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惯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惯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楷书有的老师说从大写到小,那么行书呢?
楷书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先写两寸左右的字,这是因为这样大小的字好掌握,练习起来难度小,经过不长时间的练习,就能能够顺利的完成笔画的书写,能够做到提的起来按的下去,等到书写速度和熟练程度有大幅提高了,就完成了第一步的控笔的训练,说明你可以基本控制住笔了。
但是,书法学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中等字的练习只是基础,要提高书法水平就需要更加精准的控制力,更加需要开拓眼界,那就要向更高级经典作品的学习,什么是更高级的书法经典啊?林散之先生说楷书要学晋人小楷,启功先生推荐学习陈、隋时期的智永的真书千字文。
这些作品比唐楷要小一些,临习的时候要求自然更高。有些爱好者把字放大了练是不对的,方大看可以,是为了看清用笔方法,但是写必须接近原帖大小,因为笔法的变化是很微妙的,把字放大了写,行笔的速度、力度、转折、点画、提按都不对了,而精准学习恰恰学的就是这些,所以楷书要从大写到小。古人学写字也是从写大字开始,但是到了科举考试写的是正规小楷,写不好小字怎么行?
行书、草书学习情况复杂一些,一般人学行书都有一些楷书的底子,也就是经过了基本都控笔训练,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愚认为可以直接按照字帖原大或稍大一些临帖。但是要仔细读帖,看清笔顺和行笔方法,因为行草书出现比唐楷早,其用笔与结构与楷书特别是唐楷有很大差别,说实话唐楷已经把楷书发展到了极致,很多笔画严重违背自然行笔规律,有点反人类了。(智永千字文年代早一些相对好一些,可参考学习)行书入门最好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然后根据自己喜好再选宋四家,赵孟頫只能学尺牍信札,明代及明代以后的看看就行千万不要专门学,包括王铎。
临楷书,隶书,篆书都要适当的放大,但,不宜超过10公分,一般在8公分左右比较合适。临草书和行书,最好是原大,或者稍大,因为行草书放大临容易失神。
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随着图书印刷出版业的技术进步,现在市场有很多高质量的放大字帖,完全可以取法。
要说的是,古帖流传下来的小字行草字帖,绝不可以当大字临,毕竟它们的笔法结构是有区别的。
书法楷书从大到小楷习练,那么行书呢?
对于楷书学习有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大字可以了掌结体的合度,并且笔画的用笔规律。小楷笔画纬度小,易掌握结构的铺就,以及对点画的运用适宜度更好驾驭。
那么行书体,大小皆有适宜,一般书写与原帖一样大的书体,容易掌握笔画的运用。在用笔变化尺寸有一个好的掌握。学行书,一定要有原帖的字体相似,初学是注重古人用笔的变化技巧,一字之内就有很多写法,不同的句读中就有连线或意连,贯性的笔意,承接上下,行书力究大小长短欹正,停驻顿挫的风姿。不可跑马亦不可正步。疾速急缓皆得宜章,贯穿气韵流通,墨色变化,使转幅度,以及达及情性的体现。有一定的的书写蜿蜒曲折有奇。
大字小字介入其中,楷则端倪,行之草意也具备。行与动,开与合,凝炼与简散,或多或少,皆有顺情势而运。
写行书放的开笔端,留得住笔端。蓄势待发而劲力现。归于平淡,云起伏,风跌宕,又有险峻笔墨。
写字,实际到了行书境界,有了少许情性所见,注重笔画庄重之度。方有飘逸,米芾意气行书,多有归正则晋法妍美。虽有狂放,笔致却又三之二的是规矩的晋(行书)法度。
习练中揣摩,体验。
欧阳询行书字帖哪个好?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欧阳询字信本,曾做太子率更令,所以,后人又称欧阳率更。是我国唐代书法家,“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被称为“唐朝楷书第一人”。他的楷书结构森严、险峻,沉稳、劲爽,布局舒朗、清新,被称为“欧体”。
其实,欧阳询行书也是出类拔萃,名贯古今的。能代表欧阳询行书最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是《季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行楷书,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人物传记。主要是写了张翰字季鹰,虽为官,但是心里不快乐,总是思念故乡,思念故乡的菰菜鲈鱼,后遂弃官归隐,终于回到故乡。
《季鹰帖》取法二王,字体修长,结字险奇,遒劲挺拔,险中求稳。此帖是欧阳询行书中的精品,是中国十大行书名帖之一。
宋徽宗赵佶观《季鹰帖》之后颇有心得,遂在此帖的后背用瘦金书为此帖题一跋。他评价此帖是“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且说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清乾隆帝评价此帖是“妙于取势,绰有余妍”。两位书家皇帝的专业的评价,对我们欣赏和学习此帖有很大参考价值。
您好,我是菩提娑哈,希望和您相互关注,相互交流。欢迎您的转发,欢迎方家指正。
欧阳询(557年——641年)是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也是整个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楷书***,他创造的“欧体”楷书结构森严沉稳,线条劲健爽利,结体平正险绝,布局疏朗畅通,跟开拓进取的大唐王朝的精神气象十分匹配,因此,欧阳询在当朝被誉为“楷书第一人”,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敬仰。
虽然欧阳询的楷书成就非常高,但他的行书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他以楷书的笔法来写行书,其行书结体在体态上跟楷书一样是方正的,但在用笔上圆笔较多,笔画线条刚劲而不失妩媚,风格清峻犀利,打破了唐代之前行书普遍偏向于柔媚清秀的特征,开拓出了行书“刚柔并济”的特征,这对后来的影响非常大。
欧阳询传世的行书作品不多,目前能看到的有《卜商帖》、《张翰帖》、《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能代表他的行书成就最高水平的无疑是《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帖》全文78字,大约写于贞观年间的635年左右,跟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写于632年)创作时间间隔不长,此时的欧阳询已经年近70,书法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仲尼梦奠帖》可以看作是他的巅峰之作。
《仲尼梦奠帖》主要有两大特征:
一是结体比较修长。这个特征直接来源于他的楷书风格,他的楷书修长、挺拔、清峻,给人有一种亭亭玉立之感,他把这种特征吸收到了行书创作中,让字形显得非常舒展自然。
二是在用笔上随意自然,灵活多变,主体上以魏碑笔法入书,在笔画转折处并不藏锋,让锋芒毕露,有一种刀刻般的质感,增加了线条的厚重感,以整体上的庙堂之气,这些特点跟他的楷书是一脉相承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惯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惯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