严方正。说其“东倒西歪”是不正确的。在书法里常用的术语叫“崎侧”或“奇正相生”。
之所以出现这种字的现象,一方面在于集字作者高明的造险能力,一方面来源于王羲之的书法,还有就是由于作品是集字书法作品的缘故。
一般情况下我们看贯的多是平整工稳,清楚整洁的书法作品。
不过行草书中那种打破绝对的平稳的书法作品占最大数量,只不过造险的幅度不同而已。
《集王圣教序》作品里奇正相生造势的字的确不少,他之所以具有艺术性的元素之一也正在于此。因为《集王圣教序》里部分字的造险和破险技法高超,整个字的重心却是稳正的。险绝稳正这种对立统一技***是美学元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东倒西歪”是弊病,而“奇正相生”是书法艺术美的一个元素。
这种奇正相生的技法在《圣教序》不但非常巧妙,而且形式多变。
宣的宝盖头偏左,下部偏右。
第一、形成方式上的特殊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圣教序其实是当年唐太宗命令怀仁和尚集字而成的。集字的特点就是截取种种作品中的某一个字,然后将这些字组合起来,成为一篇书法作品。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导致字与字之间气息的不连贯、不通畅的地方。
因为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其气息应该是一致的、连贯的。而每一个书法作品又与其他书法作品的气息、韵脉是不一样的。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脾气、性情。
从每一个书法作品中抽取一点,然后组合成整体的书法作品,必然又有不通顺、气息不一致的地方。这些不通顺、奇怪的地方,其实就是让人感觉东倒西歪的原因。
***如一幅字,整体上的取势就是歪一点、斜一点的,那么人们反而不会感到这个字是歪的,或者这个字是倾斜的。
所谓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原因。
感觉字体倾斜、东倒西歪,就是因为这个字和其他字取势不一样造成的。因为有变化才会感觉差异。如果都是一致的风格、取势恐怕也不会觉察出来有多少变化吧。
首先要弄明白,《圣教序》是怎么来的?《圣教序》有两个,一个是褚遂良写的,另一个是王羲之集字,全名叫《怀仁集圣教序》。所以明白了吧,这版《圣教序》是怀仁和尚拿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拼出来的,并不是王羲之亲笔书写的。
那王羲之写过这么多字吗?答案是没有。怀仁在集的时候,有的是拿王羲之的原字,有的则是拿已有的偏旁部首,大的缩小,小的放大,歪的扶正,正的放歪等等。反正就是这么拼的,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所以《圣教序》等于是怀仁根据他对王羲之书法的领悟和发挥,用王羲之的字再创造了一件作品。
怀仁是怎么领悟发挥的?先看这个“而”,第一笔就不是平的,而是向左下甩。
第二笔竖还是往下压,这样下去字肯定是歪的,所以横折就开始往右上走,里边俩竖也是尽量靠右,左边压的越厉害,右边上扬的越厉害,这就是书法中最牛逼的,所谓动感之中取得平衡。
“其”也是,底下的右点整体偏右,但是收笔却是往左,这样就像有一股力量把整个字往左拽,这跟平常的写成“八”字点不一样的。
我临《圣教序》也有些日子了,从来没有感觉里面的字东倒西歪。东倒西歪,就说明重心不稳,而《圣教序》中没有一个字是重心不稳的。行书讲究变化,灵动,险绝而不失稳重。以下是我临的,临得不好,见谅啊!
