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味字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味字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书法中,香字的繁体怎么写好看?
单就一个'香'来说,除草书外,上大下小、轴线居中,'香'怎么写都好看,当然前提是笔法也得漂亮。但'香'字草书已改变了楷书的基本结构就另当别论。
现在提的问题有个前提是'在书法中',那么与纯粹写个'香'还是有点区别,除单字好看外,还得与上下左右的协调。
' 香'并无繁体,但有异体,如在书作中多次出现,为避免简单重复,可以使用异体,只是一般情况下不用为好,免孔乙己炫耀'回'字有四种写法之嫌。
对于“香”字的繁体字,我最喜欢的是柳公权和《集王圣教序》中的“香”字,还有下面的三个字,综合看这六个字写的都比较工稳,同时又打破绝对对称的布局格调。
柳公权的两个“香”字出于《玄秘塔碑》,第一个字打破常规的对称布局方式,处理的非常聪明。撇画逆锋入纸起笔较重,顿出下圆较,挫锋调锋向左撇出起落笔位置在界格竖中线上。上轮廓线直下轮廓线曲,要细心体会是用什么技法完成的。竖画偏于竖中分线左侧,且形态也做了变化处理,左右两侧轮廓线不同。为防止“禾”部的对称,柳公权将撇和反捺的角度***取了不对称处理方式。左撇基本上四十五度角斜,起笔和横竖交接处完全粘连,起笔落笔在竖画中,收笔细。右捺角度略小,且偏下落笔,使得左右夹角空白各异。左三角右方角。
“日”部也做了变化处理。竖起笔高于横折竖,下横左长。横折竖横略细竖略粗且直。中短横左粘连,收笔上翘。柳公权还同时打破了內部的空间分割,并***取了气脉贯通对角处理。下面的“香”字,上“禾”部撇捺左右放,同时要注意起笔收笔位置,和横竖之间空间的处理变化关系。“日”部和上面的“香”不同。竖向笔画***取了左右弓的圆势,横向线条处理略带下凹意。“口”部上开下合。最后一笔起笔没有向左放,而且较直。气脉上对角贯通处理。这里个字写的都非常精妙绝伦,体现了柳公权的高超的经营布置能力和艺术化得匠心。
《怀仁集王圣教序》中这个“香”字写的略长,但也非常美。整体上“禾”部用笔方且线条痩劲硬朗,下部则相反,以圆笔曲线为主。这个最具特色的是撇和捺的处理,撇画起笔细收笔粗,捺画画点,收笔后笔不提起以牵丝连带书写下不“日”的竖画。撇和捺的倾斜角度几乎一致。一直一曲。
下面这个“香”字的处理也非常巧妙精彩。同样也在撇捺的处理上,不同的是右捺直接化点,点画空间关系处理非常和谐生动。
要说最能让人感到香气四溢的是下面的这个“香”字的异体写法,读之仿佛能够让人嗅到阵真米粮之香。
香,会意字,据小篆,从黍,从甘。“黍”表谷物;“甘”表香甜美好。本义:五谷的香。所以《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香,芳也。春秋传曰:“香稷馨香。”
1、篆书写法:可以参考《清 · 吴昌硕 · 五言联》中的写法:
2、行书写法:《明 · 王铎 · 香山寺作五律诗轴》
3、隶书写法《清 · 伊秉绶 · 隶书五言联》
4、漆书写法《清 · 金农 · 越纸古瓯七言联》
书法中香字怎么写好看?单论一个字,我认为每个人的欣赏爱好都不一样,有人喜楷书,有人喜行草,有人喜隶书,无论怎样书写,写字和做人一样,只要本份做人,规矩写字,怎么写都好看。
请书友们谈谈书法如何写才有金石味?非得练习大篆才有吗?
