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结构笔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结构笔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写好行书,粗细,大小如何把握?
我也写了八个与你写的內容一样的字。你看看和你写的有什么不一样?卖油翁告诉我们,无他唯手熟耳!你写的字,看来临帖很少,字型也不正,看来是楷书功夫下的不够。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跑。一个人,站都站不稳,走路肯定东倒西歪。要想写好,还是如军训一样,从最基本的站姿开始,认真从楷书临帖练起。
建议还是从行书的基本笔画练起,行楷入门赵孟頫字帖的不错。行书的笔画连带让人觉得很飘逸,观赏性高。其实,行书的基本笔画,行笔方式和笔画的连带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像,并不代表对。你可以看一下回答问题里,有位也将这几个字写了一遍,让人看着更舒服。
注意笔画的轻重(粗细)与字形的大小,是写好行书的重要技巧。大至整幅,小到一字之内,都要讲究轻重、大小、欹正的对比,不得不掌握。
写行书和草书最忌大小统一、轻重一致,方方正正、布如算子,那就是最呆板的写法。
以王献之传世的《地黄汤帖》为例,这是王献之的行书代表作,笔势外拓,圆俊流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看其轻重与大小的把握:
一、轻重(粗细)变化
请看前两行,第一行明显用笔较重、线条较粗;到了第二行基本上都是轻笔画,线条更加轻盈,但也不是一行都轻,中间“食”字、“忧”字重笔画的字,点缀其中。这样就形成了非常自然的轻重(粗细)变化与对比。
行书的结构是不是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贯通而改变了位置?初学者,不懂,该怎么学?
行书结构位置的变化有很多情况,主要是为了生动、活泼和变化。当然,题主所说的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流畅贯通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1、左部变成头部
如下图《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的“峰”字,左右结构变化为上下结构,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流畅贯通,“山”字最后一笔和下部的起笔完全重合了。
2、左部变成下部
如下图“鸭”字行草书,明代王宠、祝枝山多用这种写法,左右结构变化为上下结构,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持笔画之间的流畅贯通。相比较而言,这种写法常规的写法流畅多了!
3、头部变成左部
如下图文征明行书中的“岸”字,上下结构变成可左右结构,其中原因不一定是为了保持笔画连贯,而是为了追求变化。
可以这么说,但并不只是行书这样,楷书草书也是有这种现象的。
不论哪一种书体,连贯都很重要,承上启下。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都要有个遥相呼唤感应才能更好看。
不过呼应有些不明显,像楷书,楷书的笔划结构一般不连线,但是如果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有个虚连贯,有些位置笔划,上笔和下笔之间,如果你用笔在两之间连起来,你会发现,他们是相连的,只是没表现出来的。
行书就是加快书写速度的楷书,就是把楷书笔划之间的虚连线实体化而已,草书更不用说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结构笔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结构笔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