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草书毛笔写法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草书毛笔写法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书法主要是讲究章法、笔法和结构,三者都很重要,但就简单写几个毛笔字而言,结构比较重要一点,书写技巧就是注意整体和谐,笔画间架平衡,重心尽量垂直,写出来就能凑和,下面是我涂鸦“传承”俩字。
谢邀请,憋人觉得传承二字应体现出从上往下的气势,贯通一气,一脉相承,不能气断,一来体现出书法史的传承,二来体现技法、内涵的传承,意义的传承,正统碑学,帖学当推之。江湖不考虑!
“行草”书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它是有笔画的省略、连带、错位以及体势的变化的!写好行草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书法家具备深厚的楷书功底,否则用行草书写出来的线条、笔画就会软弱无力,无精打***,缺少笔力和质感!
笔者学书30多年,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至于“传承”两字怎么写好看,笔者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字形结构然后再来尝试着写一写,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传”字左右结构,“承”单一结构或者说独体结构。“传承”两字放在一起书写,则要注意整体的美感和章法的协调统一!
“传”字可以用繁体字和简化字两种字体书写,左边的单人旁笔画少,应该写得稍微粗一些,整个字左收右放,左紧右松,左边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单人旁的写法有很多种,起笔那撇可以藏锋、露锋,也可以用侧锋,或方或圆,上大下小,或者上小下大,或者撇竖分开,下面那一竖顺势往右挑,左右呼应比较连贯。右边中间那横和那点可以省略不写,但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中部写得稍微紧凑一些,有相同笔画的要有粗细、长短、方向、角度、方圆的变化,力求生动而不呆板!
“承”字起笔一般横撇与竖钩连在一起,也有用一点代替的,更有甚者把左右横撇和撇捺省略不写的,如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明代的书法家王宠等人就是那样写的,笔画非常减省,笔意非常连贯。一般情况下,左边大多写成一个“7字”或者“z字”,也有用一点代替的,中间写出连带的两点,顺势向右挑出连接右边的撇。右边可以写出撇点,也可以写成一撇一捺或者一个类似“3字”或者“2字”的形状。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书法“传承”二字如何写,如何布局才好看,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先用签字笔演示行书、草书两种写法:
1、行书写法,基本传承二王的行书写法
2、草书写法及要领
“传”字较正,较为收敛;“承”字较为放纵,形成对比;特别是最后一笔收尾,颇有“曲终收拨当心画”似的感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一)、王羲之行书:1、《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2、《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顾名思义,行草的风格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兼具行书和草书的一些特质。一方面,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单字结构,能展现出每个字的各种优美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草书线条的连贯和变化,可以展现出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美。
传承二字有多种写法,个人比较喜欢二王和米芾,现成的写法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书写习惯,尝试了一下,有诸多不足,希望有些参考价值。
书法里连续写两个一样的字怎么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欣赏一件武林高手、七剑下天山的剑客之一傅青主的作品,大家先看看,其最后一行最上面一个字是什么?答案文章后面揭晓。
问题:书法作品中连续两个一样的字怎么写?作品中写错字了怎么办?漏字了又怎么办?
答案:请看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两个连续相同的字,不管是不是一个词、一句话,可以在第一个字的右下以一点或两点,代替第二个字。如作品中的“年”“春”。
当然,也有人提出,不是一个词或一句话不能这样,但古时没有标点符号,这样处理是没问题的。
写错的字,则是在字的右边打三点。苏东坡在“子”“雨”二字旁边打四点,也是可以的。
至于漏字,老苏是在“殊少”旁加了个小字“病”,也可以在写完全文再加。
至于两个字前后写反了,则可在二字旁加一小字“乙”。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这是傅山的《右军大醉诗轴》,最后一句:遥遥何处落鸿毛。
书法里连续出现两个一样的字,需要避免雷同,方法很简单,有二种处理方式:
因为这是一种符号替代,所以这种办法一般用于行草书创作,小楷、隶书也偶尔可用。一般在中楷大楷作品中很少看到,在唐代楷书中我还没有见过这种写法。在行草书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下图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个办法在楷书创作中使用。我们在你学习楷书四大家的法帖中基本是这种办法。其中的异体变通手段又有增减法、借代法、位移法、结篆法等等。举例说明:
《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里的两种“光”字写法,若是我们在创作中遇到连续两个“光”字,就可以***用,避免了雷同。
再比如,楷书中连续两个“册”字,也可以用以下两种写法避免雷同:
在当代有个说法,两个不同的字要用不同的写法,大部分人非得用一个行书一个草书等等来区分,反正得用不同的写法。这是谬误的。可以参照苏东坡等人,他们是没有这些说法写法的。主要是要写好,笔法要好,不说精妙吧,至少也得完整端庄等。
谢谢头条家文小姐邀请!
