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字白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字白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毛笔书法中的非白怎么写?
谢谢邀请!首先纠正下,是“飞白”而非“非白”,但值得肯定的是你这个问题提的很专业奥!记得在一个书法鉴定栏目里看到有一位鉴定专家说道,鉴定启功先生作品真伪的条件之一就是启功先生的每一个字里几乎都有“飞白”存在。言归正传,“飞白”,从字面上看,“飞”代表了速度!那么“飞白”就是由毛笔书写时极速行笔所致的书写效果。当然这种效果所产生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它不是简单的“飞”就能“白”的,有的人在书写时毛笔是“飞”出去了,但远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白”,这种白它几乎是纯白,而真正的飞白是在书写过程中由毛笔与宣纸之间形成的恰到好处的适度摩擦所致!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书法里所谓的“飞白”呢?
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飞白一定不是枯笔行笔的缺墨现象,如果大家把这种现象错误的理解为飞白那就错了,这种现象在书法里严格来说是不允许的,因为它属于残笔或叫做败笔,当然在画作里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这种枯笔是完全有必要的,比如画一些植物的枝干或藤蔓时。如果在一幅书法作品里有这种现象过多出现那就以为着书写者的书写能力也就是对毛笔的驾驭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而恰恰是在毛笔足墨情况下均匀分布在纸上的墨汁颗粒并与颗粒之间有一定比例的合理空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书法“飞白”!可见要达到这种要求的飞白就必须多加练习揣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对书写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要有对毛笔有相当的把控力,既要在行笔过程中稳得住笔还要有适当快的行笔速度,这样才能在书写时行笔的笔迹里留下足够量的墨粒同时又有足够量的墨粒间隙。但有一个问题大家要特别注意,那就是行笔必须是中锋行笔,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说过,飞白所产生的必须前提条件是需要墨粒均匀分布,如果你是侧锋行笔那一定不会是均匀的,因为这样的行笔效果首先从基本要求看,侧锋靠笔肚那面一定墨量很少,甚至有时候会形成半面枯笔,那这个就已经是破坏飞白的基本条件了!总之,我们要练好书法一定要多加揣摩才行,曾经看到有一位书法古人形容:“用笔千古难”,可想而知要写好书法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也不能气馁,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就变得容易了吗!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毛笔书法中的飞白(而不是“非白”)笔,是一种特殊笔法,相传为汉末蔡邕见役人以扫帚写字而创立的“飞白书”,后来在王献之等人的传承下成为一种经典笔法。唐太宗甚至全篇以飞白笔写出了著名的《晋祠铭》。
侧锋是用笔腹擦着纸面快速扫出去,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写就,形成一种飞白效果。如《明 · 王铎 · 弱侯半山园》“更”字 字,应该以侧锋写出的飞白。
例如《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散”字的第一笔,原本是一横画,作者用逆锋往右下斜插,逆锋就会破锋,因破锋而形成飞白。
当毛笔中的墨汁即将写完时,自然会形成枯笔,这个时候不宜疾扫,而应该缓缓自然写出,这样的飞白才会有力度。像《宋 · 米芾 · 苕溪诗帖》洲字、《清 · 傅山 · 孟浩然诗》寒字的飞白,典型就是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
书法中的”计白当墨“是什么意思?
清代的邓石如说: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这是“计白当黑”的来历(题目中的“计白当墨”错误)。二百年来邓石如此语已成箴言, 书法中人无人不知。
我们观赏邓石如的作品,确实是密处的笔画一笔挨一笔,结密而无间,风透不进;疏处的笔画却极度伸延,空白很多,可容快马奋蹄。故其字形块面的黑白对比特别强烈,有气宇昂藏之奇趣,制胜于人,其精密的运笔与豪迈的胆识令人叹绝。
我们知道,结字造型之美是很重要的,笔画分布均匀整齐必成板刻,须以长短疏密不同甚至稍带夸张的笔画排列技巧,去追求多变而美的块面造型。
高水平的书家能依据书体的不同和创意的差别,使每个字着墨之黑处与无墨之空白处各占适当的比例,黑与白各司其艺意又互相救应、映衬,创造不同的艺术形象,他们绝不会只顾黑色的有笔墨处而不顾无笔墨的空白处,对黑白两处同等重视,此即“计白以当 黑”的应有之义。
邓石如以空白处去衬托黑处,善于用白,能以如此形象语言阐释结字造型之艺理,其卓识敏悟令人深。
推而论之,黑白大块面的分布对整幅书法作品章法艺术效果 的影响也很大:
总之,由作品纸面上着墨与留空两者之间共存与彼此消长所造成的形意极其复 杂,艺术创作的空间很大,可任由书家驰骋想象寄情寓性,创造 各自面目。
研究作品的字形与章法的墨白布局,创造新的艺术意境,是书法抽象性质中最值得玩味的内涵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字白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字白的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