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发展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发展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草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创作和审美要点有哪几方面?
毛笔书写汉字,古代主要是沟通的功能作用,考试要求写工整,记帐,审讯要求写迅速,毛笔字写快了就变成草写了,过几天翻开看到随心所欲草写字有美感,于是人们开始了追求毛笔草写所产生的美感,较为突出的《张旭》一次出游,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快慢张驰的节奏使他从中悟到了什么,于是专心研讨,最终成为草圣,草书动感节奏及飘柔蜿蜒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古代唯一能称《书法艺术》的只有草书,因为它是由写字通过线条蜕变而来的,是在写字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处理的,至干草书发展的前世今生,历史渊源一两句也难说清道明,就到这里吧。
草书之称,起于草槀,始创于汉初。时通行者为草隶。
盛行于汉魏间,为章草,特征各字不相连绵,尔后去章草之波磔,圆转用笔,遂成今草。
晋王献之又创诸字相连草体,到唐张旭,怀素发展成了字字相连属之狂草。
记载于《说文解字》云:“汉兴有草书。”至章帝,齐相杜度号善作草之。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则予解体隶而得草意。
而今俗成述曰:草字,草体,草法,草隶,草篆,草书状,草书尺牍,草意,皆为草书。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被你说对了,草书就是产生于战国末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这段时间。在这个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文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先后产生了小篆,隶书,草书。都是为形势所需而创造的。在这个诸侯分裂割据,互相吞并,由分裂而统一,最后又走向覆灭的短短几十年,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谁的信息快,谁就占据先机。秦国在这方面领先于其它诸侯国。他们的隶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梁武帝草书状中记载,草书产生的年代在秦国消灭六国之时。当时的攻战频繁,战事紧急,篆隶难写,为了战场应急,草创草书。
草书的产生,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的。要说草书,必然要涉及到隶书。隶书大家都知道他的创作者为秦时的程邈。我们今天对隶书的认识和古代的隶书刚好颠倒了。程邈初创的隶书,就是我们今天的楷书。
梁武帝草书产生于秦时期的说法也有人质疑。原因就是对楷隶的概念存在模糊。把这条存有疑问的线索放下不提。
史游初创草书,是历史上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草书的创造者是史游。凡是记载草书的诞生,必然要说到史游。史游为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官。时间是公元前48年至公元前33年。史游所作《急救章》,作为当时的童蒙识字、自然常识读物。类似于今天的小学教科书。对于史游创造的草书,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汉元帝为西汉第十一个皇帝。从汉元帝到东汉末年,时间间隔二百多年三百年,相当于从现在往上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时间。想想都够长的。东汉末年产生的草书,是由草圣张芝所创的今草。你可能是把今草与草书的关系没弄清楚。
技术的进步。
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竹木简不容易吸墨,就要写的慢一点。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可以大量生产便宜的纸张,纸张的书写性大大提升,人们就可以写的更快。如何写的更快,于是就有了快写的方法,这就是草书。
谢谢邀请。我不是一个书法家,对书法了解的也不多。不过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书法也是这样。
熟能生巧和喜新厌旧这两个词可以用在书法的发展上。
我觉得文字在形成之后没多久应该就有了草书,当然这个草书指的是简略笔画和连笔。这可以用熟能生巧来说明。譬如一个以书写为生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字,他开始是写工工整整的字,等他写了一些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他写工整字已经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因此他就有可能把两个字连起来写,或者把一个字简略几笔力求形似,虽然可能要是用来交流的话别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可是却不妨碍自己欣赏啊。这些也许就是草书的雏形,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大家就乐于把自己的连笔字拿出来在这个圈子里互相品评,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时尚,就会被历史所记录。所以说草书是跟随着文字的产生慢慢变化和发展的。我有个想法,既然书法是熟能生巧,在欣赏一个草书家的草书的时候,不妨先看看他的楷书写的怎么样,如果楷书写的不好,草书估计也没啥章法,毕竟是熟能生巧来的,就像还不会走呢,哪就会跑啊。这可以辨别现在一些哗众取宠写丑书的伪书法家。
还有就是喜新厌旧,一个书法家写一种字体写的熟了,或者写的久了,就会有创造新的字体的想法,因此我们看到现在的书法有比较饱满的字体,也有像瘦金体这种瘦削的字体,有笔墨厚的字体,也有笔墨留白的字体,有比较刚正的字体,也有线条比较柔顺的字体。都是书法家的创造,也正是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
本文是我这个书法门外汉的一些个人想法,如有妄自揣测,还请多多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发展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发展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