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辛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辛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除了汉简以外还有哪些书体,未来书法有没有可能合为一体?
书法从甲骨开始,后出现竹简。简书是以隶书的开始,后演变为隶书。书法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草书又分行草和大草之分。多种书体合为一体的书法有章草,是隶书笔意和行草的结合,还有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题画字为六分半书,及隶,篆,行结合的字体。板桥先生自称为乱石铺街。其书文行笔活泼洒脱,后人称为板桥体。
汉简是写有隶书或其他字体的书法作品,汉简主要是隶书为主,除了隶书之外,书法还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有没有可能在创造出新的字体来呢?这个几乎是不可能了,书法想要创造,只能从风格上进行创造,比如说可以在楷隶体风格上进行研究,要从艺术上进行创造,风格上进行创造,不适合在字体上创造新的种类。
中国的书法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字体,楷、行、草、隶、篆加上甲骨文。在我们平常人的认知里面或以为是先有楷书,先把楷书写好啦,楷书连笔则变成行书,行书简省则是草书,因为有歌诀:“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的说法。
其实并非如此,中国文字的演变原来是这样的:最初出现的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大家都知道,是刻在龟甲兽骨背后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叫"钟鼎文"。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毛笔,用毛笔写的字一般叫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全国统一使用李斯发明的小篆。不过篆书写起来太慢,然后就由篆书演变出隶书,(传说是一个叫程邈的在狱中整理发明了隶书,奴隶发明,故称隶书)。秦朝灭亡,汉朝兴起,隶书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有名的《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石门颂》等。然而字体的变化总要紧跟时代的节奏,社会发展,生活需要,隶书也要快写啦!自然就演变出了汉简,再由快写的汉简变成了章草,大家学习章草书就发现章草还有很多隶书的笔画特点。
所以讲到这里,汉简其实就是隶书的快写,它上承篆书,下启草书,楷书,行书,在书法史上是具有继往来的重要地位的。
楷书由三国时期的钟繇作为创始人代表。东晋时代的王羲之则熔古炼今,将楷行草发展到一个全盛时期。
南北朝时代出现了另一种书体叫魏碑。魏碑则开启了楷法的先河。到了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就把楷法发展的十分完备了。
总的说来书法字体就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汉简、章草、草书,魏碑、楷书、行书。
未来的书法有没有可能合为一种书体呢?
话说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就知道王羲之的很多书迹是同时载有三种书体,楷行草夹杂使用,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而据传是颜真卿的《裴将军帖》也是如此。
时代发展,规范字的出现,打印机的出现,机器代替手工。现在时代书法逐渐变成更加独立的一门艺术了。也就是说真正写字写书法的人少啦,那会不会逐步减少,最终只演变成只用一种规范的字体,大家都用机器代替手工了呢?
其实现在我们伟大中华复兴,国学科目国人也开始重视起来。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化艺术,成为我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美好行为,这也是有它不可代替的社会功效的。
有从甲骨文开始,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最后是楷书,行书,草书。郑板桥曾把隶书,章草,楷书尝试合为一体,成为新的行书,又称六分半书,较为成功。所以,未来书法有可能有合为一体的字体。
书法除了汉简以外还有哪些书体,未来书法有没有可能合为一体? 你这两问题还真的有深度,一个是过去式,一个是未来式,肚子若没有一点积蓄还真的不知所答啊!手痒啊,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指教是幸。
一、书法字体的演变
首先,按照个人的认知,指出提问者的“字体”、“书体”这两个概念的错误。
“字体”一般来说,我们指的是流传至今的: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大字体;
“书体”指的是:具有个人风格且已经形成系统的书写特点的书家的字,如:“颜体(特指中唐颜真卿的字)”、“欧体(特指初唐欧阳询的字)”等等。
因此,提问者在上述提问的前一段应该为:书法除了汉简以外还有哪些字体。
好了,现在继续说说这个字体的演变。
1、传说(是传说哦),在黄帝时代,有两位史官仓颉和沮诵“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中有记载仓颉藏书台有碑文28个字乃仓颉所书,可惜现在找不到这些字了。
2、“甲骨文”,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有字迹可考,确凿可靠的为殷商甲骨文。
柳公权的“柳体”楷书究竟好在哪?其留世经典墨迹有哪些?
虽然在柳公权和欧阳询之间有一个书法高山颜真卿,但柳体却越过颜体直承欧体。
柳体在结构上直承欧体,且有所发展——更加挺秀。
在笔意上,显得更为精到,笔笔实入实出。回笔藏锋是其最大特点。
《玄秘塔》《神策军》《金刚经》是其流传最广的几块名碑!
柳体好在哪里?代表作是什么?
