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简化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简化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与汉字简化字的关系?
草书是古人为快速记录而慢慢演化而来的。有些汉字的笔划很多,结构繁杂。古人为快速记录,根据字的大致结构简化,加快了书写速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是文肓。为个方便学习而把有些古体字的草书写法借用过来而形成了现在的简化字。
如果从审美疲劳来说,简化字书法会不会是一种审美新颖?
非常感谢邀请。如果从审美疲劳来说,简化字书***不会是一种审美新颖?应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书法的特色总体讲究的是传统元素或因素越多越好,味道越浓,境界越高,也就是人们崇尚的“古风犹存”。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这里当然也有对古代(古人)“道法自然”生活的追求。所以说,审美永远不会存在疲劳。就比如“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每一个(幅)作品都独具特色、魅力和风***,莫有同者。只要后来书法家和学书者不是或者不做“书奴”,懂得继承和创新,所创作的作品,都不会有所谓的审美疲劳,总会富于变化和新意。因为,构成书法艺术之美的要素及成因非常复杂。无论从用笔、用墨以及章法与内容,每个人结合自身的阅历、学历及经历,都会有或是产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是“读你千遍不厌倦”。更何况书法艺术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与传承,演变成了门派(门类)和流派众多,使其愈加博大精深。说白了,这都不是审美疲劳与否的究竟根源。审美主要的或者是确切的说,是书法线质的优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线足矣。在线的千变万化之中,怎能会有审美疲劳。所以,也与简化字书***不会是一种审美新颖无关。
谢谢千兄邀请。
审美疲劳的出现很个人化和阶段化。剌激源信息单一,密度集中,持续时间长,人的感觉就会出现迟钝,情感定位会发生转移。广东有句俗话“天天让你吃龙肉,你也会厌倦”,道理很好懂。
繁体字与书法的关系,并非想象的紧密与必然,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惯性。个中原因,抱庸斋主兄的回答分析很到位,我赞成,虽然写繁还写简,创作上不算很原则。
从内容与形式上言,书写风格、书体选用往往带书写者个人的习惯习性。能如《祭侄稿》《黄州寒食诗》那样做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作品,书法史上不多见。况且当代书展、比赛、装饰、应酬等所见内容,绝大部分不离诗词,而让人“感动”的是相当大量的诗词也是现代人所熟悉,极少书法作品写自己的原创诗文。这意味着,作为形式的书法与所见内容之间,自古到今,关系本来就不算特别紧密,用繁体字的理据不可能在内容上获得更多支持,尤其当书法已经脱离日常书写转入纯艺术创作的当代社会。同时,当代书法家这个群体的传统文化涵养水平,早已不见优势:写一手好字的人,不见得特别有文化,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更加如此。书法内容上的单寡流俗,表明用繁还是写简,不过是形式,为形式而形式。
再者,从汉字使用上看,社会普罗大众与小众专家之间的需求距离难以缩小,也没必要缩小。理论上,书法作品用繁体字有助于书写者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造字和正字义理,从而表达之,传承之。但现实是,书法家兼文字学专家的少,写繁体字并不见让书家们对汉字义理有动力去系统化深入化,甚至书法家本身的理解就不见得一定有过人之处,这在当下,几乎不言而喻。扩言之,社会层面就更加了,用繁还是用简,对汉字文化保留本身意义并不大。百姓日用而不知,知而觉繁,繁而求简,汉字发展三千年,“简—繁—简”这条进路依然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现在是大到连写字都觉烦,QQ微信表情、语音等都大有不断扩大之势。这正常的呀,趁手好用是工具之于人的定位,社会大众的日常没有神圣可言,老百姓中没有繁体字情结。
综上两点,繁体字对于书法创作的繁荣,也就失去了根本性支撑,尤其是在楷书行书方面。所以仔细一想,写书法非得用繁体字,真没太多道理,哈哈!
