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怎么练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怎么练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学习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提得好!
首先要说“坚持"和“练好"并非等同于一个层次,但两者间又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一种关系,因为有了坚持却不一定能练好,而练好了却必须还得坚持!所以,坚持很重要,而是否能掌握技法和科学地锤炼融合一起去坚持,这二者又缺一不可!
回答的不咋样,也因为我自已的坚持与技法都不到位,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学习书法包括行书,一定要走正确的路子,不然就会多走不少弯路,我就是一个反面例子。
记得刚接触书法是在初中,有一天在同学家见到一本沈鸿根的钢笔字帖,那如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一下子就吸引了生长在小乡村的我。
我向同学借得此帖后,回到家就用薄的信笺纸蒙在上面描。大概花了两周多时间,我竟然将整本字帖描了下来,于是我便有了自己的第一本“字帖”。
此后,这本“字帖”便伴随了我好几年。高中是在县城上的,那时方才见识了更多字帖,知道了练习书法先要从楷书开始,于是便省下钱买了本庞中华楷书字帖,这是我的真正的第一本字帖。
不知不觉便到了大学,见到学校那么多社团,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书法协会,与同学们接触后,才知道自己还只是在书法的边缘游走,离书法还很远,知道了什么才是书法,于是便买来毛笔、墨汁,找来旧报纸,从图书馆借来《九成宫》,安安心心开始了自己的练字生涯。
待《九成宫》略有模样后,又急不可待地借来《兰亭序》,但几个月下来,却一点长进也没有。这时有学长告诉我,由欧体到二王行书,有一个过程:练习《九成宫》后,可学习赵孟頫或褚遂良楷书进行过渡,然后再从《圣教序》入手学习二王行书。
这一下我才恍然大悟,认真按照学长的建议练习,才终于入了门。
问这个问题时不知道你的楷书练到哪一层了?如果没有楷书的笔法和对汉字的结体基础的话,基本上是练不好的了,一字要练下去也只能写点江湖的所谓潇洒飘逸字了,是谓上天入地龙飞凤舞之流了。如果你是把楷书基础练了三五年,那就找一本你喜欢的行书碑帖,最好是与楷书同一位书家或是同一脉的书家的碑帖,这样比较容易领悟到行书的气脉及笔法。剩下的就看你是否能再坚持十年八年了,这十年八年的,除练碑帖外,还得多看书,包括书法类的书,书家当代历史类的书,了解书家写此帖时的历史,有助于你领悟字体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生活习惯等。同时,多游历,多与朋友切磋,特别是高手切磋,静得下心,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十年八年应有所成的。
谢谢朋友的邀请,我主要讲硬笔行书的学习步骤,简要说说个人的体会,抛砖引玉吧,不当之处请书友批评指正。
第一,从硬笔行楷的临摹入手。行书分为行楷与行草,介乎其间的才是狭义上所说的行书。行书与行草对行笔的速度与节奏要求较高,这对初学者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先临学行楷是比较科学的。
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惑,是不是练行书必须从楷书开始?抱庸个见,这个问题因人而异。规范字基础比较好的,不必先练楷书,完全可以从行书开始练起。反之,规范字基础太差,必须要补补楷书的底子。
对硬笔行楷的临摹,重点围绕笔画与结构,因笔尖结构原因,硬笔行书的用笔比较简单,临学起来也要比毛笔书法上手快。即便如此,在临摹中,还是要对原帖的用笔技巧和结构规律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梳理,这样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第二,通过读帖与换临来丰富笔意砥砺风格。临摹到一定程度之后,通常至少要临到四五分像才开始换帖临摹。帖读多家,是为了融通,不能学了后者忘了前者,换临的同时就需要借鉴吸收与转化。临第一本帖务必深刻细致,这是生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而换帖时,则可以有针对性的去选择性临摹,比如,只临用笔或者只临结构,甚至是只临行气章法。最核心的是,不论读谁的临谁的,心中一定要始终“有我”。
风格才是书法人的艺术标签,然而风格建立在技能技巧、书学涵养、性格情怀之上,既在字内,也在字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史、经典碑帖或者去看书展,学书不仅要进得书中去学思,也要跳出书来去感悟。当然,最直观、最有效的还是要围绕着书写作品来下功夫。
第三,把握硬笔行书的力量与节奏。力量是线条宏观与微观的第一调度,节奏则关乎行笔取势的气韵质感。线条与结体本身就是力的痕迹,而节奏使力量变得个性鲜活,因此在书法创作阶段,这二者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的书法习练都在于久久为功的“累积效应”,同一人,其书法高度取决于书法学养,学得越实,练得越多,书法一般也就越好。
抱庸浅谈。
行书简要练习方法真的很难。这也是为什么学行书最好有楷书基础的原因。
一代书法宗师沈尹默先生的行书很有风格,又具时代之美,是他倾其毕生精力,才形成独一无二的“沈体”行书;任政先生酷爱书法,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书法大家,他积累几十年功力,写出了一手流畅而漂亮的行书体,受到群众喜爱,他的行书体被相关部门制作成国家通用行书字模,被广泛应用。
如果说行书有什么简要的练习方法,我以为,直接从他们两位大家的行书中,选其中一家进行练习就是不错的简便方法。
