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哪种行书字体最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哪种行书字体最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行书书法临摹什么作品?
临贴就是一个学功夫的过程。功夫作为一门技术训练,可以通过师法前人和造化而达到,靠的是持久训练。首先,中国学书提倡:以最大力气打进去,再以最大气力打出来。
打进去就得深入经典,贴近古人,吃透古人,掌握高超的笔墨技巧。
打出来则是明确个人的创作倾向为基础消化融汇,逐渐有一套自己的风格。
临创初期,正确方法是不去改变字形,而是不断提高个人用笔习惯,基础打扎实。集古字为练习不同笔法最好方式,广临各家之后,可以开始根据自己用笔习惯尝试临创。
小字篇幅集字可选自各代字帖,大字篇幅以选明代王铎等书家为主。
要注意的是,书写时必须作适当调整以使笔法、结字、章法、墨法协调一致,使整篇气韵贯通,浑然一体。
无论是练习大行书,还是小行书,写好书法的根本方法在于临习古人的法帖,这也是写好书法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可循。研习书法讲究“钻进去”“走出来”。即先要选准一位古代书法名家,在对其法帖进行深入研究,并长期坚持下去,这个过程即为“钻进去”。
经过对这位书法家法贴的长期钻研,对其书风特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自己书写起来也比较能够得心应手时,再在书写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字,是为“走出来”。
练习大行书,可以临习一些古人书写的牌匾,横幅,对联,扇面等。现在有很多有集字功能的书法软件,也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对一位书法家的字进行集字重组,形成自己需要的形式进行临习。书法家选择方面,可选择米芾、王铎等书法家。
和同仁们一样的就是必须通过临摹古帖,还要找准自己喜欢的楷书字体,坚持认真的临习,三年以后就能学到传统的东西,给将来打下基础,才能把自己学到内心的东西发挥出来,没有捷径可寻觅。仅是自己的观点,让大家见笑了。[呲牙][呲牙]
你问题所说的大行书应该是指写得比较大的字比如春联那些行书字体。春联的单个字字径一般在15厘米以上,那么初学这种类型的大字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明白写大字和写小字的结构上不同区别,小字结构比较宽松会好看一些,而大字结构要尽量坚凑。正如苏东坡说的-“大字难于密结无间,小字难于散宽绰有余”。
二.大字与小字用笔上的不同,写大字一般是站着提笔,从视角上来说方便于章法和笔画的布局。
三.大字讲究字的气势,行笔忌快忌滑忌飘,要沉着稳健有力。
明白了以上几个要点,然后选好帖,如果你楷书基础好的话,由此临习张即之的《双松图歌卷》(行楷)大字去变通领悟,张即之是宋代擅长大字的大书家。
《秋兴赋》也不错,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写成大行书的古帖,就是在临帖学习时记住文章开头三点注意事项即可。
大行书书法在晚明巨幅较多,王铎的《行书李贺诗帖》可作范本临习。
此帖为清顺治四年(1647年),王铎56岁时所书,墨韵变化丰富,有湿枯变化,饱蘸墨汁,肆意挥洒。有些笔画涨成墨块,加大了笔画粗细对比。结构千变万化,雄强高古,质朴遒劲。
王铎说:"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他是注重在传统名碑名帖中取法的,先集古,再创新。得力于钟繇、颜真卿、“二王″、米芾等。
写大字行书速度不宜太快,舒缓从容下笔才沉劲入骨,有雄浑之势。写大字笔尖、笔肚、笔根都会用上。宜重按笔重行笔。大字不能像小字那样点画精致。强调气势。有大气象。
此帖线条质朴,毛笔前行时,是推着走的,有涩进意味。笔毫和纸面有较大摩擦力。
(上图为王铎行书李贺诗帖)
为什么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为什么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好在哪里?
个人认为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其原因有三:
其一,内容好且书者书法地位高。兰亭序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其文不仅被历代所推崇,还被编入现代高中教材。书写本文的书体是由王羲之改革钟繇书法的笔法,将规范的楷书书写进一步随意性的发挥,创造了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书写形式——行书。
据传宋代书法家米元章所说,由于在《兰亭序》之前没有别的行书流传下来,汉末刘德升曾传创造行书但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因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排列在历代法书的前列。这也是《兰亭序》称冠的原因之一。
其二,唐太宗李世民的免费代言。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在位期间广泛收集王羲之的真迹,在得到《兰亭序》的真迹后,更是爱不释手。
命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摹刻翻拓赐予近亲贵臣,死后更是将《兰亭序》真迹一同陪葬。“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此以学王书为正宗,尤以学《兰亭序》为最。《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遂定。
其三,书者的真情流露。此文是在书者微醺之后即兴写的,观此稿可看出书者的坦白真率,真情实感,***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之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这天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会聚兰亭一起过“禊节”而为那天的诗赋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后来有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贴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们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完这篇序后,相传酒醒后王羲之又写了好几遍,但都不及这篇写得好。王羲之也对他十分珍惜,视为珍宝。
唐太宗时,为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曾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的***辩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真迹,交给唐太宗。
唐太宗亦将《兰亭集序》视为珍宝,令当时的书法名家们临摹书写。相传,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作为随葬品带进了陵墓,即唐昭陵。
史料记载,唐末温韬盗掘昭陵,发现“钟、王墨迹,纸墨如新”,遂全部取出,流落民间。但是否确凿,又不得而知,因为《兰亭集序》的真迹到如今都是个谜。现今流传的被认为是唐代的精摹本,也又认为是宋代临摹的。
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皆对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心悦诚服,故王羲之有“书圣”美誉,他的《兰亭集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人不敢妄论,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两层原因: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书写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与三国时的书法大家、“楷书鼻祖”钟繇并称为"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可见其书法水平的影响深远。
梁武帝萧衍称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赞其“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尤其在《兰亭集序》中,“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又各不相同,变化万千。体现出东晋书法的细腻多变、中庸之和的韵味和超凡脱俗、行云流水的境界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哪种行书字体最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哪种行书字体最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