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最神奇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最神奇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现代草书辩认度提高了,基本不用释文,而古帖中很多释文字还用“□”字代替?
我是江上人感谢您邀请!我认为现代草书辨认度远没有提高。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即使你是学草书的有的字也是很难辨认的。因为草字要比楷书,隶书,篆书,行书最难辨认一种字体。神出鬼没变化多端,如一个《黄》字能写出许多许多不同的黄字来。而且造型也很独特。如果不标注,没有释文是很难辨认的。草书要想辨认,首先是要学习草书,掌握了它的规律也还是容易辨认的。但汉字太多再加上每个字有几种写法,要想学起来还是费劲的。
我现在每天发表一篇文章,每天一个草字,这个字有几种写法。我们再写草书时,遇到这个字怎样写的好。怎样用运,怎样不雷同。这是每个人在学草书之前要做的事情。1,首先是辨认2,每个字能写出几个草字来,不然遇到相同的字写一样的就不好看,必需能写出几个不同的草字。这是学草书最起码的要求。当你这两点学好,写起草书来就轻松的多了!我对怎么学草书经验还是蛮多的。
古人的帖子用“口”这个呼号,是因为这个字模糊认不清,才用这个呼号。所以古人的帖子时常能看到这个呼号。如这个图片孙过庭书谱,你会看到这个呼号。就是因为不认识,模糊分不清。你看到没有我把它标注上去了。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有些人不认识,有些人还是能认识的。仅此而已。
这和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化有关。在秦以前,群雄遂鹿,各国的文字有很大的差异,同一个意思的字,另一个国家不一定认识,到了大秦一统,才开始规范了文字的写法,李斯创造了篆书。自此以后,中国的书法开始走向了辉煌之路。
草书最早出现于汉代,由于东汉掌管文书的小官经常使用文学,为了方便快捷,在书写过程中创造了隶书并推广,正式成为一种书体,其后在隶书的使用过程中,一些不正式的文书同样出于便捷的原因,出现了连笔现象,就形成草书,初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随着造纸的出现,书写的便利,加之人们对草书的喜爱和推广就诞生了章草。草书盛行于东汉未年其后各朝代草书名家辈出。
中国的古汉字是浩瀚复杂的,一个字往往会有多种写法,文章中通***字比比皆是,避讳的字也很多,书者各有自已的书写方法,技巧和特点,没有通一规范的模式,即便是古人对古人书法也会常常有看不懂的文字,释文就用口表示,能做释文的是古代老学究呵!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读者。
草书最重大的改革是在民国时期,以民国元老于佑仁为代表的近代学者,对历代草书的书写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极大的归范了草书的书写形式,所以现代草书的辩认度比古代高出了许多许多!不过这也是对草书有一定的研究者而言!
古代作品里经常出现很多识别不了的字,现代的字帖里编著者认不出来,一般都用“方框”代替,不少草书之所以识别不出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字帖不清晰,很多字帖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有很多意外,如风吹日晒的自然风化、自然灾害、人为的破坏等等。
这些碑帖漫漶不清,同时有没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后世考证的学者就会辨识不出来,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2、还有一些作品里的字,只是在当时社会上短暂的流行了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没有人使用了,断层了,文献上也没有记录,后世也辨识不出来。
3、草书,尤其是大草,因为书写速度太快,加上有些草书的符号很类似,作者也可能有写错字的情况,现在当然也认不出来。
但是大部分草书作品,后人都能全部辨识,我们现在学习的草书,都是最成熟的草书,每一个字在草书里都有固定的写法,是可以辨识出来的。学习草书的人看懂草书作品都没有问题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所谓草书,就是舞者,就是奔者,不是静者,不是行者。舞者、奔者,时而跑时而跳时而翩翩起舞,袅娜多姿。但都是人的身影。写字也一样,楷书为静,行书为动,草书为舞,都是写的汉字。现代人写的草书好认,就是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了,再加之,当前的书法教学体制,不让变,不能变,古人的笔意墨味,甚至连古人的神韵味,也要得到几份。所以说,现代人的草书好认还是有道理的!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涉及到草书分类。古代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由隶书演化而来,笔画多带隶意。今草有说是楷书演化而来,有说是章草演化而来。实际上我国自文字创造之处就有真、行、草之分。篆书有真、行、草。隶书也有真、行、草。是顺应书写简便、速度快的要求产生。
今草的概念,是古代的今草。传到现在也近两千年了。
当代草书的划分有点乱有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两分法简单而笼统:章草和草书。四分法是:章草、小草、大草、狂草。小草就是行草。大草就是汉末以来的今草,也称独草。以单字为主,偶有相连。狂草是以夸张、张扬个性也目标的,很多走偏的书家是以你不认识为目的的。三分法是剔除行草。大草叫草书。这样就成了:章草、草书、狂草。
好吧,是不是有点乱。当你说草书的时候就得先澄清一下,你指的是什么。
现代人写的草书有行草,这个好辨认,不用释文。大草因为单字为主也问题不大。狂草就难任了。没关系,只要笔法、墨法、章法还好,能感觉到美就行。写狂草的人其实不少。只是流行起来比较困难,不认识的字你愿意挂起来吗?
