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结构书写技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结构书写技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创作有哪些技法?
草书作为书法“最艺术”的一部分,当然有它独特技法的部分。一、草书的执笔和运笔。二、草书的使转与点画。三、阴阳互籍――草书技法中最明显之处。四、草书的布白――字法与章法。
我们去参观一个书展。步入大厅后,远远望去,可能会有一幅作品首先吸引你去欣赏。请注意,这时你很可能连作品上写的是什么字都没有看清楚。是什么东西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把你吸引了过去呢?这主要是跃然纸上的线条产生的神奇效果。书法能够传神,可以感人,一幅好的作品,可以使你终身欣赏感悟、回味无穷。如果线条本身失去了立体感,就会变得僵死,丧失了活力。僵死的,没有活力的线条,再怎么组合,也不会有生气。只有活泼、润泽、跳动的点线,才能产生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用笔的总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附图一是吴玉如老前辈的草书作品。
限于篇幅,侧重说说草书的运笔:
草书运笔主要是一个“活”字。想做到“活”,就得学会笔的笔锋和笔腰的配合、换锋、露锋、藏锋等几方面。
笔锋与笔腰的配合――在楷书书写的过程中,运笔主要依靠笔锋(即一、二分笔),而很少用到笔腰(三分笔以上)。草书则不然,因为写草书挥洒的幅度大,行笔的速度相对的要快,只用笔锋书写的话,则容易产生纤弱无力或者笔道太细的毛病。通常写草书是用毛笔的笔锋书写清秀劲挺的笔道,也来做起笔、收笔、拖丝的部分。而笔腰则用来写厚重丰满的笔道。草书的墨迹淋漓尽致、苍劲苦涩往往也是借助笔腰部分的结合来体现出来。这种锋腰使用方法也就是草书“提顿”的要领――“提”就是笔锋的活用,“顿”也就是笔腰的活用。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草书用笔的一半。
附图二为唐·张旭草书
换锋。在整个草书书法创作中,“换锋”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换锋,就是调转笔锋,八面出锋就是把笔头的前后左右都用上。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时笔头歪了、笔锋朝向变了,这就要“换锋”,起码把笔头调顺。
书法艺术有许多奥妙,难以用语音文字准确的表达出来,《书谱》中提到“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笔”,对初学者就更难一下子讲得明白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学好、领悟到草书的技法。
草书有那些技法?
首先,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书法?
所谓书法?就是法度森严地用笔规则!
所谓书法作品?就是法度森严地用笔规则的呈现。
用笔的根本宗旨,就是中锋运笔!
没有中锋运笔,你就是在写字!与书法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其次,要弄清楚真(楷书)、草之间的区别。
《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用一句大白话,来解释上述古文:如果你用楷书的方法,来一笔一画的写草书的话,那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写的肯定不是草书!这就是为什么楷书有了一定基础后,并不能顺利地进入草书的研习与创作的根本原因。唐代的楷书大家: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虞世南等,都没有草书字帖留下。即是明证!
因为自己于草书的偏爱,略谈以下几点感悟:一是草书创作要严格按照草书的笔法和技法去书写,这里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要分清潦草和草法的区别,草书不是落笔潦草就是草书,草书是有符号的有的字不止一种写法,但不论用哪种写法都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技法,也就是你写出的字即使从地上草到天上也要让行家或内行认得,故意让人认不得的不是草书,充其量只是潦草而已。二是草书要合理地使用飞白笔法和留白技法,飞白是一种枯笔技法,它与浓墨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才能整篇流美;留白是与密致成对比的,正所为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三是要懂得闪展腾挪,切忌排列有序,状如算子。这又是创作草书作品的最重要手法,这就是写字不能行行笔直,要懂得揖让,要知道前恭,揖让就是后退,前恭就是扑前,看似左右摇摆,其实都不离中轴,以条幅创作为例从第一个字可以取一条中线,其偏左偏右的字数可能是相等的,这样创作出来的草书作品才有重心,才富观赏性。一般规律这就这几点,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一为用笔,勒两头转折点,甩毫写出,以求爽利之线。
二为结体,字斜生势,斜多斜少体现势强势弱,有势就有情,有情就能达意。
三为章法,一字定通篇之规,字之大小位置合理合法如同排兵布阵,字字呼应,行行顾盼,前后照应,主次清晰,形神兼备。
四为内容,文章真切感人,有感而发,天时地利人和。
五为人品,
六为修为,
其实书法的技法并不难,也不算很多,甚至一天就能讲完。难就难在运用,把这些技法和谐的放到一张纸上。
草书技法分类和其他书体基本一样:
1、草法,首先你要会草字。
2、笔法,无非提、按、转、折、顿、挫
3、章法,草书章法相对宽松,尤其是大草,可以横不成行、竖不成列。
4、墨法,干湿浓淡。
行草书法怎么训练?
