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屏幕上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屏幕上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草书上,绿和缘,高和亭,各有怎样的区别?
草书,很多字的区别往往在一些细节上,多一点少一点,多一个折少一个折,同一笔画的不同朝向等。
而问题中的绿和缘在《草诀歌》中已经作了分别。当然,最直接的当时就是从古代各名家的书法作品中来看区别!
而高字和亭字,注意最后一两笔的区别。
一些书法狂草中的字很难认,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本不想回答,头条这边邀请了,就说两句。
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不懂书法,更不懂草书,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给人以艺术之美的享受,而不是浅层次的认清楚这个字读什么。
很多人把不认识的字都归为鬼画符,认为写出来不认识便没有意义,若是这种人看到我这条回答,请自动忽略。
书法不是一门下里巴人的艺术,你不懂线条美,没有传统文化修养,没有对艺术之美的认知,跟你谈草书就如同对牛弹琴。
草书之美表现在势态、布白、开张、浓淡、情绪层次的变化,是激昂,是豪迈,是悲愤,是沉郁,都是可以通过不同的笔法与线条体现出来。当然看懂这些,你没有传统的技法训练是很难理解的,。
贴上两句挨喷的字吧。
书法的意义在于线条的魅力,不在于这个字写的对不对,能不能认出来。
写字跟书法的区别就在于写字侧重于结体,字形,是让人读的,你用什么工具去写都可以。书法不一样,是用来看的,看线条里包涵了多少东西,能不能征服人。
大家都说书法有三要素,点画,结体,章法,其实这些东西仔细去分析,就是玩线。点画要有粗细快慢,这是说线条的节奏,力量,速度,结体章法,这是说线条的安排,构成,属于形式。
草字难认主要是你不懂草书的写法。在书法当中,草书是最严格的,偏旁置换,部首缩减,都有明确的规定,稍有差错,就会很难辩识。正因为他的难辨识,才有了严格的规定,大家才能达成共识。
汉字是符号,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没法沟通,没法运用,也就没有意义了。
拉拉杂杂说了一些,不是很连贯,总结一下:汉字是符号,草书更是符号,统一写法是为了方便认识。写对汉字并不代表就有美感,书法跟写字区别在于对线条的把握与展现。写字是读的,用来理解,书法是看的,用来欣赏。
谢谢您的邀请。
首先要说明的是,草书是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成熟于汉末。
草书的发展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个阶段。
早期的草书,融合了汉隶和草书的特点,也可以认为是隶书的草写,被称为“章草”,其特点是字字独立,字形偏扁,笔带横势,兼有草书和隶书的特点。
到汉朝末年,章草进一步演化,褪去了隶书的痕迹,上下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更加密切,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形成了“今草”。以张芝的草书最为出名。
到了唐代,今草的书写更加恣肆放纵,笔势更加连绵不绝,字形也更加奇绝颠怪,这时的草书被后世称为“大草”,亦名“狂草”,代表书法家是张旭和怀素,人称“颠张醉素”。
狂草发展到今天其实用价值已经不大,没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也很难辨认,但是狂草作为一门书法艺术而存在,其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其实用。
由于狂草摆脱了实用性,也不必像楷书那样斤斤计较于笔画,这就给书法家们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成为书法家展示个性的最佳方式,为历代书法家所学习和探索,唐朝以后,又出现了黄庭坚,祝允明等狂草大家,近代的林散之也因狂草而闻名遐迩。
草法最为严谨,所以难记难写,书写过程中稍有放纵便成了另一个字意。如“少”字的最后一撇,撇过了左侧才为“少”字,撇不过中心线则为“巾”字。由此足以证明其法度森严,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恣意妄为、随意删减笔画那样草率。难认、笔画难记并不能否定其艺术价值和地位,与曲高和寡的道理是一样的。并非所有艺术都能普及大众,雅俗共赏。
谢谢你请,议意不太。因为中国人自一年级起学的都是常用楷字体。有点文化的人易懂,一通,一目了然。草书及狂草,比学英语和写英语难得多,英语几字母学会又拼就成,而草书,持别是狂草,有上千个同的字样,易写难记。如一份楷书文章发表,在中国一千人易念,易懂。草书狂草只能有三至五个人。草书和狂草并是不好。只是社会生活中利用价质不大。
盘字的草书是怎样写的?