可以想见,在繁体字当道的书展中,突然出现一幅简体字,而且还写得到位生动时,那种眼前一亮的冲击力是蛮“感动”的。这是一种新姿态,目前阶段,个人认为应当加分。
2019.4.25
谢千里马老师之邀。
我觉得会。书法可以繁体字来表现,但不能限制使用简体字。目前书法学界几乎是清一色的繁体字,这是一种固执与偏见。原因不妨来挖一挖,抱庸愚见,主要有以下四点:①临帖带来的审美慣性;②形而上学,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遗产,要“原滋原味”;③不自信,古人都用繁体写的,用简体找不到那个味;④笔画多好藏拙。
受以上四点原因的影响制约,简体字颁布几十年了,至今在书法圈仍混不到一个正式的名分。我曾说起过的,在包括诗赋曲画在内的传统艺术中书法食古尤甚,由此也可见一斑。
从汉字形式上发展的历史脉络看,甲金小隶楷草,总体上是遵循由繁到简的,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其实在古人的行书草书作品中,也能见到不少的简化字,国家第一批颁布的简化汉字中,就有不少是把古人简写的汉字直接搬过来用。当代书法***启功先生,也经常在书法作品中使用简体字。我觉得,今天的书法人如果用简体字来创作书法作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即便出现了简繁混用的局面,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书法艺术的精髓在笔墨章法,跟简体繁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在繁体字书法一统江湖的今天,如果用简体字写书法,无疑是一种新风新貌,虽然冲击不到审美的大局,但肯定也会给书法审美带来新的内容与活力。中国书法是生机之河,如今繁体字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瓦解,被一代又一代的简体书法来取代,这是事物发展必定遵循的客观规律。
抱庸妄谈。
无论繁简,都不存在审美疲劳现象,汉字的传承性太强了,与同是语言现象的字母文字有本质区别,汉字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门科学,汉字的简化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就目前来说,距离上一次简化字颁布实施历史较短,书法艺术更多的还是以传承古法为主,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书法艺术最终还是要和时代发展接轨,就是说还得以简化字为表现方式。启功先生说了,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当中。
书法家不一定是文字学家,因为老一代的文字学家有人就不认可简体汉字,如唐兰先生讲(从又的简化字就有五十多个)等等。但是从发展规律看我认为简化汉字是好事,当今书家启功先生也用简体字,有何不可呢?还是给书者多点自由好啊!
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中国汉字简化的缘由和过程是怎样的?谢谢?
感谢邀请
中国文字史是中国文字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依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基本可以分为先秦、秦、汉、唐时期文字、宋元时期、明清文字、中国近代文字和中国现代文字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从上古至近代的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优越的文字文化。
清末民初,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开始了汉字简化运动;因为当时的一种说法是,国际要强大,必须普及教育;而教育的普及,必须提倡简化汉字、削减笔划——用现在的话来说,汉字太难学、难写、难认,也要“接地气”。
下面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他就是钱玄同;此人是北大教授,五四运动的旗手之一;他极力主张削减汉字笔划。
当时还有一个人,叫做黎锦熙(汉语言文字专家);此人立场更加激进;他主张废止汉字、***用表音文字;因为他认为表音文字才是世界发展方向;
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大家根本就没有坐下来讨论文字改革的可能性。
时间到了1932年,国民***的教育部才公布了《国音常用字汇》,确定了现代中国国语标准音系。这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们才重新关心汉字简化方案;换言之,汉字简化此时正式上线。
坚持提倡汉字简化的人依旧还是钱玄同。而且他还会同其它专家一起,为简化汉字设立了大致的标准,比如,简化汉字主要应该来源于:
1 当时已经流行的俗体字; 2 宋元以后***中的俗字;3 、行书和草书以及《说文解字》中笔画少的异体字;等等。
钱玄同身体力行,一共收集整理出1300多个简化字,编纂成《简化汉字表》。
不过,到此为止又有一个人物将要出场;他的出场将使得方兴正艾的简化字改革几乎夭折。他是谁呢?戴季陶。
说起此人,也是大名鼎鼎。戴季陶,***元老,蒋介石“国师”兼智囊;考试院院长。
汉字简化的过程: 1956年1月20日,***院公布了《简化汉字方案》,方案中的简化字分四批推行。经过8年多的实践,到1964年5月,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出版。它分为三个字表,第一表是350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1754个简化字。1986年又对其中个别字做了调整,重新颁布了《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的《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5个。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又收入了《简化字总表》之外的120个简化字,全部是类推简化字。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又收录了《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之外的220多个类推简化字,在这个字表中,简化字总数为2546个。
