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之前是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之前是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体演变顺序是什么?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也称钟鼎文。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种,礼器的代表是“鼎”,乐器的代表是“钟”,产生于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主要是指“金文”、“籀文”、“秦统一前的六国地方文字”,而“小篆”则单指秦统一后的秦篆。大篆,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小篆,秦一同六国,公元前221年后。
隶书大致分为古隶、汉隶(包含八分)。古隶,公元前309年~公元前111年,汉隶,公元前180年后。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书法史的开篇肯定是仓颉造字。老祖宗仓颉所造的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
现在能考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不属于书法范畴,但属于文字范畴。
往后应该是金文,就是刻在钟鼎器皿上的文字。
秦朝统一之前,秦国的原有文字属于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简化大篆,这就是小篆文字。
这期间,民间已经萌芽了早期隶书,这可以在“秦简”上得以体现。
至程邈,把民间流传的简化小篆整理出了隶书。这就是秦隶。
隶书还是有点复杂,秦国的王次仲整理出了“八分书”,就是取八分篆书二分隶书形成的新体书法。以后将隶书统称为八分书。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学习毛笔楷书前用不用学隶书?
从书法史上讲,隶书是在篆书俗体的基础上生成的,始造于秦,迅猛发展于汉。楷书在魏晋时期成形,经过北魏至唐,逐渐定型。楷书融合了篆书圆转对称,隶书方折明晰,行草简易便捷等诸多优美的因素,所以学楷兼学隶可使楷书更具古意,更沉厚些,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先精一体,专学楷书较为实用、简捷。
关于学楷书前用不用学隶书。之前,不用学隶书,也没有人学隶书。之后,想学就学,看个人兴趣。
学隶书和学楷书之间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很多人说的学习隶书可以带来的好处都是伪概念,因为直接学习楷书同样。
学习隶书最大的好处就是隶书入门简单,可以短时间内带来视觉和认知的“自我满足”或者说“精神胜利”,特别是对于书法外行,可以起到“欺骗”外行的目的。
所以这也是大量书法培训机构,都是从隶书、甚至篆书入门的内在原因。当然,不是说初入书法学隶或者学篆就不好,现在社会这个所谓的不好已经失去了辩论的“意义”。
古人练字,首重书写,先有实用性,再谈审美,离开实用性等于丟掉了主要功能,直奔书法***这个目标不切合实际。书法需要坚实的基本功,要有很大量的积累,更重要人生的历炼,对事物的感悟,也就是字内功和字外功缺一不可。
古人练字,重在科举,字就是门面,所以都是从中楷开始,再入小楷,行书。今人练字,重在体验,不重实用,所以无所谓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之前是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之前是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