谢谢邀请我回答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金石?什么是金石味?所谓金石就是金和石,金主要是指商周时期用来刻字的青铜器,石主要是指历代用来刻字的碑及摩崖石。所谓“金石味”,就是指在金石上刻上字给人以笔画视觉上的刚劲、古拙、苍茫、厚重、自然等的感觉。金石上面的文字高古、深邃、有力量感,有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字要写出金石味,并不仅仅是练大篆才会有,只要用心去临习金石文(也就是刻在青铜器上和石碑、摩崖上的文字),深入理解、揣摩其古拙的感觉,慢慢才会练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就是说,所有刻在青铜器和石头上的文字的练习,时间长了都会有金石味,字体包括大篆、小篆、石鼓文、楷书(包括魏碑)、行草等,代表作有:金文,《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碑刻有《石鼓文》、《峄山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史晨碑》、《张猛龙碑》、《李壁墓志》、《孟敬训》、《韭花帖》等等,这些著名的经典都可以练出金石味,当然,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是不可能的,拿来一种,深入进去,仔细观察分析,认真研究揣摩,精准临写每一个字,努力追寻形神兼备,深刻领会经典中的那种苍茫、刚劲的感觉,努力背临每个字,长期坚持下去,不仅学书的路子走的正,而且慢慢的你的书法就有金石味了。不当之处,敬请保留意见!再次谢谢邀请。
“金石味”是指书法中呈现出的“金石”特征的书写线条或者气质。表现为以殷商的甲骨文,商周的青铜彝器,战国的钟鼎古文,先秦的石鼓,秦砖汉瓦,两汉的石刻、碑碣,六朝的碑刻等聚合而成的书法表象和内在文化。
金石味就是碑学书家的一种书法“气韵”,次类书法作品从甲骨文、钟鼎文、战国古文、先秦石鼓文、秦砖汉瓦文字、汉魏碑碣、摩崖文字中汲取营养,并将秦篆、汉隶相融合,形成了以追求金石味为主的书风。此书风改变了自唐代以来的“帖学”传统,并很快成为一股变革的文化思潮,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其影响至今不衰。
碑学派以篆隶为主,并擅金石,注重功力,崇尚质朴雄强,追求着一种豪放恣肆、奇拙古朴的阳刚之美。
正如金石学派继承人胡小石总结的:“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有肉,有感情。易言之,即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须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中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
海派大家吴昌硕在其治印和书法上充分体现了上述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吴昌硕的学书路径,加以学习和借鉴,让自己的书法也具有自己的“金石味”
单国强在《吴昌硕绘画艺术的金石味》中提到:“他大量参用石鼓、钟鼎、砖瓦、碑碣等文字的特点,开拓了印外求印的新路。他融入了秦砖汉瓦的古拙浑厚之气息和斑驳残缺之形态,线条粗细反差强烈,方圆随意为之,起伏顿挫,时断时续;运刀锋芒毕露,以‘出锋钝角’的圆杆刻刀,形成一种迟涩之势,别具一种浩茫悍猛的启示,一改以往妍柔光洁的刻法;字形结构也一反停匀整饬的安排,参差错落,不计工拙;加之茂密酣畅的布局、刻意为之的残损,使篆刻风格形成如风雨剥蚀般的古茂与苍浑,以气势取胜,用壮美替代了以往的华美与素美。他的书法也以金石学为根基,如他的印风。尤其他中年醉心石鼓文以后,所作篆籀极富金石味,被称为‘草篆’。他将杨沂孙、莫友之、邓石如、吴让之诸家的篆书融汇贯通,以石鼓文为体,并参用三代钟鼎金文的笔意,经石鼓文变横为纵,字脚修长,线条方圆并施,结体右高左低,从而创造出刚柔相济、貌拙气酣的篆籀新貌,风格沉雄古朴、苍辣深沉,也具有极浓的金石味。”
通过吴昌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单纯的习写“大篆”肯定是不足以让自己的书法具有“金石味”,还需要在石鼓、钟鼎上下功夫。融合百家之长,成就自己之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味字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味字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