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毛笔字体草书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毛笔字体草书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和楷书的区别?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也涌现出了象书圣王羲之以及欧、颜、柳、赵等等一大批的书法大家。
其内容包括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楷书只是其中一种,也叫正书,又包括各个时期的楷书,如魏晋,魏碑,唐楷等。
书法和楷书,两者是属于从属关系,书法包含了楷书,楷书是书法的一种类别,书法除了楷书,还有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东晋的二王时期是书体和书法的成熟和奠基时期,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期,一方面楷书确立成为官方字体不久,一方面楷书也是官方和民间都需要适应和学习的书体。唐初,楷书之法尚在探索之中,***大力提倡,官员、书吏积极努力,必然形成唐楷盛况。然而,唐末雕版印刷出现,到宋朝时印刷术广泛应用,楷书书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大降低(除了科举考试),同时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工整规范的楷书是无法与行书、草书的自由奔放我行我素相比较的,所以自唐之后楷书在书法范畴内日渐式微再无翻身。
在书法学习中,楷书和草书哪个更容易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楷书和草书一样都是很难的。这时候的难在于对笔法、结构、章法等的理解不够深入和驾驭能力不娴熟 ,做不到心手双畅 ,从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当技法运用自如后,楷书难在工稳端庄,法度严禁而且生动鲜活 ,还难在熟后生 ,一味熟必然滑腻。
草书难在笔不到意到 ,由于草书是章草或行楷的简化,由繁化简,笔画被简化了,但其形其意味必需存在 。这种意味甚至简化到了仅剩下一种感觉 ,也就是笔不到意到。草法不是潦草,而是和楷书一样法度严谨,错一点一画,都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现代人一些草书大多数都是仅得草书的大概的外形,而不能做到对草书的深刻精准理解。其实严格意义上说,形和质大多都做不到精准到位。这里包括硬笔楷书和草书也一样 ,非常微妙的东西做好都不容易,都需要很深的长期的研习,不是一天半天能做到和理解的。
这里选择许宝钏和王正良的硬笔书法作品为例,我们可以放大后做细致入微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细节的微妙和中国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
楷书是一切书体当中的基础,在习楷过程中,掌握了字的结构和各种运笔方法,之后才能练行、练草,加之大量的读帖、临帖,通过努力和时间延续,基础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如果喜欢草书的爱好者,便可开始临习草书,草书要想达到大家认可的水平,时间会很长,需要长期坚持……这就象,只有认识数字这个基础,才能学习运算,不会走的人,无论如何也跑不了。个人之见,不一定正确,万望谅解……
都不容易。大家的意见多是楷书容易些。要是你写到欧颜柳赵的境地看到难不难!
楷书作为入门学习的书体之一,大家都是在这上面建立起了对控笔,运笔,结构等方面基础。少的三五年,多的十几年。二三十年的人也不少。能写到炉火纯青的人有几个?
学习书法,最好根据自身的性情而选择。性格沉静的人,就多写楷书,兼具练习一点行书或小草。性格外向豪爽的人,就来***奔放,一泻千里的大草。有人说,这个反了,应该颠倒过来,才能锻炼人的性情。
让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去写一板一眼的楷书,他能在板凳上坚持多久?不但没把性情磨练好,可能适得其反,更加的烦躁。只能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书法的这件事,写到化境的地步,一是靠勤奋,二是靠天赋。草书难于使转与布局。楷书难于精准自然。难点不同,着重点也不同。
张芝、钟繇,一个称草圣,一个称楷祖。王羲之比草不及张,比楷弱于钟,然而却独称书圣是为什么?因为他诸体皆善,虽然单比一项稍稍差一丁点儿,却是全面发展。书谱云,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因人而宜,不同的人有不同旳擅长领域,有的人写字沉稳,中规中矩,他可能学楷书更适合些,有的人追求张扬,平时的硬笔就属于龙飞凤舞一路的,那他可能学行草更得心应手,我身边就有行草书好于楷书的,而我本人而言,就更愿工笔正楷写个字,而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行草就望而却步,以下是我近期的楷书学习,敬请各位老师指导🙏🙏
楷书是学书法的基础,楷书写不好就学草书就像孩子不会站立就想跑一样是根本学不好的。草书的结体没有楷书基础是完全结不好的。在书法的真草隶篆(真即楷)中草书是最难掌握的,就像又学了一种新文字。我们知道写字是给别人看的交际工具,草书也一样不能随心所***连具有一定的规范,否则你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懂。
书法史上,就楷书与草书而言,哪种字体最先出现?
