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中国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中国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第一个刻在碑上的行书?
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铭》是第一个行书入碑的作品。
行书入碑始于唐代,代表人物为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书写作品刊刻《晋祠铭》和《温泉铭》,开辟了行书入碑的先河。
此后,行书入碑之风兴起,唐代著名的行书入碑的作品有《集王圣教序》。李邕的《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等。行书入碑对后世刻帖的流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此之前,书法都是以正书入碑的,比如许多摩崖石刻、碑碣、造像等,不是篆书、隶书就是楷书。
米芾行书代表作品有哪些?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定下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北宋初期由于欧阳修首倡书法不能专仿古人,贵在自成一家之体。“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紧承其旨,近法唐人,远溯二王,一方面追求晋人的风度神韵,一方面注重个人的创造,开创了一种崇尚个人意趣的“尚意”书风。在这种书坛氛围下,促使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行书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产生了众多的行书大家。这与行书善于抒发性灵、挥洒个性,表达书家意趣是分不开的。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兼精各体书法,成就最高的是行书。东坡誉他“沉着痛快”,四字也最能概括米芾的特点。“沉着”谓成竹在胸,“痛快”谓信手挥洒,笔势澜翻。后人赞誉他“八面出锋”,是因他善于用主笔划确定一个字的体势,在正侧、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概、沉着痛快的风姿。
米芾的早期书法艺术受临习各家的影响比较明显,到中期米芾《蜀素帖》、《苕溪诗》两本确立了他的独特风格。《蜀素帖》为米芾代表作品,也是书法史上不朽杰作。
北宋书法大家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行书《蜀素帖》、《研山铭》、《吴江垂虹亭诗帖》、《吴江舟中书》、《淡墨秋山诗帖》、《苕溪诗帖》、《法华台诗帖》、《竹前槐后诗卷》等均为传世佳作。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法理论家,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精通真、草、篆、隶、行等书体,擅长临摹古人书法,可以***乱真。喜欢书法如痴如醉,世人称其“米颠”。
米芾行书中最有名的就是人称天下第八行书的《蜀素帖》,其外还有《研山铭》、《值雨帖》、《吴江垂虹亭诗帖》、《吴江舟中书》、《舞鹤赋》、《淡墨秋山诗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作》、《复官帖》、《法华台诗帖》、《竹前槐后诗卷》等。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其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法作品,当代学习米芾行书的书法爱好者也是最多的,下面主要介绍25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1,天下十大行书排第八的《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2 《苕溪诗帖》
《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书法史上有3个“疯子”:杨凝式、米芾、徐渭。但三人疯得又有所不同:徐渭是真疯,精神分裂了;杨凝式是装疯,以此避祸;米芾是卖傻,哗众取宠。
《研山铭》
另类的老米,无疑是非常聪明的,他善于“偷师”,从前人那儿这“偷”一点,那“偷”一点,最后竟然形成自己的特点:集古字。
老米留下的作品很多,其中排在首位的,应当是被称作米芾”墨皇“的《珊瑚帖》。此作是他得到名画、宝物后,狂喜挥笔写就,线条流畅跌宕,笔端神***飞扬,尤其是写到”珊瑚一枝“,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下笔力道加重,这几个字明显大出不少。这还不算完,还要画出珊瑚笔架的样子,书画浑然天成,应是他尽情宣泄的得意之作。
《珊瑚帖》
如果说《珊瑚帖》是他随意挥洒、“放笔一戏空”的佳作,那么,《蜀素帖》则是他收敛性情、认真而为的作品。彼时,老米受朋友湖州郡守林希的邀请,前往太湖游玩。林希好酒好菜招待,再叫上三两美女相伴,把老米安置得舒舒服服。
末了,林希拿出珍藏了20多年蜀素一卷,请老米挥毫泼墨。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再加上腿更软,于是,兴奋的老米哪敢怠慢,凝神深思,认真创作,于是产生了“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米芾的佳作太多,我认为此两件代表了他的不同风格。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楷书与行书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它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合理得当。行书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介于草书真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行书是真书转变支而成的。
