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兰亭集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兰亭集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谁最早提出的?“十大行书”是谁提出的?
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是“十大行书”,应该说,都是书法史上一流的行书。至于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美称,普遍认为与唐太宗的喜好和米芾认为“天下行书第一”是分不开的。而十大行书的排行,一般认为是历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书评家持续推举论证达成的共识。
十大行书大体是:第一王羲之《兰亭序》,第二颜真卿《祭侄文稿》,第三苏东坡《寒食诗》,第四王珣《伯远帖》,第五杨凝式《韭花帖》,第六柳公权《蒙诏帖》,第七欧阳询《张翰帖》,第八米芾《蜀素帖》,第九黄庭坚《松风阁》,第十李建中《土母帖》。
综合起来看,十大行书排行主要依据以下诸因素:
1、作品兼具继承性、开创性和普遍性,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取向,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与喜爱。
2、作者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包括书家的知名度、作品多样性、法帖影响力等。
3、原作的创作年代,总的来说,排行前十的作品,均选自两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书法作品,宋朝之后无一入选。
4、历代***收藏及名家推崇。十大行书多经***、名家收藏推荐,如唐太宗喜欢《兰亭序》,宋徽宗、乾隆在有关作品中作了大量题跋、盖了无数印章,第三行书《寒食帖》则首先由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提出等等。
5、同一书家,内容完整的作品优先;不同书家,真迹作品优先。此外,还要考量书家的人品与社会贡献。
兰亭序是唐太宗提出来的,也是唐太宗一代帝王的号召力把王羲之推上了书圣的地位,当时无数人临摹,其中有很多当代高手,只有冯承素双钩填墨最为接近原作,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冯承素就是充当皇室的人工复印机。
兰亭序是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将这些诗赋集成作序一篇。是王羲之微醺时所做。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是颜真卿极度悲伤时所作。
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是苏轼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
这是已公认的前三甲,后面排序有待于商榷!
谢谢邀请。 中国书法艺术、绘画、篆刻艺术,常常是:某某人天下第一、某某人什么什么圣、南什么人、北什么人……,等等,等等,都只不过是人为的色彩加入进来了,多少体现了封建意识和色彩残余。实际上,我自学、从事诗书画印几十年,就是在这样肉麻的环境中:学习、探索、困惑里行走过来的。
我们天天喊第一的《兰亭序》,其实都是摹本而已,真迹也没有看到,就是这样的状态大谈特谈呢。看到了真迹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意思是说,文没有准确答案性,很难说谁谁第一、谁谁第二……。武无第二,意思是打赢了就是第一,认为不是第一,继续决斗,决胜到打死对手为止,所以不存在第二。
文没有标准性,又哪里有什么第一、第二、第三……呢。文,增砖添瓦,增添新风格、新面貌,共同存在。一些肉麻的词汇就不要加进来了。有事说事、有一说一、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就很好了。真迹还没看见,高帽子做得高高的了,岂不是笑话?又是什么呢!如果是王总现在还活着,恐怕会跪下一大遍的粉丝了呢,哭的哭、喊的喊……呢!……!😄!