喜欢书法的朋友都知道《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个帖子。但好多书法爱好者可能不明白它到底好在哪里?“度道书法”小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不明白,一开始感觉这些字东倒西歪,乱七八糟的。后来随着逐渐深入的临习,才慢慢体会到了她的美。
今天,“度道书法”小编通过“而,远,使”三个字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她好在哪里?下面三个字是“度道书法”小编用毛笔书写的,左边的字代表了我们一般常见的写法,右边的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而”字,左边这个“而”是大家经常见到的写法,但是王羲之将中间一撇拉长并和横画连写,给人以出其不意,令人冲动的感觉。在我们看来:完了,这一笔写坏了,但王羲之却又巧妙的将第三画变的极短并与横折弯钩又连写,与横撇形成极大的反差,里面两竖相逗,轻松活泼。使此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变化极大。
其次,再来看远字。一般我们写字横画基本写成“左低右高”,但在《圣教序》里面有好多横是左高右低。例如下面的“远,使”的右边第一画都是。“远”字第二横向右上出,与第一横形成了一个“左开右合”的体势,下面的竖画变成一点,撇和点连写成一笔,留出空白与左上互应,形成了一个“左合右开”之势,使此字变得特别耐看,有情趣。与左边的字对比,左边的远就显的非常普通。
最后,“使”字,从结构上看“上开下合”,中间留大片空白。单独看“单人旁”和“吏”字都是斜的,整体来看这个字又是正的。单从右半部分“吏”来看上部“左开右合”,下半部分“左合右开”,达到了“造险化险”游刃有余的地方。这也是书法与写字的区别所在,左边这个字只能算写字,右边的可称为书法了。
这上字只是《圣教序》的冰山一角,像这样的字,在《圣教序》还有好多好多,你会惊讶他是怎么想到的,佩服之余,希望大家在临摹的时候仔细体会,争取早日写出有味道的书法。
以上仅为度道书法君个人理解,说的不对的还请各位方家指正。
各位老师,前辈,能否谈谈集字与创作?
各位老师,前辈,能否谈谈集字与创作?
感谢邀请。🙏🙏🙏🌈🌈🌈
说到书法创作,其实只有把你学过的碑帖通过
集字后,形成新的文章,或者诗歌对联等形式的
新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
内容,让陈旧古老的碑帖字样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学
元素,真正做到“古为今用”的效果,从而给自己
的书法空间得到巨大扩展,让老碑帖焕发新活力,
给书法创作提供一个不可***的用武之地。💪💪🎈🎈
集字不系统,圣教序就是,杂乱无章,形态各异。临帖就是显摆自己临过谁谁的帖子,在创作实战中基本用不上,还是安心学习当代的田楷吧,太规范,太系统,太精准,太漂亮了!创作靠天赋,靠灵性。
如何集字与创作?
谈谈自己的体验,学习书法创作初期,必应经过临摹古人笔意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依然没有自己的书写特点,只有从古人笔意而模仿,一如学走路🚶,从蹒跚学步开始,模仿秀式的写作品,都是学书者必走的书路。
宋代米芾就是集字创作集大成者,他的初期就是把魏晋风度的字,一丝不苟的集字,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达到了以***乱真。
我学习而今,也是学习集字创作,在集字的过程也是感悟古人用笔的规律。不单单学其字法,更应该学习其书写的情性表现形式。如此才能够集创作达及既有形似又有质感。
所谓集字就是把临帖的点画结体通过背临,充分发挥自己的记忆链条,把学到的古人笔形汲取为己所用。
因而记忆背临之熟能生巧,最关键,若没有实际真功夫,很难达到古字的大量积蓄,由此博取众长,触类旁通,达到创作之际,油然而生自己的平时积累的古帖之字。若此才有使得创作的自然性,否则就有不顺畅。不连贯,比如书写行书集字创作,必有的牵丝映带,上下呼应的书境。
切忌机械的集字创作,应该选择生动形象的笔意,纵观古代各类书家之字具有纷繁多样性。因此在集字还是择取一家书墨风格,譬如学习二王晋韵,那么就尽魏晋风格笔意去选择集字。
集字巧妙,能够让作品生动形象,韵之致显现,令欣赏者一眼便知其是何种古代笔意。集字创作是刚刚开始的模拟之创,渐渐要有自己的才情融汇寓墨。
浅显理解,批评正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集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集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