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体行书字体规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赵体行书字体规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赵体行书,多大的字?
1.元代赵孟頫为云山书归去来辞卷,27.4x190cm,湖州博物馆藏。这篇《归去来辞》写于延祐五年(1318),此时的赵孟頫已是六十五岁,身体状况已不如前,但赵孟頫对书法的探索却没有停滞。不仅将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行书向挺拔刚健的方向转变,尤其在挺拔中仍见婀娜风姿,真可以说是将各家之长熔于一炉,将个人风格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2.赵孟頫行书《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纸本墨笔,手卷,纵34.4厘米,横408.9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书法赵体应该怎么练习?
赵孟頫的赵体书法是很值得学习的,因为他是唐代以后难得的一位集书法之大成者。最为关键的是他的作品多为墨迹手书,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的笔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唐代的楷书基本都是碑刻的,经过二次加工,经过多次拓刻之后,很难去体会古人的用笔之道。所以唐代的碑版楷书也被称之为“工楷”,这种书体主要作用就是写碑文石铭,在古代也应用范围狭窄,非古人日常所书也。因此启功先生才有了“半生师笔不师刀”的感叹,对于学习碑刻书法的朋友时刻提醒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赵孟頫的书法是古人真正的书写体,就是日常所书的书体又称为“翰牍体”,这也造成了后世不懂书法的人说“赵书无工楷”。其实就是根本没有理解古人的碑版书法与日常书法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看一下唐人的写经小楷,就非常能体会到了,例如《灵飞经》。因此学习赵书的时候,即使是他的楷书也要注意一笔之收笔与下一笔之起笔的呼应。
《胆巴碑》
学习赵书要注意下面两点:
赵孟頫的大楷代表作:《妙严寺记》《胆巴碑》《三门记》。其中《三门记》赵孟頫取法李邕,楷书中有行书笔意,去李邕的攲侧之势而变为浑厚方正,端庄典雅、气势雄伟而不失灵便。正如李日华所说:“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第一。”
《三门记》
而之后的《妙严寺记》又吸收了柳公权的结体,与《三门记》相比变方阔为修长。晚年的《胆巴碑》最是人书俱老,行笔严谨而不失流利,点画顾盼承接自然,结体匀称适度、风姿绰约,历来书家以此为赵书碑中第一。
小楷是赵孟頫诸书中最好的,他的小楷师法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代表作为《老子道德经》,是其晚年所书,除了有“二王”意韵,还对《灵飞经》有所借鉴。学习赵孟頫的小楷首推《道德经》,《汲黯传》虽然也是一篇小楷精品,但与赵氏整体书风有差异,疑为后世他的崇拜者俞和所书。
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位才学卓异的书家,是复古求新、独秀奇峰的先进典范。他的书法,一帖一貌,风格独特,意趣天然。笔法出神入化,内涵丰富,字法精妙灵动,姿态万千,充满时代特色。
无论是哪种技法皆有出处,崇尚古法,师古不泥,熔古铸今,建树了庞大的赵氏书法体系。可以说,赵孟頫的书法理念是前所未有的,其书法脉络贯穿了数千年书法发展轨迹。这一点,是历代书家当中绝无仅有的!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
学习赵孟頫的书法,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方面要点问题:
1、必须规划好书法发展路线,确定学习目标。先练什么帖,后练什么帖,帖与帖之间是否兼容,它们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到,很有可能在后面训练进程中会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到那时不知所措。
比如,很多人主张从《胆巴碑》入手,实践证明,这个作法是不正确的! 《胆巴碑》笔法、字法明显有魏碑的成份,如果对魏碑不了解,甚至不喜欢,而用晋唐笔法去写,纯粹是张冠李戴。所以,初学者不宜学《胆巴碑》,即看不懂也学不上来,即使硬学,那也是有形无神学点儿皮毛而已。
《读书乐》~《寿春堂》~《松江宝云》~《长春道院》……走这个路子比较通畅。
▲图为本人收藏的《读书乐》
2、遵守科学系统的训练套路,避免误入歧途。学书法是有特定套路的,从基本功技法开始,直到实际应用创作,需要经过执笔法、运笔法、笔画、结字、临摹、拟作等等,一系列系统的训练过程,决不是选个范本照着临写那样单一模式。
毛笔书法分实用类、艺术类,有各种各样的书体字体,有小楷、中楷、大楷、榜书之分,具体练习的要则需根据练习的字体酌情处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体行书字体规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体行书字体规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