对待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也应该是理智性的事情,更不能庸俗化了!庸俗化,这个艺术种就没有真正的人愿意去奋斗了。都是停留在表面功上下功夫了。这个艺术种类岂不是:有与没有一回事了吗?!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以谁提出不重要,那都是他自己的标准,我倒是觉得有太多好的书法,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比如《祭侄文稿》看一次哭一回,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早已经超出书法范畴之外了,如硬要说是第二行书,这就显得有些无聊啦。
有人说《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楷书,但最后没有成为一个楷书作品,而成为了行书作品,这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做《兰亭序》的时候,正在半梦半醒之间,走道都腿拌蒜了。别看他是书法大家,但酒量确实不行。他提起笔刚开始写的时候,是准备写楷书的,——永和九年,岁在?刚写到这里,酒劲上来了,他把今年是什么年给忘了,经旁人提醒,硬是现改了个“癸丑”,经过这么一改,这文章的就显得不那么耐看了。得了,王羲之一想:“都他妈这样了,也别装高雅了,该怎么地就怎么地吧?”正好这时候河边小风一吹,酒劲上来了,王羲之抡开膀子,就“唰唰”的甩开了,一篇《兰亭序》一气呵成,楷书也就变成了行书。
王羲之第二天醒了酒,一看,怎么?楷书变成了行书,这可难行。他一本正经的把昨天写的这篇《兰亭序》用楷书写了好几遍,怎么看也不如昨天现场写的耐看。又请些亲朋好友加以评判,都说昨天酒后写的好,醒酒之后写的都不行。后来,王羲之把《兰亭序》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共传七世,到智永手中,智永出家无子嗣,传给徒儿辨才。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用计取得原本,加以临习。据说死后《兰亭序》作为陪葬品,真迹埋入昭陵。演出了一段“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所以说,《兰亭序》楷书变成行书,是因为烧酒惹得祸。因祸得福,王大书法家喝大了,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
历史上的事,琢磨透了也就是那么回事,别听专家的,专家的太深,我说的事直白。
谢邀。《兰亭集序》,是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群名人雅士加上他的几个儿子,共四十一人举行了一个“修禊”***,并坐在曲水之畔,将酒杯置于水中,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当天得诗37首,有人提议汇编成集,诗集起名《兰亭集》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所以就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帖。为什么第一字是楷书后来变成行书了呢?我妄加推测有以下二个原因:一是打腹稿,约加思索的少许停顿。这是为诗集写的序言,作者起笔用楷速度缓慢便于构想序文的结构和用词。我们仔细观察此帖全三行几乎全是楷书,行书廖廖无几,并且行踞较宽。二是酒劲上来,腹稿在胸,三行以后逐步过渡到行书多楷书少,行距较密,其间还兼有少量草书达到了情不自禁的境界,于是随意挥毫,顿挫婉转,似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一气呵成。
行书有行楷和行草区分,兰亭序的前几个字楷意多一些。楷书书写速度慢,一笔一画,很是端正。行书速度比楷书快,有行走之意。兰亭序大部分字都出现明显轻重,牵丝和连带,结构上也不平整,圆转笔画多,这是行书的特点。故是行书作品。
很多行书作品第一个字都是用楷书写,这既符合书法的基本法则,也符合书写者的情绪运动规律。
《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随性之作,用行书最符合当时的状态
兰亭序是王羲之到会稽任长官,组织地方名流聚会雅集、修禊***时,即兴为当时与会的41位文人雅士所做的诗集写的序言。
当时,王羲之已经酒至微醺,如果用小楷一笔一画的书写就不符合当时的心境,也不会跟得上他的才思喷涌。用行书写,无论是书写的心情,还是书写的速度都同即兴作文的节奏相吻合。
书法作品第一个字一般要写的庄重端正
无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往往会写的大一点且端庄一些,这即是对书法作品的重视,也符合我们文化里“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理念。
同时,一幅书法作品是凝结了书家情感因素的,而情感的调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从《兰亭序》的整体结构来看,王羲之的书写速度也是经历了一个起行转合的过程,中后半部分明显要草一些。
结语
《兰亭序》第一个字“永”,虽然用的是楷书形态,但严格说还是行楷范畴。因为其笔画之间的呼应很明显,没有完全按照楷书的笔法来写,应该说属于庄重的行楷书。而王羲之这样的操作同通篇章法毫无违和之感。
原因兰亭序的写就,是书札,古人书札一般都是行书,或行草或行楷。
另外原因,书写此篇之际,情绪激动不已,因为有感而发的即兴书作。在不经意间的情性表现,随着感情的起伏而运笔,因而写的笔画结没有拘束于规整之度,以流变的书写节奏,完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细究三百多字,没有重复的字,不断变化之中,也证明了笔功超绝。整篇笔墨气势中庸,气韵徐冉。有时字有楷则,更多的是行楷,几乎没有草字,由此判断这个时期的王羲之笔法是追求温文尔雅的风格,尽美尽善,形成了晋代文人书法开始。
其特点流变,多姿,以韵取胜,达到了妍美之风神。
从而形成了古今追求笔墨韵美为主流的书法精神内涵。
可以说行书特点,更加畅然流畅,气韵流动的书体,影响至今。依然书写最多的一种书体。大家特别偏爱行书,也是受到了兰亭序的极大侵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兰亭集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兰亭集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