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的字体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的字体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的发展顺序?
书法的发展主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3、成熟阶段:楷书、行书(两晋南北朝、隋唐)。
4、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书法字体发展先后顺序是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时间顺序是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小篆是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是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平衡对称,整齐均匀。
草书是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楷书是形成于东汉。字体方正,规矩严整。行书是开始盛行于晋代。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甲骨文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属于上古汉语。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出现。
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作为书法字体的一种,具有不容易识别,且已完全丧失实用性的弊端,虽然还具备有相当的艺术鉴赏性。
为什么行书之后就没有其他书体?
从中国书法的进化过程由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草书也就是越来越好辨识,越来越写方便简洁。行书,汉字书体之一,最为常用,不真不草,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水云水流,乃楷隶之捷也,是人们书写最方便的字体了,何须再创新体?
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是作者随心所欲变化,还是有固定的规律?
笔画的粗细是由提与按两种动作,产生的轻重不同的书写效果。
1、笔画多的字一般稍细,笔画少的字一般略重。
如王铎巜忆过中条山语轴》中,“中条”二字,一重一轻。
2、一个字中,笔画茂密、交叉较多处,用笔略重。
如上面王铎作品中的“憶”字,“忄”和“心”略重,“意”较轻。
3、一件作品中,出现大面积较重笔画时,以几笔轻细的笔画穿插,以形成“透气”。
如王铎草书轴局部。
4、一般而言,字的主笔等实处用笔稍重,笔画连接处、转折处等虚处用笔略轻。
比如王羲之的线条,粗细变化就没有王献之强烈,但它的不徐不疾,更表现出其悠闲逸散。
又如八大山人的书法,线条类似硬笔,粗细几无变化,但正因如此,表现出八大内心的宁静和无欲无求。
书写的最佳的状态是心手合一。点画的粗细浓淡、结构的正斜疏密,既有毛墨由多及少自然耗散的原因,也有书者笔墨章法技术取舍的成分,因此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同时也存在即兴发挥的偶然因素。
需要把握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也比较笼统,抱庸将其归纳为“三不”。
一是不要违心,不能刻意布设安插、矫揉造作。书法讲究自然真诚,墨随缘生,情到笔到。粗细疏密的变化,不是数着字数去隔三差五,也不是故意“显山露水”地去描字画字,否则就会损减天性、失于自然。
二是不可遏势,不能孤立突兀,阻滞割断行书的自然流畅。古人一笔通常写5―9字,这中间墨量墨色是依次递减的,再加上笔法着力与点画形状耗墨的不同,自然而然呈现出浓淡粗细枯润滑糙的丰富变法,从而形成行云流水的状态。“来势不可挡,去势不可遏”,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截然陡顿,阻滞了书法的气脉顺畅。
三是不宜逾度,点画大小、墨色浓淡、结构疏密的对比变化不能随心所欲,是有度有底线的。古人碑帖里也常见一些“鹤立鸡群”的字,但只是在字幅上稍有出入,一般不会数倍于它字。今日许多“江湖书法”,为增加作品的动感变化,有的大字数倍甚至十倍于它字,这显然是有违和谐的。
“书画同源”往深处挖根源,书还是书,画即是画,如果将其理解为书法就是画字,只要“美观”,像绘画一样搞也未尝不可,那就大错特错了。行书的变化,始觉脱不得笔墨章法,功夫主要还是在笔法章法上。
抱庸浅谈。
谢谢邀请
一件优秀的行书、草书作品,一定是讲究斜正、粗细、浓淡对比的,即使在一个字之中,也会有疏密、抑扬的处理,这是他规律的地方
然而,即使是同一个书法家书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中,以及不同的语境之中,对同一个笔画的处理,轻重粗细也会千差万别,这就是其"不规律"的地方
于"不规律"中见规律,最终诠释出书法的美感,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努力方向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关注留言,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行书作品,都会有粗细和大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作者随心所欲的书写的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
答案当然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书法有法,结构、粗细、大小的变化也是有一定的法则的,但是这种法则又不是固定的,不是1+1=2这样的固定的法则,它是在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则的基础上,让欣赏者看起来合理、舒服的一种法则。
这些法则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比如多个粗的笔画或者字不能写在一起,这样整体上会显得拥挤、杂乱,多个粗笔画之间要加几个细笔画的字,这样看上去章法上比较灵动、透气。
还有一个种变化的规律是根据毛笔里面墨汁的多少,从蘸墨到把墨汁写完,出现的一种自然的大小和粗细的变化,这是符合毛笔自然书写的规律的。
但是这些规律都不是固定的法则,如果非要找一种法则的话,就是是要“自然”,所以我们常说道法自然。
这种自然从哪里去学习呢?很明显是从古代的优秀的经典字帖去学习。这些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无疑都是最自然最符合书写规律的,不然也不会被历代书法家认可,学习这些作品,才是通向书法的唯一道路。
掌握了这些作品,其实书法里的大小、粗细、长短变化,其实就是书法里最小儿科、最基础的技术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的字体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的字体变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