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写学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写学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近临某老师的行书,为什么练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要练习楷书?
在练习行书过程中,觉得还是应该练习楷书,说明基本功还没打牢,练楷书应作为每天练习的内容之一。
楷书,也称真书、正书。因为其笔画定型,法度严谨,可做楷模,故称楷书。楷书形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楷书把隶书的波磔改为平直,字形由隶书的扁方变为正方,形成了方块汉字,且字体简化,便于识记。楷书以其独到的优越性成为正式场合应用得最多的书体。
一是学习楷书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习、研究其他学科也颇有裨益。
二是从楷书入手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中国书法经过历代演变,到了楷书,尤其是唐楷,已经是八法具备,法度森严,笔画质量要求严格,结构布置要求严密,形成了一种严谨固定的法则模式。这些,能给初学者明确直观的印象,使学习途径清晰,目标明确。从这个意义讲,把楷书作为练字的开始,是很有道理的。
三是通过楷书练好心态。因为楷书学习者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心态,能够有一个不为功利迷惑的心,能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好好的去写字。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能够下苦功夫下死功夫,那么楷书字体一定能写的比较好。练好这样的心态,对以后学好行书、草书有极大的益处。
抱庸浅谈几点,请方家指正。
从书法历史人物的艺术成长阅历分析,善于“师法”胜者众。比如同样是学宋意,后世学米芾的成功的多,学苏轼的成功者少,主要原因就在于米字更循法度,更易于参悟摩学。从篆、隶、草、楷、行书五体自身形质特点去看,楷书的法度也是最为森严的,最可学可范。楷书在隋朝已渐趋成熟,到了唐代法度更加完备,尤其是“以书取仕”的科考体制,为楷书的盛行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进一步促进楷书的大发展。
(▲钟繇小楷)
一方面,社会及人力***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个推崇楷书的大氛围;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士大夫文人群体对楷书的深度研究创新,于是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等楷书大家一时齐出。书法技艺代而有之,唯一唐楷称“法”,不是没有依据的。
(▲颜真卿多宝塔碑)
欧阳修曾言,“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崇楷的大氛围一经形成,便植入人心影响深远,自唐以后,包括明代的台阁体,清朝的馆阁体,楷书“能力”始终作为文人士大夫必备的素质和技能,更是成为了历代书学者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之一。这是基于历史现实和文化经验的规律性选择,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轻易怀疑与否定掉的。
(▲王羲之《乐毅论》)
1.楷书技法的完备首屈一指。“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中笔画形态的诠释与演进,均来自于自然现象与生活实践。汉字的发展由繁至简,笔法的成熟以永字八法为标志。楷法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完善丰富,而唐楷对用笔技巧更是深耕细耕到穷尽笔锋变化之地步,因此楷书较之其它书体,用笔技巧最为考究,结字之法最极臻善,难度要求更高。
(▲褚遂良《阴符经》)
2.楷书的实践应用最为广泛。隋唐之后,但凡官方的诏令文书,还是人际交往中的咨、关、牒等,大多以楷字书写。因其端丽庄穆、干净俊朗,历朝各代均被广泛应用于高文大册和记铭碑文。实践性越强,书体的使用地越高,也越是具有更为庞大的受众。当代不少书学者扬草抑楷,称楷书实践性不强,是没有历史根据的。尤其是以普通大众应用书写多为行书草书作为实践性不强的举证,更显得武断和草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写学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写学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