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椎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英椎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英雄钢笔哪种型号适合练习楷书行书?
便宜的有英雄616,329,永生612,手感也是不错的,不到10元其他品牌可试试丹东白翎610,天津长虹202,合肥铃兰791,这些都是暗尖。以后可试试明尖的英雄50,永生500,贵冠250;大包尖的英雄345,永生841;嵌入尖的永生239,铃兰718。这些笔物美价廉,曾经的省优部优国优。一支金笔的钱可体验十几种笔的书写,然后…一个70前的想法,可以不参考。
英雄钢笔哪种型号适合练习楷书行书?
便宜的有英雄616,329,永生612,手感也是不错的,不到10元其他品牌可试试丹东白翎610,天津长虹202,合肥铃兰791,这些都是暗尖。以后可试试明尖的英雄50,永生500,贵冠250;大包尖的英雄345,永生841;嵌入尖的永生239,铃兰718。这些笔物美价廉,曾经的省优部优国优。一支金笔的钱可体验十几种笔的书写,然后…一个70前的想法,可以不参考。
书法高手是怎样写楷书的?
我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现在通常的许多说法是错误的,误人不浅。
1、练成高手首先解决技法问题。这里的技法指笔法、笔画和字的结构。这一步最重要的是控制笔的能力。比如说临帖,一般要求像,很像,甚至一模一样。当然一摸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这一步的目的不是一摸一样,目的是笔的掌控能力,运笔时心到就能手到的精确度。如果把一模一样做为目的那就错了。因为世界上只需要一个王羲之,何况你决不可能一摸一样。就像田楷再好怎能超越欧老古人呢?(最后一图)
2、通过单个字的练习或同时学习章法,就是谋篇布局,字与字之间的大小错落,粗细变化,正奇相倚,行与行之间的自然结合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包括落款与印章的安排进行学习与研究,这个很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比单个字的精准更重要。我们常说的气韵与势往往指的是整幅作品。比如董其昌的行书作品,许多人看不懂,总是盯着单个字,如果从整体气韵上去欣赏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图1、2)
3、高手会写出所表达内容的精神或情感。或雍容华贵或清静淡然或狂放不羁。这个高度就不仅仅要有技法的支持,五体通晓的能力,还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养。所以说真正的书法高手功夫在字外。比如王羲之的黄庭经透出的虔诚和恭敬,以及兰亭序里散发的春和日丽、心情旷朗的气氛与状态,完全不一样,是一种超越自我,随情赋字而游刃有余。(图3、4、5、6)
4、再高的高手就是回归自我的状态。这种状态完全忘记了笔法,所谓的气韵,而是在书写自己的灵魂与生命。比如弘一法师晚年的字,那种感觉完全超脱了书法的层面,是一种在讲述生命的清净与沉寂,一种无欲无求的虚空,一种大慈大悲的通达境界。这种书法就不是练字练出来的,也不是读书能读出来的,而是生命修为到致高境界的自觉幻化。(图7、8)
楷书高手写楷书,一般情况下都有非常扎实的深入的传统楷书基本功,注意不是深厚而是深入,即是深入到经典楷书某一家的神髓之境,而不是仅仅的简单的掌握了书法的点画笔法结构章法的技法,而是得其神,然后而能化古为我,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但有不失师法对象的神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书法家教少但不是没有。笼统来说,一些较有影响的书法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成为一名书法家的必备条件之一。楷书高手的楷书,以翰墨书道的理解认识,约略要符合这样几点特征。
一楷书法度严谨。从点画、结构、笔法、章法,一点一画无论法度森严,无不师出有源。如启功、卢中南和田英章等。
二是熟,也就是技法精熟,能够随心所欲驾驭技法为我所用,并能够达到表达自己审美和性情的境地。如孙伯翔和孙松的魏碑书法。
三是食古复能化古为我,有自己的书法风格。如以上所举现代较为著名的书法家。严格意义说,包括沈鹏的楷书书法。为什么要把沈鹏先生的楷书罗列呢,从因为从表面上看沈鹏的楷书有些拙,但拙而不稚,非常古拙厚重。主要与其取法有关。
虽然现在很多的书法家认为楷书很基础,是初学者学习了,他们认为行草书才是高级的书法艺术,楷书不值得一提,楷书缺少变化太过于凭证,不能够体现书法家的个性。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楷书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书法家楷书写的很好,其它的书体未必就写的好,而一个书法家连楷书都写不好,其它的字体肯定也写的不怎么养。
这个就像练习武术要扎马步一样,能够把马步扎好,未必武功高强,但是如果连马步也扎不稳,和谈武功啊,尤其是对于小楷的练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重要的标准,能够把小楷写的又高古又有精气神的书法家,他的其它的书体肯定写的也不俗。
那么高手写楷书应该是怎样的呢?
1、我觉得取法高古是第一位的,就是你学习的字帖一定要是古代的经典,不要写现代人的字帖,对于楷书来说,最少也要去学习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字帖,唐代的碑刻、隋碑、魏碑、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都可以。
2、高手写楷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能够灵活的书写,不死板,在楷书里融入行书的用笔,而且书写的速度很快,其书写的速度和我们今天用钢笔写字的速度差不多,甚至还要快,比如赵孟頫的就是就是这样的,据说赵孟頫一天能够写一万个字,我是不信的,后来见的多了,才觉得是可信的。
3、高手写楷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平中见奇,这也是楷书里最难的一招,我们知道楷书之所以叫楷书就是因为它平正,但是高手就是能够在平淡中写出趣味来。这样的书法家当今也有,但是古代最多。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
写楷书最忌讳什么呢?不是写的不整齐,不是写的不工整,而是最忌讳写的太板滞。馆阁体可以说是非常标准的楷书,可为何不招待见呢?就是太呆板,缺少变化,缺少灵动。
这两天在看启功先生临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就很受启发。启功先生的很多楷书,用笔多少都带有行书的笔意,点画之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呼应关系,有的是虚连、有的是笔断意连。这种用笔我们在赵孟頫的楷书当中也发现存在着,他们强化了这种用笔。
而一般人写楷书为何容易写的板滞呢,因为我们初学书法大多数学的是唐代的碑版楷书,碑版楷书因为是经过刻刀的二次加工,因此很多毛笔用笔的细节会损失。很多人临摹唐楷就很容易陷入这种一笔一画的楷书当中,笔画之间缺少联系,给人的感觉就容易板滞。
启功先生的楷书,在临摹的时候就“透过刀锋看笔锋”,放弃了单纯地追求形似,更加注重书写时候的笔势,不被古人点画形态所囿,行笔非常的流畅,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这样写出来的楷书,就会有一种“动感”,能体会到书写时行笔的“节奏感”。
赵孟頫《妙严寺记》
孙过庭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初学书法者但求平正,高手是能险绝,但复归平正,也就是于平正之中见险绝。在这一点上,那些书法大家们都是高手。
例如上边的这个“致”,我们平常看到的印刷体就是紫色的那个“致”,规规矩矩的。而再看看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这三大高手的写法,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扛肩非常的大,而且三人似乎是说好的一样,扛肩的角度几乎一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椎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椎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