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书法字体行草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汉书法字体行草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的隶书、草书、行书怎么写?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水是我们日常书法练习和创作当中写得最多的汉字之一。常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字写法很多,在书法当中,要在符合书写规范的基础上尽量写出新意,写出与众不同。不过先还得继承古代优秀的写法,先来看看吧——
汉代隶书和清代隶书中主要写法如下:
1、汉 · 礼器碑
2、汉 · 曹全碑
水,常用汉字之一。如: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滴石穿。柔情似水。在水一方。等等。总之,水的用法很多,以上仅举几例。
以下是“水”字隶书的不同风格的写法:
隶书水字的写法之多,风格各异,最有味的当数汉碑上的“水”。伊秉绶写的隶书水字,力弃蚕头雁尾,这是清人习惯的写法,因为有些书家要创新。他们的创新立足点就是在去蚕头雁尾和字的挺拔上,至于隶书笔法,是任何人不可改变的,若把隶书的笔法改变了,那就失去隶书的用笔法则了。
上图为行书水字的不同风格的写法。以上图中的行书水字,都是出自书法大家之手笔,各有特点,风彩各显,甚是美观。
上图中的行书水字,共九个。其中书圣王羲之写的两个水字已达化境。其他书家写的就“略逊***”了。
为何草书早于行书?习书不是常说先行后草吗?
汉代是中国文字的分水岭,之前是古文字,汉以后称今文字或者叫(汉字),从汉代隶书基本延伸两种书体:一种是魏碑,一种是章草,文字的产生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用,当人们的书写速度跟不上思维的时候需加快速度,遂演变成了章草,东汉末年以后出现今草,或者说今草是章草的革新,书写的气息连带要比章草更加成熟。行书的成熟时期或主要发展在魏晋,以二王为代表。
书法字体的诞生是,先有行书,后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这个已经打破人们的固有观念了。
其实这个是先有手写体,那么就是行书,然后草书属于更艺术的字体,而楷书因为书写慢,起笔、转折、收笔都带有棱角,但是字体更端庄大方,属于一种类似“书面字体”或者官方字体。
现在一般认为楷书是基础,然后行书,也不算错,毕竟是正经的练字途径,好像即使知道了先行后楷,也得这样练。
习书法先学什么体与先有什么体是二个概念的问题。为什么常说习书法先学楷书呢,其实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楷书既容易理解(相对静止、相对规整的结构和基本笔划笔法)又包罗万象,而且比隶书实用。就如学习素描,一般都是从静物的几何体开始的,虽然简单,但是包含了形与光的一切要素。法无定法,所以大家没有必要为此争论。每个人的悟性慧根都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草书早于行书!
再更正一下学书步骤:行书与草书学习不分先后!
为毛?请听俺一一道来。
先说下书法发展演变史:书法从结绳记字后到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
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
由此可见草书是早于行书和楷书的,所以先学楷再学行后学草的概念不能说肯定是错误的,至少我们可以打破目前学书的一些常理。各种书体都有自身的笔法体系,既可独立又互相关联,简单的说从哪种字体着手都可以。择其好者而从之,本身就是件美事!
第一个问题:
1、草书的形成是早于行书和楷书的。它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狂草和小草。
2、任何一种字体在它成熟之后都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更加标准化,一个是草化。隶书的草化便是章草,形成出汉代初年。
3、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4、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楷书和行书差不多同时产生。
第二个问题:
1、学习书法到底先学行书还是草书,如果你已经练过楷书或者隶书,那么先学习草书、或行书都可以。有了楷书基础,朝哪个方向都好过渡。
2、楷书虽然出现最晚,但是楷书技法完备,无论在结构、用笔和章法都对书写者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它对书写速度要求不高,所以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入门最好的选择。
3、赞同小编观点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书法字体行草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书法字体行草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