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国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建国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幅字写得如何?
写得很好!可是,缺欠也同样明显。
通篇作品比较流畅,奇特不工地也很娴熟!如果说定位为普通书法人,应该列为高手的行列。如果说定位书法家的层次还有所欠缺!
从章法上看,通篇过于平淡,没有突出的地方,也缺少变化!比如适当地增加些大的白,增加一些***的因素,也就是字眼!以及局部的连笔处理。墨色的变化几乎没有!
最后说说基本功的问题,书者的基本功还需要加强,笔划缺少弹性,提按也不明显,这也是作品平庸,节奏感不强的重要表现!
虽然说的毛病不少,可是,该作品还是值得称赞的,希望书者多多努力,早日拿出精彩的作品来!
写得很好!好友能达到如此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你能广结朋友,遍寻知己,大胆交流,足于证明你的品良学秀。自言低调,并非大拙,凡酷爱书法之人都懂得《唯学心难满,观书悟昨非。》《书法攀登无绝顶。》只要持之以恒,总会崭露头角。我也是个书法爱好者,但是,彻底荒废了。原因,处于形势、生活所迫,一直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使我落败,憾悔一生。下面是我用硬笔,刚写的残片,诚恳交流,[祈祷][祈祷][祈祷]敬请指导。并[鼓掌][鼓掌][鼓掌]欢迎所有朋友斧正!
看了这位十分低调的书法老师的书法作品,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书写能力,也有自已的特点。这位书法老师写的是很自然的手写体,是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但,一眼看去,明显缺乏长期、正规、艰苦的临帖,书法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字里行间还看不出经典书家笔法笔意的出处,更谈不上章法,墨法以及整体的势。这幅字更多地表现了作者将硬笔书写移换到毛笔上,因此,在毛笔书法的道路上还要走更长的路。
很好的一幅字!随不惊天动地,但却感动了我。
从作品看,通篇气味贯通。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气磅礴;没有疏密的鲜明对比,也没有墨法的丰富变化,不属于力量型,也不属于韵味型;没有惊心动魄的险峻,也没有振聋发聩的惊魂。他的特点就是平凡,平凡的顽强,顽强的平凡,像问道苦行僧,路途遥远,艰难跋涉,风餐露宿,从不停歇,心里装着信念,在跋涉中享受快乐,你看,有些字试图冲破常规,并不甘于呆板,有些字里行间,并不起眼的留白,琢磨起来,正像同伴的呼唤。
这幅字的好,就是好在平凡,其用笔起伏不大,笔法也不丰富,但是沉稳坚定,表现出书写者的自信。要说字里是否有古人的影子,我说不仅有,而且有,还有!我似乎觉得书写者有些地方受陆机平复帖的一些影响,当然相比而言,受八大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这幅字要我说最突出的风格是顽强。
谢谢邀请
中国是什么时候繁体字改简体字的?
根据我的了解,中国大陆是1958年以后,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的。
1958年,中国***院颁布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长起草的(中国常见汉字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此,中国大陆就进入了简体中文字时代。
1***8年,***院又颁布了(中国常见汉字简化字总表修订版),这次汉字改的一塌糊涂,被中国人民痛批。随后不久,***院宣布取消1***8年颁布的(中国常见汉字简化字总表修订版)。我在读高小的时候,语文老师教的字很多都是1***8年颁布的简化汉字。直到读中学的时候,我才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书写正确的简化汉字。
现在,我的家乡湖南农村的老房子,还残存少量1***8年版简化汉字标语、口号,现在的年青人还认不全。
中国港澳台地区,至今依然保留书写繁体中文字的习惯,台湾同胞书写书信,还从右到左,竖写成行,真是令我们大开眼界。
我完全凭自己的知识,不翻阅资料,凭记忆写的本篇文章,如有错误,请网友批评指正。
我出生於40年代末,長於新社會。上學於50年末期,明事於中學。依稀記得,剛解放時,中國有四億多人口,文盲(男女)就佔了90%左右。53年開始掃除文盲運動,對於不識字的人來,面對繁體字更是“瞪眼瞎”,各地掃盲効果極差,困難重重。於是國家試著出版公佈了一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簡化字,就是這樣學習,還是有相當的人不願意學,特別是農村人對學文化抵觸很大,城市工廠工人通過夜校、家庭的形式開展識字競賽,看誰識的多,對於優秀者,敲鑼打鼓戴大紅花,受到人們的尊敬,那時,能有個高小文化程度的,大隊、生產隊當寶貝使用,什麼記出勤、算工分、結賬,可了不得,很是吃的開。50年代雖有簡化字,但是對於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來說,書信往來,出版物等基本上還是使用繁體字,很多文學作品還是竪排版,因為國家剛剛建立不久,百廢待興,并沒有強行干與繁體字的使用。60年代我上中學,所使用的課本雖是橫排,但字體是簡中帶繁,文學作品的語言基本上是半文言半白話,我就是在這種環境與氛圍中學到的知識,60年過去,至今記憶猶新。
至於國家強力推薦和普遍使簡化字也經歷過風風雨雨:1956年正式公佈了第一批《漢字簡化方案》上面我說過,在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大阻力,所以這個方案基本上並沒有認真執行。1964年國家又公佈了《簡化字總表》,這次是由國家和***發力,情況才有好轉,但我記得一些文學讀物仍有部分是竪版繁體字印刷,當時我看過的小說:《東周列國誌》《三國演義》《保衛延安》《三十里鋪》《一代風流》等作品。要說全面徹底推行簡化字的時候,應該在1***7年***的後十年,剛剛恢復高高,這個時期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又公佈并實行了一批新的簡化字,70年代的學生都經歷過新簡化字的使用,課本以省地自編和鄉土教材相結合,都是用新體簡化字印刷,所以這個流毒影響了那個時代學生的書寫,一直到現在,仍有部份人在用。這次僅僅時間很短,這樣的簡化字暴露出許多問題,和人們平常習以為常的習慣字體格格不入,難以接受而廢止,所以,1***7䄵又重新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才算是真正定下來。當然,中國漢字的改革與發展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創新,漢字表現力極強,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與中國漢字比美、比內涵的,這就是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越來越喜歡中文的原因。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广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古今流传下来的俗体字与笔画较少的异体字。狭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 《第一批简体字表》 ,其第一次把简化字称呼为简体字;以及建国后通过的 《汉字简化方案》 、 《简化字总表》 ,其对于简化字与未被简化的字合称为规范汉字。