行草书法怎么训练,我认为这是二个概念是有区别的,我想说的俗一点,行书就是把楷书写快一点,把字写快一点,比楷书快,楷书比作正步,行书就是行走,草书就是跑步。行书在写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省略,直入,映带,流畅,圆转等。它不像正书那样端正,也不象草书那样潦草。草书就是跑了,为了快,笔画更加省略,结构更加简单,甚至以点画或符号代替偏旁和字。写起来是纵任驰骋,快速急就。归纳起来行书的最大特点是‘’畅‘’,草书的最大特点是‘势’,楷书的最大特点是‘’正‘’。
一般说来,行书以王義之《圣教序》,再配以《韭花帖》,(得圣教序笔法尤为明显)。草书王義之《十七帖》为范本,〈再配以王義之《修小园子帖》,怀素《自叙帖》,陆机《平复帖》,孙过庭《书谱》等。仔细领悟里面的笔法,结构,章法。它们都是练习行草书的精典范本,书法奥妙尽在其中。前面讲了,草书有的简化到符号,书写与辩析就需要仔细了。民国书法***于右仁讲过,我只有在写草书时才感到书法的乐趣和神妙。于老讲在早期,二、三天才学一个草字,最后学习积累,写草书得心应手。另外,多学多练王義之的尺牍,更会有大的收获。书法家魏启后说,我是先学王義之楷书,褚遂良楷书,再学王義之行草,学米芾吸收其精华,再追二王,形成自己的风格。
写好行草书,正楷的基础不容忽视,楷书***田英章说过,没有正楷严瑾结构的底孑,是写不好行草书的,我认为很有道理。
关于行书范本,济南的书法家魏启后先生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圣教序》是集字,有些字是偏旁集成的,一个字的势就没有了,在学习中应注意集字的缺陷。
所以,在学习行草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特点,不能把行和草混为一谈,认清它们的特点和规律才少走弯路。学书者,不学行草是有遗憾的,真正的书法乐趣深在行草中。
练行草书,最好的办法就是临摹字帖,题主可以选一自己喜欢的风格的行书字帖,坚持临摹即可。
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首推《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其次推荐《米芾尺牍》。
既然题主选择练行草书,相信题主是有一定书写基础的。练行草书,有一定书写基础,那就进步的快。
临摹《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或《米芾尺牍》,把重点放在对临上。对临,行笔速度要有节奏,可时快时慢,下笔要稳!准!狠!万不可犹豫不决。
对临,先临出形似,再临出神韵。只要抓住形似和神韵这关键的两点,就抓住临帖的要害了。关于章法和墨法,先不要急于学,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1.笔墨纸,燥润查。2.纵首字,异起画。
3.多藏锋,少尖耍。4.虚实笔,提按洒。
5.有顿挫,转快雅。6.慢墨猪,防飘滑。
7软缺骨,方笔加。8.防横长,腰断茬。
9,竖亦变,直粗傻。10.邪诱正,少为佳。
11.中轴线,挪让它。12.字大小,抑仰洽。
13.字距离,不等法。14.字圈连,择眼瞎。
15.游丝多,乱成麻。16.笔意断,气息压。
17.流***,险绝抓。18.紧与松,空间搭。
19.飞白少,神升华。20.款印清,阴阳花。
行草书法怎么训练?
根据我10多年教学实践,我建议从王羲之的字入手,具体从这三个方面去操作:
第一、结合王羲之的手扎,练习笔法。
王羲之的手扎比较少,就那几个行书如《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初月帖》等,专注点比较集中。
具体训练方法,以笔法为目的,可以把这几个手扎复印放大,先描红到临写,整体感知训练;
再精挑20个左右的字,以横画、竖画、撇画、捺画、钩画分类,细心揣摩,起笔时的切、顶、压,转折时的提按、翻转,以及结尾时的提按,顿挫揉回等动作。
第二,结合王羲之集字《圣教序》,练习字法。
用笔和结字是古人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圣教序》解决了王羲之其他字帖中字量不足的弊端,在具体训练上,***取先局部再整体的方法。
局部训练指把字进行分类:
1、按偏旁部首分类,右边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左边的偏旁如单人旁、绞丝旁、提手旁、土字旁、牛字旁、王子旁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结构书写技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结构书写技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