现就“盘字的草书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小编谈谈个人的观点,供题主参考。
引言: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以上的句子中,就有一个“盘”字。
“盘”字的草书有多种风格的写法,小编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搜集了多位古今书法家们写的草书盘字,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如下。
上图中的九个盘字,虽然都是草书,但书写风格是不相同的。实际上,根据草书书写法则要求,草书盘字的书写并不复杂,比起篆书盘字,隶书盘字,楷书和行书盘字的写法,简单多了。
举例:上图为隶书盘字,共十四画,而草书盘字在书写时,除章草外,其他书法家几乎都是一笔而书成的。
上图中为草书盘字的多种写法,书法家们各有各的书写风格,真可谓是“神通大显”啊!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盘”,繁体字写作“盤”,形声字。从皿,般声。皿,盘碗一类器具。本义: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读者们耳熟能详的唐·李绅《悯农》诗中正是用的本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2、唐 · 孙过庭 · 书谱
“片”字的草书怎么写?
“片”字的草书怎么写?
片: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草丛都不见。
“片”字的草书可以这样写,都是出自古今书法名家、大家之手笔。供题参考。供各位欣赏!
上图中的草书“片”字,是出自草书大家毛泽东之手笔,很大气,很有特点。
片字,写好这个字还是比较难的。笔画太少,且又是草书,要符合草书的笔法。难点在于写像了,就是说要做到写出的字形笔不到意到。就像剪影画那样,虽然只是一个人的轮廓,可能够让我们一眼看上去知道是谁。写好这个字就面临这个功夫问题。
草书本身就有笔简意赅的特点,一个草书字形把点画简化到了不能在简化的地步,仍然能够让人一眼认出这是个什么字,这即是草书的难点,也是做高的草书书法境界。
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扎实的楷书功夫和草书功夫。有了楷书和行书功夫才能真正理解草书中的点画之源如何。知道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
技***夫和临摹功夫越高越能够接近这个水平。这里的临摹功夫可不是比葫芦画瓢的功夫,而是如灯取影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笔笔不到意到,意到,笔虽简而神到。这里的神到是直楷书字形之神,就是说我们虽然写的一个草书字形,但整个字形却和楷书一般无二,这才是草书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上为淡斋草书写的“片”字。下为章草书法“片”字。
上为王铎草书“片”字,下为张瑞图草书“片”字范字。
“片”字为指事字,甲骨文字形,象劈开的木片。本义:劈开树木之类。《说文解字》解释:片,判木也,从半木。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片。”
1、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王羲之的写法,分解成为左右两笔,左边一笔逆势回锋,与下一笔呼应,右边写得非常优雅生动,最后一竖,使整个字又有鹤立鸡群的感觉,赞!
2、唐 · 陆柬之 · 文赋
陆柬之的写法来源于王羲之,稍有逊色。
3、明 · 文徵明 · 渔父词十二首
何为草书作品中的字眼?
关于书法的书眼问题,好像已经做过解释,不再赘述。至于草书的字眼又是第一次接触,作为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都有权去理解和解释。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字眼首先就是在整幅作品中非常打眼和抢眼的那几个或几行字吧!再大再狂的书家都有败笔,这又犹如再伟大的作家也有下不了笔不知从何写起的情况出现。但尽管如此,在整个作品的书写和创作过程中总有让他们兴奋总有让他们得意总有让他们非常顺手的笔意出现,犹如神助一般,犹如灵感突现,犹如茅塞顿开,这样挥洒出来酣畅淋漓的表现,也许就是所谓的字眼吧!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例如下图刘洪彪先生草书“中”字位置就是一个精彩的“字眼”。
一般是在一幅作品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位置,通过巨大的疏密对比反差,以形成大片空间布白,相当于在密室当中开了一扇窗户(窗户是建筑的眼睛),不至于形成拥塞之感。
例如,下图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半部“衔纸”二字,就是一个经典的“字眼”,异常绝妙!
通常来说,有“字眼”的作品,才有神***,才有品味,不至于过于平淡。但一篇作品中不要安排太多,多了就不成为“字眼”,没有了主次与重点。
如下图张旭光先生草书“啼”字位置也是一个精彩的“字眼”。
有字眼这一说,可是谁也不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什么叫字眼。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不一样。有人说留白处,有人说出彩处,有人说峰回路转处等等不同看法。单独说出彩处就是非常难以界限的,因为各人审美情趣不同,有人说这段或这字出彩,有人说那段那字出彩。我估计能解释清楚字眼的人,不是最牛逼而是更牛逼!唉[流泪]我也讲不清楚了[捂脸]
如果你懂得诗歌中的诗眼,围棋中的活眼,那就自然明白你所谓草书作品中的字眼了,只可意会呀,每个人文化底蕴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会有一定的理解差异,但对于好的书法作品的认可度是一致的。当然目前丑书当道的[_a***_]另当别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屏幕上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屏幕上的草书字体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