自古至今草书都有释文人不认识的字,有的可能除了书家自己,无人认识的。
手机打字挺辛苦,希望大家给个赞,转发一下!!!
那种书法字体最容易学,而且将来能有所成就?
感谢邀请,如果要想学书法,就篆隶草行楷五体而言,那一种书体都是一座巨大的高山,足够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去攀登,还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高度,所以学书法没有截经,学哪种书体要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初学者我个人建议可以先学隶书入手,因隶书相对变化小一些,用笔简洁一些,并且有利于锻炼执笔和手稳,还能练就字体结构及其使笔画厚重,更有利于今后在其它字体上发展。隶书不比较有利于早期就能写一些不错的作品,有利于提高学书者的自信心。
不管哪种书体只要认真学习,方法对,加上勤奋都是可以学好的。越难学习的书体,一旦学成,会更加有用!
以我的经验看,最难学习的是草书,因为用笔千变万化,字形也不拘一格。如果排列一下,草书、章草、行书、楷书、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这个排列的道理是书法的发展顺序。甲骨文最好学,因为,甲骨文是刀刻的,那时还没有毛笔呢!
我学习甲骨文两个多月,参加中书协的扇面展,还入围了。下图便是当时入围的照片。复评交原作,后来落选了。
这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
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我觉得隶书最容易上手并且有所创新。隶书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领悟个人风格往往比较明显。隶书兼顾了几种书体结构,隶书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和其他的书体相结合。如果你想学一门书体,推荐你学隶书。更容易掌握。
回答这个问题好难呀!实话实说,那种书法字体都不容学,书法艺术的精髓博大精深,入帖易,出帖难。
想将来有所成就,那就准备着耗费你半个人生,也许是一辈子。
先学哪种字体,是根据你的爱好、兴趣决定的。成就吗?需要你的学书临帖,勤奋,悟性,创新,字外功夫等各方面知识地叠加。
文思浩月江心印,笔势黄河天上来
有人说篆隶无大家,草书才是最高境界!难道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才叫艺术?您怎么看?
谢谢邀请答问。
不是"篆隶无大家",只是少而已。自魏晋以降,篆丶隶书体退出实用,因此其社会容量占比就大大缩减了。因其成熟定型的艺术价值决定了不会被淹没淘汰,所以不同于甲金古籀,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基本无人问津。
小篆书,唐代李阳冰,清人邓石如,在书法史上应该是有定评的大家。唐代隶书成就也有可观者,如玄宗李隆基丶韩择木丶蔡有邻,皆可谓名家。
清代碑版金石之学的研究之风,带动产生了几位篆隶大家。如清初的郑簠,还有金农,钱大昕丶桂馥丶伊秉绶。邓石如,真草篆隶四体皆精,篆书成就最高。直至清末产生的一大羣金石篆刻家,不乏篆隶名家。吴昌硕乃以写石鼓文成篆书大家。
当代人,王遐举丶刘炳森的隶书是有独到之处的。
要说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有道理。首先看,它脱离实用的历史时期也很长了,但终没汰出社会视野,而还相当热门,不低于任何别的书体。再看它的素质成分,综合了各体笔法之大成,结体多变,技术难度大。抒情写意,艺术欣赏度高。要说真的无大家的,当属草书吧!比之篆隶的历史成就,草书名家可能还不如篆隶名家多。可能草书成就要难得多吧!大草书,有[_a***_]怀素這两座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够超越了。草书作者,代不乏人,而且可谓为数众多。但是出类拔萃,能入社会口碑者似乎寥若晨星。尤以当代说,书法人很少不以草书为追求目标的。而且动辄大草。但多年过来,乏善可陈,差强人意者绝少。倒不如老老实实写***隶篆行成就便当。這个现象很可能就说明着草书是书法的最高艺术境界吧!
其实不能把看不懂作为神妙莫测的艺术最高水准。犬马鬼神,都是通过造型手段表现艺术效果的。草书难认,只是字体本身的不通俗。最终以艺术效果检测,它还是一个创作水平能达到的抽象视觉感染直观。任何预设的后加的,作品本身以外的评说,不是抬高或贬低的根本影响因素。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真功夫出真水平,没法遮掩胡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最神奇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最神奇的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