首先,不论什么字体,都是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如汉字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其次,这些不同字体及书写形式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楷书与行书间更是有着极大的联系。此篇,寒柏陇卧子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试着尽量说清楚楷书和行书之间就个人理解的紧密联系原因。
书法:也叫“法书”,汉字的书写法则。“法书”,是指用毛笔所写可供观赏的汉字书迹,也用作对别人书法的敬称。
其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比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疏密得宜、变化错综、全章贯气等,这些都是要在长期具体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楷书:楷书是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特点就是笔画规范,字体方正,容易辨认,实用和艺术价值很高。直到现在,楷书在社会上通行的范围仍是十分广泛。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学习书法,必须首先学好楷书。学好了楷书,再去学行书、草书或篆书、隶书等字体,就会更加便利,进步也会更快。
学习楷书,要特别注意把功夫用在笔画和结构的练习上,并在练习中多注意笔法的应用。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楷书有“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等等,现今书法家中亦有不少值得临摹学习的楷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
行书:行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大众化。
行书的书写速度不仅比楷书快,而且又比较容易辨认,特别适合书写宣传专栏、通告、通知等,古人用毛笔写文章更是多用行书。
在行书的笔画之间己出现了连笔,比如有的由几个笔画组成的偏旁部首在行书中己连写成一画或二画的连笔笔画,而不像楷书的笔画都是各自独立存在。
谢谢您的邀请!
构成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即篆、隶、楷、行、草都是源自中国汉字。这五大书体是中国汉字所生的五胞胎,汉字是中国书法之根。
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血缘上的联系,是“同祖同宗”的一对孪生兄弟。楷书和行书都始于东汉,行书是以楷书为基“演变”而成,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缓慢和草书难于辩认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将行书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刘熙载曰:“行书有真行,有草行”。随着中国书法的[_a***_]和发展,后世出现了表述楷书和行书之间联系的书法新术语,诸如楷法多于草法者称“行楷”,草法多于楷法者称“行草”,介于“行楷”和“行草”之间者称“”行书”。可見楷书和行书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在书法范畴之内,那他们之间就必然有联系。
楷书与行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联系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水***融。两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在书法的字体之中相对独立并且独领***。可以书法中楷书和行书就像一对兄弟,也像一对夫妻,既有情亲也有爱情。
兄弟
楷书和行书就像是一对兄弟,他们在历代书法大家的手中,相互帮助,相辅相成,凡练楷书者必练行书,凡练楷书者必精通行书。这是自古以来书法家不成文的规定,按照兄弟礼法对待楷书和行书。相对于行书来讲,楷书好像难度更大。他需要练习者平心静气,安稳如山,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持久的练习。而行书要求挥洒自如,气势如虹,行笔间力透纸背,勾连处藕断丝连。我们通常说楷书带行意,行书有楷意,这才是最好的书法。可见行书和楷书之间的联系是多么密切,楷书行书关联之大犹如兄弟。
夫妻
楷书行书就像一对夫妻,他们之间有令人羡慕的爱情。当一位书法家的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一定是行书楷书双绝,这对夫妻就像是书法家手中的利器,相互成就。有的书法家总是说自己只擅长一种字体,那就是谦虚。但凡到达书法家的水平,必定楷书行书都很棒,所谓的擅长也只是相对来讲的。就像是夫妻之间必定有一人主内,一人主外。一人在外奔波一人在家职守。行书和楷书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书法家手中必定有一项擅长,一项相对弱一些。可是不管怎样,行书和楷书都是书法家的擅长。这和夫妻关系是一样的,有一个强势,就会有一个弱势。这样的夫妻关系才是最和谐的。楷书和行书这对夫妻就是这样的和谐关系。
通过以上观点,个人认为楷书和行书是有很大的联系,二者缺一不可。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看法,欢迎评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中国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中国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