原因:1.繁简并存,异体繁多,杂乱无序 2.国家对于汉字的任务要求,制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 3.从繁体字本身来考虑,繁体字有很多已经不适于当下人的生活应用,它的字形较为复杂,与电子信息的发展不相符,而且,繁体字中有很多异体字,不利于汉字的发展。 4.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漢字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異體字,創制了統一的漢字小篆。
1851年至1864的大平天國是歷史上首次賦予簡體字合法地位的。在大平天國***的印璽和所發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很多新的簡體字,並被巜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1909年(清宣統元年),主張推行俗體字的《教育雜志》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的文章,這是近代中國的發展和變遷裏,首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提出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教育部批準。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1949年5月,一直致力於漢字改革的語言學家黎錦熙向***提出成立文字改革研究會,推行漢字簡化字改革工作。"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於1949年10月10日成立。
1956年開始全面推行第一批簡化漢字,同時規定在一定範圍內可以使用繁體字。
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發布巜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
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
汉字简化难道是巧合吗?对此大家有何感想?
谢谢老铁邀请,汉字简化大概率不是巧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会变得越来越懒,纷繁复杂的繁体字,给人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于是为了降低难度,有些专家的推动下,开始对汉字进行简化,汉字的简化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也会有副作用,无论简化还是复杂,汉字只是一个表音表意的符号而已,是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和学习的工具,有一些变化也是正常现象,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而已,不是什么巧合!
汉字的简化以及演变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曾有成过几次,像:秦代的时候就由大篆简化为小篆;汉代的时候由小篆演变为[_a***_];到魏晋时就由隶书演变为楷书;近代则由楷书的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
这些字体的演变或者简化,它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书写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像小篆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当时主要是为了适应战事以及底层官吏的文书书写需要。
还有隶书的快写而出现草书,楷书的快写而出现行书等等。
因此,汉字的简化它不是一个巧合的***,它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即使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简化字在若干年以后,也是有可能进一步的演变或者简化。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请问大家能不能把常用词'谢谢'简化成'勹勹'-表示匊躬感谢的人体形状。
语言文字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是一个国家及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时俱进的简化字是中文的复兴,使拉丁语序的现代中文焕发了强大的生机。中文成了世上最难学的语言,不利于国际交流,不利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中国人的智商世界'男白王',中国人不应自己为难自己。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科技时代里,人类从工业文明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主要精力应花在学习科学技术及其操作技能上,提高创新能力,而不是把毕生的精力花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中文95%以上的常用字只有三千个,日文只有两千二百个汉字。
随着我国形势不断的飞跃发展,同时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情况下,还要文化质量也要去提升,传统的繁体字被汉字简化打破,并不是巧合,而是对中国文字的认知,有了一个新的境界,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节奏也要去提速,简化字就是最好的体现。
象形字是远古母系时代的女王造出来的,是母传接班女儿的特殊物,普通人是见不到的。隶书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符号是不合适了,只能用文字,象形字是女王一人造的,隶书方块字是众人造的,因为造者众多,对象形字的解释不一,为了纠正错误,许慎写了说文解字。为了使用普及的方便,产生了简体字。简体字同繁体字,都是隶书方块字的后代,字意相同,但同象形字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读隶书字产生前的古书,要注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简化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简化写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