对于题主提出的书法创作中连续写两个一样的字怎么写,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主提出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书法创作时,单字和同一个字连续写两遍的变化问题。按照正常创作要求,不但同一个字连续写两遍应有变化,就是单字也应该有所变化的。
在处理字的变化时,应在不失法度的情况下进行。另外,字的变化还要在不同书体和不同风格的范围内进行。但要记住一点,篆书、隶书中不能带楷意。
现在,就题主提出的“纷”字的变化,分别用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发出,请看下图:
第一,篆书“纷”字的变化,仅示范两个字。
(上图为邓石如篆书:纷)
(上图为赵之谦篆书:纷)
书法里连续出现两个重复的字,为了避免雷同一般有两种处理的方法:
第一种处理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以一点或者两点来代替,表示重复,这个我们在苏东坡的天下的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可以看到,苏东坡就是这么处理的。
黄州寒食帖开篇第一句“自我来广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其中“年年”和和后面的两个春字的重复都是用的一点来代替。
不过很多老师也说,第二个春字不应该用点来代替,因为前面的“年年欲惜春”和后面的“春去不容惜”是两句话,两个春不在一句话里面就不能用一个点来代替,这也是有道理的,一般也认为两个重复的字是一个词,第二个字可以用点来代替,但是不是一个词用点代替,容易产生歧义。
除了开篇的两个点,在苏东坡的《寒食帖》里还出现了三个点的情况,如果字的右边出现了三个点,这可不是表示重复,而是表示这个字是一个错字,比如《寒食帖》里的“雨势来不已”的后面多了一个“雨”字,旁边苏东坡点了三个点,表示这是一个错字。
如下图:
说到苏东坡的《寒食帖》,插一句题外话,我们有时候写长篇的内容,比如书写一幅宋词作品,中间不小心漏了一个字,这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把这幅作品撕了重写,这一点可以学学苏东坡,在旁边补上就可以了。
比如《寒食帖》其中一段,“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这一句,中间就少写了一个“病”字,苏东坡并没有去重写,而是在旁边用小字加上了,这个可以作品我们平时创作的参考。
但是要记住一定是写长篇内容时才可以,否则你写一个“天道酬勤”少写了一个“道”字,在旁边怎么用小字补也不好看啊。
关于重复的字的第二个处理方法,比第一种要难一点,直接写两个字,但是要在第二个字上做一些变化,比如大小、粗细、结构上面做一些改变,让两个字看起来不那么雷同。
这个方法对书写者的书写功底和文字功底的要求很高,不知道怎么写就是不知道,查字典也不一定能写的统一,一些朋友可能不理解,说这是在卖弄,其实是为了整体艺术效果考虑,不是单纯的卖弄文字。
这个时候孔乙己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还是有用的。
书法理论的“筋、骨、血、肉”之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筋、骨、血、肉”(筋、骨、肉、力)是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最先提出来的书法理论,后来成了书法艺术评论的专用术语,这四个字不仅仅指书写技巧,更是从人的生命形态上去论述书法,强调书法不仅重“外形”更要重“精神”。
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说:
这段书法理论的主旨是说鉴赏书法重在“精神”而不是单一的“外形”,认为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骨,不善于运用笔力的人其字多肉。多骨而少肉的叫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叫墨猪。力多筋足的字上乘,没力没筋的字不行。
卫夫人论书法,她认为书法的筋、骨、肉、力,正是人的生命形态的反照,它源于书的心灵世界与主观精神。卫夫人评价书法的标准,认为“力多筋足的字上乘”,因为这样的字才足够精神!
唐代的李世民,不仅是位开明君主,也是一位书法家。他也曾在《论书》中非常强调“骨力”的作用,他说:我临摹古人的书法,不着意去学帖上的字体形势,只是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从以上来看,古人对于“筋、骨、血、肉”(筋、骨、肉、力)的论述,尤其重视“骨力”的意义,认为骨力是本,形势依附于骨力,书法有骨力才有精神。这种论断对我们学习书法值得借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草书毛笔写法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草书毛笔写法大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