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纸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纸的草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问一下,好的行草书作品往往是“满纸云烟”,这个效果是怎么达到的?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看到这个问题:好的行草作品往往是“满纸云烟”,这个说法倒是有趣的很。我想纠正一下,并不是说所有好的行草作品都要“满纸云烟”,也不是说只要是“满纸云烟”的都是好作品。那么什么是“满纸云烟”的效果呢?我们先上图。
上图是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的作品《雒州香山作》,大家可以欣赏一下,看看有没有一点“满纸云烟”的感觉。
不知道你所说的“满纸云烟”是不是这种效果。这种书法的创作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书法家王铎,被称作“涨墨法”。书法元代之前对墨法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讲究,只是书家自己的喜好不同而已,例如苏轼喜好浓墨。
董其昌的淡墨书法
而从明代开始,书法家渐渐从国画中找到了一些创作灵感,将国画中的墨色的变化应用到了书法作品中来。首先是董其昌喜好用淡墨书写,他的作品看起来非常的灵动秀丽,感觉墨色在纸面上有一种静静地流淌的感觉。
而后来的王铎发明了“涨墨法”,这种墨法造成了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同时与书法本身结字的疏密、聚散相呼应,产生了含蓄多变、风神洒脱的效果。上图中王铎的这幅作品,也是把“涨墨法”应用到了极致。
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因为涨墨而造成了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候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淡墨晕染,点画的边缘造成了不规则的形状,这是一种天然之趣。观王铎的书法作品,其墨由湿渐干,由于渐枯,润燥相间,节奏有生,尤其是巧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简洁形华,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点、线与墨块的对比,纵而能敛,势若不尽,意味无穷。
而现代的有些书法家,就将王铎的这种“涨墨法”使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去,有的甚至刻意夸大、夸张这种效果,这也算是书法表现的一种尝试和追求吧。
中国书法博大精生。好的行草佳作耐看,越看越好看怎样评价不为过。要写得一手好字必须从小开始练习,而且要不怕苦,天天坚持认真写到几百个递增。久而久知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谢谢。
满纸云烟,是狂草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云烟的境界,还有一个相似的形容词:墨电的境界,是自然界和艺术品的无上上境。
为什么?因为天地之间最为变幻莫测的自然形态,无非是云烟、闪电!所以,道法自然,艺法自然!当然,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则不足以为道也!
所以谈书法之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楷书,次则行书篆隶。至于草书,尤其是狂草,往往极少人问津,多目之为画符,何故?不识其中趣也!
历代诸多狂草书中,真正能达到如云烟、如墨电般变化艺术效果的,稀若晨星。但就是这几颗闪闪发光的晨星,代表了中国书法亦即世界艺术的最高境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就题主的问题来看,我想应该是指一些行草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墨色变化和线条的挥洒飘逸的效果。在书法创作中,线条质感取决于用笔,更准确地说是用锋。提按、使转、切锋、换面等笔法技巧在一幅作品中的应用,以达到丰富的线条质感,而运笔的缓急、轻重、顿挫则用于对不同墨色的表现。
如果追求“满纸云烟”的效果,通常可以***用“饱墨入纸,墨枯笔尽”的方法,而在用笔过程中,需要对行笔速度,轻重、换锋进行配合,这样可以形成丰富的墨色,也尽量避免收不住笔,留不住墨的情况。
另外,还是老生常谈,动笔练手,读帖练心。贴一幅王铎的作品,不知道题主是否说的是这样的效果。
俺不敢疯言,更不敢狂写,写好隶书,楷书都很难,还“满纸云烟”。能记住了《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其中的七十二法就不错了。
写好汉《曹全碑》把这两样写好了,什么狂草““满纸烟云”一切都容忍而解了,写熟了,就有意境了。
在写好隶书,楷书的基础上再写行书是正确的,我不是书法家,只是爱好书法,满纸烟云看不懂,有几个人能看懂的?我认为,书法是为大众审美的,写出来谁都不认识,达不到审美效果。
过年了送个福子给好友,谢谢邀请!新年快乐!🙏🙏🌹🌹👍👍
书法纸使用方式?
1.
书法纸分类使用,对于初学者,可以用连史纸、毛边纸或者草纸都可以,重要的掌握书写的感觉。
2.
初学者使用这样的纸张,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自己对书法笔墨的掌握和写字腕力的锻炼。
3.
临摹可以用油光纸,一方面透明,一方面背景的字格,可以有主意临摹时候,掌握字体的格局空间。
4.
什么是草书?草书有几种?有何不同?
草书应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其个性不同,韵味各异,却异曲同工。
我有幸获得书法名家李雁教授墨宝一幅,今特晒于图中,请书法界慧眼大家者为我鉴别其为何草体?叩谢!
什么是草书?草书是正书简约快速的写法。它的特点是:一,结构省简。二,笔画连贯。三,书写快速。
草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是指同正书甲骨、金文、小篆、分书和楷书相对应的草法书体。其中,甲骨、金文由于年代久远,它的草体已不得而知。其他正书的草体分别是:小篆的草体是草篆,分书的草体是隶书和章草,楷书的草体是行书、行草、今草和狂草。狭义的草书一般指以下三种,根据草体的潦草程度分:章草、今草和狂草。
“简化"和“草化"是汉字字体发展的基本倾向之一。一般认为草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为了便捷和急就。
章草。是草书中潦草程度最小的草书。它是在秦代草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用笔沿袭隶书,结字中保留隶书的“燕尾"波磔。传世作品主要有《急就章》《平复帖》等。
今草。也叫小草,是从章草演变而来的。它发展了章草笔势流转顺畅的特点,取消了章草中的"捺”笔,脱离了隶意,因此比章草更加简洁活泼。名帖有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等。
狂草,又称大草,是草书中最恣肆放纵的一种,最能表达书者的真性情。它最基本的特点是,一笔书下,飞走流注,气韵不断。狂草的代表作有,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纸的草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纸的草书字体写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