中国书法主要有五种字体,即篆、隶、真、行、草,虽然我们现在学习书法主张先学习楷书,但是实际上楷书是五种字体中最后才出现的!
中国文字的发展,最先是结绳造字,然后是甲骨文,再到各国青铜器铭文,又形成大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统一六国文字,所谓书同文,作小篆通行于世,李斯因此成为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中国文字的主要功能是语言交流,发展方向是简单实用,所以篆书继续演化为隶书,在此期间同时也进行草书的演变,章草是由隶书演化,最早由章草进入今草的书法家是张芝,故称草圣!
隶书写起来比较快,也美观,但有波磔,故在秦汉之际隶书继续向楷书演化,有个过程如汉简,现在有不少人在学习,后来钟繇在隶书、汉简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楷书字体的创造,《宣示表》是楷书的第一件代表作,后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将楷书完善,唐代把楷书艺术推到巅峰!
从这个脉络可以看出,在我国书法史上,草书是先于楷书出现的,但楷书笔法完备,结体严谨,建议初学者还是从楷书开始学起!
有书协老师回答了问题,却没表现出水准。
以绳记事,甲骨文,篆书(大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美术字,都有划时代之意。都是为记录记事方便快捷,表达清晰。后来才为文人,雅士渐渐的变为艺术把玩欣赏的。所以书法意义上的楷草出现,与实际记事书写的楷草出现,不是同个意思层面。
只要弄清这个概念,再考证出楷草点点滴滴,才能真实论证书法艺术意义。
书法艺术是一种传统的中[_a***_]化,是通过几千年的传统书写工具一一一一毛笔,而形成的一种艺术之美。不论何种书体,不论审美观如何,只要讲书法二字,都首要看笔者的书写功力,对笔锋的驾驭,能否达到感知上的线条与架构之"美"。
楷书如此,草书亦如此。
文字在我国的历史上从象形字开始的。
从甲骨文,大篆,小篆后在秦朝以前就产生了笔画方折化了。后由秦狱吏程邈因罪而囚于云阳狱时。对字体进行了整理形成了当时的"秦隶"。为秦朝统一文字做出了贡献。到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隶书"了。这时期的叫“汉隶"。
后来“隶书"在东汉中后期经过不断的变化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形书”后又经过形书规范后成为"楷书"。当时草书是保存了隶书笔法的,叫“章草"当时***称之为"草书"但是和今草是不同的。
今草书的产生,与行,楷书的产生为同一时期。都是在东汉后期,也许今草书的产生稍晚于行书,略早于楷书。
本人认为,书法就三种。
篆书,隶书,楷书。
每一个书体又分为三个节段。
草书,行书,正书。(也可以称之为真书或楷书。)
如果得闲,我们可以将今楷的楷书大字典,行书大字典,草书大字典翻开,
从中都找出同一个字来,将行书大字典放在中间,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行书大字中的这个字的写法,在楷书字典中有,在草书字典中也有。
翻开《篆书释异》大字典,按照顺序看,最早的是甲骨文,金文,最后的才是大小篆。
小篆可是秦朝时期的法定字体的呀。
我们再将秦简,汉简,(还有东西汉简),楚简都翻开来认真的看。最早出现的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隶书和今楷。而是两者的草书形态和行书形态。
书法史上,就楷书与草书而言,草书最先出现。
草书的发展分为章草、今草和大草三个阶段。今草又称小草,大草又称狂草。
商代起,单纯摆动的笔法朝连续摆动发展,从而导致隶书出现。在隶书形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强、笔画简省的书体--章草。随着隶书的成熟和普遍使用,隶书笔画和结构的形态逐渐对章草产生了影响。草书在三国、两晋时演化为今草。随着字间连笔现象在两晋已经出现,促进了各字字间空间与各字内部空间的交融,也促使今草向大草的过渡。
到西晋时,日用书体开始向着行书、楷书方向演变。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从汉末开始,到三国时已见雏形,西晋有些楷书还略存隶意,到东晋时楷书已然成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毛笔字体草书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毛笔字体草书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