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虞世南楷书在线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虞世南楷书在线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虞世南与褚遂良书法的区别是什么?
虞、褚为初唐四家之一,虽各有面貌,亦有相通之处。
虞为前辈,两人也是师徒关系。褚早期的书作如《孟法师碑》明显有虞的书风。而两人书风不同之处在于:
一、笔法不同。虽然两人都可以说是传承“二王”笔法,沿袭魏晋隋遗风,但取法各有不同。虞亲承智永笔法,《书断》说虞“得大令之宏规。”周星莲《临池管见》云:“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可见,虞的笔法圆融而含蓄,外柔内刚,是典型的中锋圆笔。而褚字骨力外露,笔势灵动,尤其后期书作,如《雁塔圣教序》、《方房元龄碑》等,彰显典型的个性笔法。
二、结体不同。“虞字”以北方书体之结构为间架,刚柔并济,外圆内方。为大家最为熟悉的《孔子庙堂碑》,结体俊朗圆腴,笔势舒展,典雅静穆,堪称唐楷典范。“褚体”多以圆笔、方圆并用,略兼行意,笔势超纵,如《大字陰符经》(疑非真迹)。
三、意境有别。虞字犹如修炼到家的一老者,风规清劲,但也有人评价虞字圆滑欠神彩,其原因是我们见不到真正的虞字神彩。如《孔子庙堂碑》早在唐太宗时期已毁,之后根据拓本翻刻,已失去神韵。而“褚字”墨迹、碑刻颇多,不乏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褚遂良最初是学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后自成一体,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 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如果说虞世南的风格是“中和”,褚遂良的风格就是“潇洒”。虞世南的字“呈现圆形”,字的棱角被书家故意泯灭了,褚遂良的字“呈现拱桥型——两边地中间高”。虞世南的字,主笔不明显,笔画粗细相差不大,注重整体的和谐;褚遂良的字笔画纤细,两边垂曳,如风摆杨柳,摇曳生姿。
为什么说虞世南的书法为典型君子之书?
虞世南为唐初四家之一,书法师承智永禅师。专心不懈,妙得其体,同二王书风一脉相承,书史称其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虞世南楷书笔致圆融健逸,外柔内刚,秀润清和,遒美非凡,其用笔圆腴秀润,筋骨内敛,笔势舒展,有风神凝充上之致。史载素有“君子藏器”之美誉。
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作《孔子庙堂碑》被誉为“唐碑第一“,虞世南以墨本进呈唐太宗,获赐王羲之所佩黄银印,此碑俊朗清健,静穆端雅,蕴锋藏器,极大的体现了“君子书风”的特征。
此碑属于中楷,从这件作品的字体行间,有一个特征是我们后学可以掌握的。
圆润
《孔子庙堂碑》的笔画非常圆润,从小篆直接进入楷书的话,起笔会很轻,一起笔马上就中锋过去,然后在转折的地方它也没有硬下去,而是非常柔的带过去。所以整个字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很平和,很祥瑞,就像是一个循循益善的老公公一样。
这里又写说一下练字时的三个境界,初学写字,但求平正,其后是务追险绝,最后到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复归平正。而虞世南的字就是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复归平正。
这种境界的获得并不是凭空而来,这与人的性格与学识修养是有极大关联的,在古代的书法家,其实写字并不是他的第一要务,而读书、做人才是他们的首要之事,同时也是一生所追求的事。写字只不过是他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而非用来卖字赚钱的手段。
虞世南的字其实在当时也很难求,但是那时的人并没有卖字求金的思想,他们想的就是好好写字,认真读书,而这种思想也就反映到他们的书法作品当中,所以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味的感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虞世南楷书在线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虞世南楷书在线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