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经典行书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经典行书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人常说,从楷过渡到行书。行书到底应该是过渡过来,还是独立出来?其独立特征是什么?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答题我曾在另外的答题中谈到过,我的观点与好多的书论观点相背,与当代名人大家的认识完全不同,今天在这里说出来可能会遭受到很多被洗过脑子的人的围喷。喷是可以随便的,但是,也请你在喷的同时要拿出你自己的东西出来,不要背书,更不要用谁谁谁说的,谁谁谁的定论等等拿来佐证,人家是让我们来答题的,而不是让我们来抄袭的。
按我的观点,草书是所有文字的始祖,又是各种书体的母体,在她完备某一种书体的定型过程中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己。
今天在这里我们不谈篆书和隶书的演变,我们只谈现在意义上的行书与楷书和草书的关系。
本人给于行书的定义是"两介书"或者称之为过渡性书体。
如果有意愿探讨这个问题的各位老师,我们可以将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三种书体的大字典搬出来,选择几个字到这三种大字典中去查,(在这里我说的是三种而不是说三本,因为有的版本印刷装订的不一样,有的一本就完事,有的则论套,最少的是两本。)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字在行书大字典中有,在草书大字典中有,在楷书大字典中也有。所以,将行书定义为"两介书"
或者说是过渡性书体是有一点道理的。
如果我们将隶书和篆书的大字典也搬出来,让我们给上面的字归归类,哪些字可以称之为正书,哪些字可以称之为行书,哪些字又可以称之为草书呢?边界是不是有点不清?
就好比我们读的书一样,应该说任何一本书都是有草稿的,写完之后还要改稿,可能还不只是就改一遍子,多了可能几移其稿。既便如此,出版时还有一校,二校甚至三校都不一定,最后出版发行。
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好多的行业行为好象都在遵循着这样子的一个规律。
书法又被称为书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可以说所有艺术都是以自然为美,只有自然的艺术才是遵从于“道”的。
那么,针对于书体间的过渡,众说纷纭,那么怎样过渡才是最科学的呢?我想它一定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有人说,按书体的演变史来过渡各体。有人说,楷书法度最严谨,行草书相对自由一些,应从规矩过渡到自由,各种说法都有其相应的理论为依据。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自然的状态是由慢到快,这是一个自然规律,没有人先学会走路,然后才学会爬行。物理学中有个加速度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自由落体,物体的运动自然情况下一定是由慢到快的。因此我比较倾向于先楷后行的过渡,因为楷书的书写速度相对于行书是慢一些的。如果是由慢过渡到快再回到慢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上来就快,我相信你不太容易慢下来。举个例子,一个从穷苦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一定可以过得了苦日子。而一个从未过苦日子的人,很难接受苦日子,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不得不说,行书相对于其他各种书体,是与人心灵最贴近的,最能抒***绪,更能表现书者心境的一种书体。我们还是遵从自然,渐入佳境吧。
行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行书的主要载体:最早是魏晋的尺牘和手卷。书法特点是:行列关系上有行无列,每行首尾大多近乎平齐,布局齐整;行间则随形布势,欹正相生,自然妥贴;整体形式介于后世平正形与摇摆形之间,完全出于自然,是晋人“尚韵”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行书主要代表作有:王羲之的《丧乱贴》《兰亭序》、王献之的《东山松贴》和王珣的《伯远贴》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经典行书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经典行书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