一是他们的行书传承之路清晰,都宗法“二王”;二是风格鲜明,具有现代气息;三是属于我们同时代,而且大都是墨迹,练习容易上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感觉对行书的基本笔法和结体要领有所领会,再取法乎上,选“二王”法帖或赵孟頫的行书帖,如《兰亭序》、《集王圣教序》和赵孟頫行书墨迹选等其中一种,进行深入细临。
通过古今两种字帖对比的练习,一收一放,收放自如,也许这正如你所说,可以起到既简要,又有效的练习方法。图一为沈尹默行书选,图二为任政行书选,图三为赵孟頫行书选@微头条
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需要多少年练好,会不会得不偿失?
书法学习完全可以直接练行书。至于要化多少时间才能学好,那就因人而异了,要看学书之人的悟性和辛勤耕耘的程度来决定。
为什么说,学习行书可以直接上手呢?这与书法的产生和演化过程是分不开的。从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最早文字的出现和发现当属“甲骨文”!之后的大篆体书写历史占有着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直到秦时期,才得以文字书写体全国统一。以小篆体取代了大篆体,以竹箴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流传下来。到东汉以后两朝魏晋时期,大约在1800多年前,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成了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时侯,中国的书法成就了那个年代的鼎盛期,书法大家名人辈出。
汉时期隶书体从小篆体演变而来,字的美感和实用性,辨识性为广大民众容易接受和喜爱。而行书、草书和[_a***_]的出现,都是从隶书体中演化过来的。特别是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被当时的文人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书法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论著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乃书家所难,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张芝、张昶、韦诞、钟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
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
这个时期的书法多字体书写并存,石刻碑帖盛行,为唐以后书法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书法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也为广大的学书法者们提供了如何学好书法的前人宝贵的经验。
当今我们学习书法,对于少年儿童们来说,本人建议从楷书学起为好,因为中国汉字的基本结构都是有笔划所组成的,学习学好笔划的正确书写方法,为往后的书体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实为是一个较好的学习方法。
我是壹庸,荣幸经途,特来学习。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给问题一个答案。那就去书法是可以直接学习行书的,关于这个肯定的答案,就没必要去争议了。关于得不偿失的问题,这个东西就要看你怎么取舍了,也许坚持学习书法一辈子没有名堂,因为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我们学习书法也不是在浪费,很多的东西在练习的过程中你已经收获了。只是,没吃到最后的仙桃而已。当然,时间,精力,费用,你都有所投资,这就看你用什么心态去度量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书法有五体之说,学书者有五花八门之由,且不说出生门道,就说年龄也是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当然,每个年龄段的人学习书法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孩子学习书法,练字从篆隶上入手,尽管认字比较费事,但是学习书法做到了由简入深,这个学习无论从笔法,字法,章法等诸多方面,对入门也是有好处的。书法艺术大的层面的东西是一致的,比如说篆隶中的收放疏密和行楷中的收放疏密没有异同,不同的只是表现形态不同。
青年人练字就可以直接选择楷书,当然,篆隶行也是可以的,楷书的系统学习,会让你全面掌握笔法和字法,这对于用笔和结字很重要,用楷书做好基础,是有利于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的,当然,没说不练习楷书就不能学习行书,这一般都是喜欢写楷书的朋友的说辞。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会潜移默化对汉字艺术的审美有所提高,手上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要比小朋友强,这就成了我们的优势,这样说可以直接上手学习行书的,圣教序就是很好的帖子,楷行结合,为何不可。
就从书法的演变来看,没有说必须学习楷书才能去行书的说法,书法的演变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也是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既说明了演变,也诉说了升华,跟着这个路子走,寻找古人的东西,体会书法的演变,绝对是没有错的,这个说明了我们立足实际,实事求是的说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怎么练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怎么练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