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最基本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最基本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一般分为哪几种?
一、章草
章草名称的来历: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因《急就章》中有个"章"字,所以名称章草。
章草是隶书的快写、草化的结果。从出土资料上分析,始于民间。有的风格平和、有的风格谨严、有的风格豪放不拘。
章草的特征是字字独立不相连,字形扁方,仍有隶意。传世名作有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表》、皇象《急就章》等章草作品。
(王羲之豹如帖)
二、今草
今草比章草书写更快捷洒脱。字的方形变为圆形,把波挑笔画改为收笔,字与字之间有牵丝连绵。呼应感强。
(王羲之十七帖)
三、狂草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1、隶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
2、今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
3、狂草
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谈到我们中国的书法,我们就会想到书法的字体。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书法里有五种字体,那就是:篆、隶、楷、行、草。这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五种字体的演变,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的。事实上,文字演变的情况,远比此复杂得多。正如隶书不是在小篆之后才出现的一样,草书也不是在行书之后才出现的。作为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大约是在汉代出现的,是隶书连笔的一种快写。草之本意是草创、草率、草稿,也是初步的、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此,我想介绍的草书就是指的书法艺术中的草书。从狭义讲,指书写上有一定规范法度并能自成体系的草写汉字。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省简、笔画连贯,书写流畅迅速,但不易识别。草书历代能书者,章草有崔瑗、杜度,;今草有张芝、二王;狂草有张旭、怀素。
一、章草。章草从汉隶演变而来,我们从汉木简中,可以看出,它多以隶书的架势和简捷草率的笔法,虽笔画有些连缀萦带,结构中又简化,但每字都不相连属,收笔还带有雁尾似的上挑这些都是保留了汉隶的某些法式,它是由汉隶的草书写法经过艺术加工,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和艺术价值的书体。
二、今草。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书发展来的一种草体。去掉了章草带有隶意的挑势、捺笔,使笔画之间的萦带加强了。
三、狂草。狂草是最恣肆豪放的草书。它渊源于今草,也可以说它是今草中一个以狂放为特点的艺术流派。狂草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奔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草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此外,还介绍一下“标准草书”。标准草书是近人于右任主持创造的。他于三十年代在上海成立草书社,***海内外专家,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原则,制定“标准草书”。于右任认为历史上有三系草书,即章草、今草、狂草,故标准草书又称第四种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认为,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广义上说,有文字以来便有草书。从狭义上看,一般认为草书产生于汉初。《说文解字序》就明确指出:“汉兴有草书”。隶书为汉代通行文字,由于文书的增多,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效率,书写更便捷的草书便出现了。
最早出现的草书是章草,章草之名始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是为了区别今草而命名的,章的意思是章法、条理。“章草即隶之捷”,章草是源于古隶派生出来的一种“救速”、“急就”书体,是一种介于隶书与今草之间的书体。章草仍见隶意,“章务检而便”是其目的,其特点是字字区别,字有波磔。
章草产生于西汉初期,成熟于西汉中晚期,代表作品如《居延汉简解得守左尉过所》和史游《急就章》。
东汉、西晋是章草的兴盛期,至二王今草出,章草便日渐冷落。
二:今草
今草形成于西汉至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张芝变革章草及早期今草,创“一笔书”,称为今草,张怀瓘《书断》曰:“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芝被称为“草圣”,其实张芝只是今草的变革者,今草早已有之,张芝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今草和章草,使今草更加完善。
草书一般分为三种,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狂草出现于西汉末期,章草是隶书的快写,狂草是章草的简写,狂草的突出人物是张芝。
今草出现魏晋,突出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
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
草书在漫长的书法史上能占上一席之地的书家寥寥无***,掘指数来也只有十多位。是草书难写吗?话说回来天下事都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会者伸手拈来,飞飞扬扬,大起大落只是倾刻。此等功夫不是一时半刻能修成的,是经年累月的沉积,而成的厚积薄发。草书是会集各种笔法和娴熟的技能上才一挥而就。
草书要不要基础不言而明了吧!创作草书要一吃呵成,整篇融会贯通,对比强烈,章法大气才为佳品。书法史上二王精通诸体,草书才精美绝伦。张旭不但狂草如神,楷书精妙。还有黄山谷,文徵明,董其昌诸位***巨匠无不是精通数体。
可以这么讲草书是可以融各种书体基础的集大成书体,练过各种书体都对练草书有帮助和提高。练草书还要性格豪放,文化修养,艺术综合,生活阅历。写草书要有诗人的情怀,上乘草书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心声艺术表达!通草书者也是生活集大成者。草书虽有难度,而看你敢不敢攀爬……
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
草书,特別是狂草,作为最能表达性情的书体,只可学,只可赏,只可悟而不可临,为什么?因为各人的性情悟性、心智才情、胆识魄力、学识修养、精神境界各不相同。为什么张旭怀素的的狂草,千百年来无人超越?就是因为,后人达不到他那样的精神境界的缘故。
所以我说,草书(狂草),只可学而不可临,有人说,咱就偏偏不信这个邪,那么,我告诉你,你最多只得其形,难得其神,只得其形,难得其意。
那么,可学又是怎样解释呢?可学,是学习他的笔法,学习他的结体的形态和气势,而不是学它的墨迹,或照着他的脚印一步一趋的走,这叫活学活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机械的模仿那是死学,那叫作不会变通。怀素学颜真卿,颜真卿学褚遂良,最后的结果不是一个人一个面貌,一个人一个风格吗?答案就在这里。
那么,学习草书,要有什么基础呢?
一,要有正书的基础。楷书隶书篆书行书都是草书的基础,这就和小孩子学习走路是一样的道理,从爬行→站立→走→跑→飞舞(武)→十八般兵器→三军统帅,级别越来越高,本领越来越大。草书以动为美,但它的根基是宁静的,这叫作运筹帷幄之中(静),决胜于千里之外(动)。篆隶楷的功底扎实,笔法墨法线条结体形态气势掌握的得心应手,写起草书来,自然就能随心所欲。
二,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个文化,是一个大概念,是一个诸多庞杂知识的高度提纯后的精华,它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能把它们归纳整合,融汇贯通,最后以笔墨的形式,写进书法里,这才是本事,这才叫能耐。
三,要有丰富的生活基础。这个生活基础可不是物质的,而且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就是深刻的人生感悟。子曰,四十不惑,五十知命,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人书俱老,道始成也。
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最好的文化。所以,学习书法,本来就是一种修行,一修书,二修身,最后修成一个完美的自我。岂不美哉?
以我们的经验来说,学习草书最好要有篆隶楷三者任意一种的基础,然后要有一定的行书基础。
不过这样说有些人又会抬杠,说草书出现在楷书以前,为什么要有楷书基础呢?其实不能这样理解,从今人练习书法的角度,并不一定要以书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定。要有篆隶楷三者任意一种的基础,这样写草书才不至于油滑。
再以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经历来实证说明。林散之并不是一开始就写草书的,而是从16岁开始写唐楷、魏碑,现在看他的临帖写得非常好。三十岁以后林散之开始学习行书,六十岁以后才开始学草书。
林散之总结认为,若没有六十岁以前的楷书、魏碑和行书基础,他的草书肯定达不到这样的成就。为此他告诫初学者:“学楷书之后,应由楷入行,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狂怪失理,钉头鼠尾,诸病丛生。”
喜欢草书的朋友,应该打好以上基础,然后再入草书,估计更能得心应手。
附图分别为:林散之临《张迁碑》局部、林散之楷书题字、林散之楷书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最基本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最基本的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