穆宗曾问柳公权笔法何尽善,柳公权回对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法也。”
可观其用笔道理,首要内心平正之心,其实就是认真之意,不能三心二意,想杂事。
因而其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在当时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集古录》记载,其字高重碑字画锋力俱完,故特为佳,特征往往以模勒失其真,然其体骨终在,也就是说临帖时,常取其骨,
《海岳书评》云“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苏轼云“柳少师(公权)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其笔意瘦而不骨露,沉著痛快,而气象雍容。《全石录》云:柳书法为世楷模,笔情墨妙,严劲缜密,神***飞动。
代表作有《玄秘塔铭》是谓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世称颜筋柳骨,是谓颜柳体。为世人所摹。
“颜筋柳骨”,柳体楷书骨骼清奇,笔力雄健,结构呈辐射状,书风明显辨识度特别高,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云“先摩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以此医治赵董书风熟媚的弊病。然因结体太过谨严,笔画太过刻板,后世习之者少,学习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尤其对于初学者,学习难度太大。
柳体具体是指柳公权的楷书,柳公权的经典楷书作品并没有墨迹传世。柳公权的最为经典墨迹当属“满纸烟云”的《蒙诏帖》,另有墨迹《兰亭诗》传世,但破有争议。
柳体楷书好在哪?
骨力,柳体楷书最重骨力,“颜筋柳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骨力,柳体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柳体是唐楷最晚成熟的书体,可是说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唐楷发展到柳体已然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用笔和结字综合欧颜之长,用笔严整,且出现装饰性趣味,结字介于欧颜之间,平正中又见欹侧。
为什么说柳体楷书的优点就是缺点?就是因为唐楷发展到柳体已无发展空间,尽善尽美,装饰性更强,艺术性削弱,影响了后世的台阁体和馆阁体。
柳公权和他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后世往往把他和颜真卿的书法并称为“颜筋柳骨”。他聪颖好学,精通音律,能诗善赋。31岁进士及第,之后一直做着比较低级的官吏,直到书法成就广受赞誉才开始他漫长而通达的仕途生涯。柳公权一生共侍奉过七位皇帝,先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谏议大夫、工部侍郎等职,咸通六年卒于家,终年88岁。他不仅工于书法,且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为后世留下了“心正则笔正”的“笔谏”故事。
柳公权的书法源自家学,他的族兄柳宗元善书法,但终因诗文成就太高而致书名不显,柳公权受其影响,远追钟爵、王羲之的笔法,近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体态,最后从颜真卿书法中化出,逐渐形成“柳体”的独特风貌。他在用笔上吸取了北魏碑刻作品的犀利,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在结体上又借鉴吸收了欧、虞中宫紧缩,峭拔险峻的特征,瘦硬匀称,结构十分严谨,不随性任意。在整体气势上,他更多的受到颜真卿的影响,但他不落案白,化颜真卿的丰脾为瘦劲,使法度更为严谨,真正做到了“法度森严”。正如苏轼所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东坡题跋》)柳公权传世楷书作品很多,影响较为广泛的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碑》、《回元观钟楼铭》等,其中尤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声名最为卓著,影响也最大。此外,他的行书也清和劲畅,较有特色,代表作为《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由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邵建和、邵建功兄弟刻字,于会昌元年(84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立于[_a***_](今西安),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共28行,每行54字,记述大达法师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蒙受朝廷恩宠的情形。作为柳公权楷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该碑集中体现了柳体的书法特点和艺术成就。
此碑整体清俊劲挺,开阔疏朗,一变中唐肥脾之风。作为唐人“尚法”的极致,其用笔精雕细琢,近乎苛刻;其结构谨中有变,无懈可击。具体来说,点画爽利凝重,横画运笔健劲舒展,大都方起圆收,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瘦长,干净利落;竖画劲挺有力,凝练结实,特别是悬针竖,力送笔端,入木三分;撇画锐利流畅,捺画厚实,一波三折,在追求变化的同时还避免了单调重复的尴尬,更显英姿飒爽。需要指出的是在处理横竖关系时,柳公权打破了颜真卿楷书中横细竖粗的形态,整体上各笔画更加均衡匀称,爽利快健,给人以不可屈折的力量感。结字方面,中宫紧敛,***展拓,各笔画间讲究穿插、避让,且每字之中多有一、二笔画突出,或长或粗,轻重有致,突出造势,使字体风格彰显干练紧凑。章法上行列关系整齐,空间布白均匀,整体“疏密合度,张弛入理”,赋予均衡整饰的美感。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会昌三年(843年)四月刻立,由崔钛撰文,徐方平题额,柳公权书丹,碑文记录了回鹤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以及书法价值。此碑立于长安宫廷禁地,加之后来碑石毁秩,所以拓本极少,传世所见只有南宋贾似道藏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该碑因为是奉皇命书写,所以作者竭尽全力,写得特别慎重,比起早出两年的《玄秘塔碑》而言,减少了些许吟持之色,而显得更加成熟,更为苍劲,可以说是柳公权晚年的得意之作。用笔干,方圆兼施,以方为主,多中锋用笔,笔画以瘦硬取胜,却也刚中带柔,因而其线条瘦而不柴,丰腴而不臃肿,点画灵活变通,顾盼照应,虽在法度的严格要求下,仍表现得极为生动;结字稳健沉着,中宫紧收,四围开阔,敬正相生,顾盼天成;章法方面,字体大小参差错落,随形布势,浑然天成,整体给人以精致劲美,疏朗大气的美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辛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辛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