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春行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关春的诗句书法欣赏楷体?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有人说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春”字的一撇不像王羲之写的?
看到这个问题,我特意查看对比了《兰亭序》的几个***版本。冯承素临摹的《兰亭序》“春”字的一撇,当然是王羲之写的,而且不管是从单字,还是上下整体结合来看,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分析如下:
这个字看似很平淡,其实平中见奇,稳中寓险。把这个字的外框用线链接起来,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三角形,而且下面一条边不是水平的,呈四十五度角倾斜。
这样一种倾斜结构,看起来却波澜不惊,全靠一撇一捺的处理,稳住了阵脚。
单字用笔上,三横都很轻盈,撇画的起笔,与第三横有一个明显的呼应,细微笔画,表现的非常精到。
这一撇一捺,在书法上称之“两翼齐飞”的笔法,左右两翼分张,像一只滑翔的苍鹰张开的翅膀,构筑了平衡,可谓神来之笔。
把这个“春”字还原到《兰亭序》的局部上进行分析,我们更会为书圣的巧妙处理而拍案叫绝。
从上下左右来看,除了“春”字以外,还有“癸”、“暮”、“会”、“修”四个都是笔画相同(撇捺开张)的字,每一个字都写的神态各异,毫无雷同之处,确实不简单!
说这个字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兰亭序。兰亭序是啥?《兰亭序》为东晋谢安的聚会上王羲之随性而写的,我们认为这篇书法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说白了就是“天下第一美”的说法,那我们现在来看,美不美?那是真美写的真好!!!
一种感觉
先说一种感觉,就是我们自己写书法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放不开,可能往后面写才觉得完全放开了,我想你说的有一点僵硬的感觉,应该就是这个感觉。把这个春字放到句子里来看,您看他完全与“暮”、“会”字所对应,他们的角度完全一样,完全可以确定是一个人写的!
春的各种写法对比:
再来说说古往今来“春”的写法,我们注意到王羲之的忠实粉丝:李世民、米芾、董其昌、王铎等人的春字写法,是不是感觉与王羲之的这个“春”有点像,都是那个角度,都是一个取势。
所以说,我认为这是王羲之写的,可能看着僵硬的感觉就是因为刚开始写字那种拘谨造成的。我想我们不应该去纠结那些,毕竟能有这一副这么美的字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庆幸!
个人分析,请各位书友多多交流!
话说我的感觉,兰亭序没有几个像王羲之的字,毕竟是临摹的,就我临摹的集字圣教序来说,兰亭序上面的字很多都没有达到王的最高境界水平,而集字圣教序确实是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一字千金的范本。
冯承素临摹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历代公认较好摹本,他是用双勾法临出来的,所言“春”的“撇”不符合王羲之的风格没有道理。再说《圣教序》中好多字的撇也和《兰亭序》中“春”字的撇像似,而且根据“春”字上下左右字的结构,春字的撇就这样写才舒服。
《兰亭序》虽然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但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兰亭序》都不过是临摹本,这些临摹本与王羲之原作《兰亭序》有多大的差距,不得而知,也永远不从知晓。对于题主说冯承素临摹的这个“春”字不像王羲之的问题,我有三点看法:
1、没有原作,像与不像无从考证。
兰亭集序早已消失,既然没有原作,像与不像客观上无从考证。如果与王羲之其他书法作品真迹对比,又不科学,因为即使是书圣,也首先是个人,而人用手执笔写字,不可能每个字都完美,都一模一样。
有人统计说兰亭集序中有21个“之”字,个个不同,甚至认为这是书圣的神功所致。我看这个统计没有意义,我写21个甚至210个之字,也会个个不同,不是吹牛,当然你也行。
2、我看了几个摹本,这个春字一撇写法都基本上一样。
不能说完全一样,不过差别微乎其微。作为临摹者要做到乱真谈何容易,不进行后期修补,几乎不可能与原作一模一样。因此,我觉得冯承素这个撇基本上是临摹时常见的“合理误差”,已经是很高水平的临摹了。
3、临摹未必要一模一样。
启功先生在回答“临摹作品与原作不完全像怎么办”的问题时,他说“不完全像就对了!”,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书法思考和书法实践。我们临摹的目的不是制作赝品,而是学习别人的用笔、结体、章法等等,为我所用,最终还是要行成自己的书风,因此大可不必每个笔画都追求一模一样,再说,临摹本身就有临摹与意临之别。
一家之言,多有不足之处,还望题主及各位书友海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行书字体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