规范汉字中的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以及在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人民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声字、会意字、特征字(如:团、队、战、护、艺、宪、穷)。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 《第一批简体字表》 ,同时公布 《推行简体字办法》 9条。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元老戴季陶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 《第一批简体字表》 被收回。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1952年,蒋介石在***宣传汇报会上再次提出简化汉字,后遭胡秋原极力反对,最终不了了之。1956年1月28日,***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2001年1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签署了第三十七号***令,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2013年6月5日,***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明确了规范汉字的新标准。
我1***0年上小学时就已简化了,记得那时我不会写字,写得特慢,比我高二年级的同学(三个年级学生在本村一个教室)看不过去,便帮我做起作业来,他当时写了几个老式字,我发觉了他却说不要紧(没关系)。
我记得初中时汉字又进行了一次改简,但没成功,好像语文书也没有及时改新。到了高中时所谓汉字改简也就彻底泡汤了。不少报纸当时评论汉子改简有诸多不便和汉子美术感差,更是卬刷没有及时跟上,造成汉字多样化。报纸的评论彻底终结了汉字的改简。
谢谢。1960年上小学的时候,就己经学习简体字了,听老人讲,1935年国民***就公布过简化体字。55年又定了简体字方案,1956年***院文字改革委审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听说那时国外都还用繁体字。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选择使用简体字?对此你怎么看?
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不断简化的历史。
远古时,人们用图案来传递信息,后来逐渐抽象、减化成象形文字。
秦始皇以小篆统一了文字,小篆的快捷书写产生了隶书,隶书的快捷书写产生了章草。
从象形文字到篆书,到隶书,到草书,汉字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不断简化,方便书写。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建国的新中国,面临文盲众多,人民文化程度低的问题,扫盲于是成为重要任务。
如何让人们快速识字?于是简化字产生了。
但简化字并不是学究们拍脑袋想出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借鉴了章草的写法,这可是老祖宗的写法。
简化字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而现在一些人提出恢复繁体字,这其实是开历史倒车。关于这一点,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这里不再啰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这种问题不知是哗众取宠,还是愚不可及。你出门为什么坐车,为什么不步行? 你坐车为什么要选择高铁,开车为什么要上[_a***_]? 你计算为什么不用算盘,为什么要用计算机? 你用电脑为什么不选择网速慢的? 有些人真可笑。
***废话简体字是一个重要发明,时代在进步,一个强大的国家简单易学习的通用语言文字必备。 这个悟空怎么这么烦人,天天发没有讨论价值的垃圾问题。……
本人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从传承中华文明的角度和书法的角度看,当然是繁体好,比如下面的字:馬、车等很多繁体字,既有表意,也有象形。
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高超的智慧。
尤其是书法中的篆书,繁体字肯定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意蕴。但是,从传递信息的角度来看,简体字无疑更方便快捷。所以两者各有优势,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选择繁体字更有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选择使用简体汉字是由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决定的,这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在“五四”时期,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废除汉字”的口号,这一主张首先由钱玄同在“中国今后文字之问题”中提出。后来这一主张逐渐发酵,得到不少学者的附和和支持。
现在看来,彻底废除汉字的主张很荒唐,但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并不是一无是处。“废除汉字”及主张拼音化的运动起码为国人提了个醒,当时社会面临的矛盾是:国民教育的不足和反封建及新思想新文化的急需推广。
由于当时的教育条件使得普通群众学习和接受繁体字产生了很多困难。文字的学习是理解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前提,废除汉字绝不可行,但改革汉字势在必行。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异体字的整理和简体字的推行。
从最初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字形简洁,多数是独体字,后来就朝着合体字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新概念的增加,对汉字需求的增加。字形构造如果不繁就需要造出更多的独体字,势必造成更多的相似字形。
汉字的简化运动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展过一次,秦始皇实行“书同文字”,大力推行小篆,已经是在简化汉字。汉朝又推行隶书,作为官方文字,可以说是大规模地简化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我们不能过多地把这一功能赋予汉字本身。汉字各个时期的字形研究很有必要,但是这一工作不必全民皆研究。文字最终是交流的工具,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的简化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而简化工作也是按照这一方向而来的。如果简化过于随意,不尊重“约定俗成”原则也势必会适得其反。
建国后,1***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就是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因为“约而未定,俗而未成”,简化过于随意,面目全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国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国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