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赵体行书字体规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赵体行书字体规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赵体应该从哪些字贴入手?
学习赵体应该从东晋王右军和大唐李北海入手。直接上手就学赵是错误的。
先找到取法的源头,再出手写赵体,才是正确的。正所为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一坑死水用干即无。
先学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与集字《圣教序》,同时又学李邕楷书《李思训碑》,最后再学习赵体行楷的《妙严寺》《寿春堂》《胆巴碑》《三门记》等,你会发现,赵体很多字的用笔与结构的取法出处,是由此而生发的。。。
(下图我写的行楷)
赵体是指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的赵孟頫书写的字体。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赵体其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其书法有以下特点:
1、藏露结全。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2、笔道停匀。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赵体的捺画。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初学从妙严寺为好。用笔方圆结合,且用笔相对丰富,结构也较为灵动。三门用笔则相对显得简单,结构公正,偏于楷,是其早期作品。而胆巴则是其晚年代表之作,丰富的用笔,流畅的线条和内紧外松的结构,是二王书法往行书过渡的绝好范本。
赵体就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回答问题前我们应该先了解赵孟頫和赵体书法。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道人、水精宫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孙,湖州人。学识渊博,天资聪颖,雅善诗词文赋,精通音律,尤以书画著称于世。他书法诸体皆善,早期学智永,进而取法二王,并广学汉、魏、晋、唐各名家,得褚遂良之遒婉,陆柬之之流畅,李邕之骨力。他的珠圆玉润、典雅秀丽则完全得于二王书法,转益多师,逐渐自成姿韵婉约、中和遒美的风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卓有贡献的书法大家。
赵孟頫是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大家,他能作多种书体而以行楷为最。其书上追钟、二王,晚师李北海,能独运机杼,不为古人牢笼。他学书临池第一步必须守规矩,他曾下诀心严守古人的规矩。他一丝不苟几百遍地临摹古人书迹,力求形神兼备。而他的过人之处是特别能将其中最好的提炼出来,在古人的法帖中,他都用了这一套。
赵孟頫的写字经历从钟繇、二王这样一路走来,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得《圣教序》而入其室,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他的书法得各家营养,含文包质,藏古抱今,自然以他的“赵体”冠盖元朝一代书家。
在赵孟頫一生众多传世作品中,晚年作品最能代表赵氏书风者当以楷书《胆巴碑》最精彩。清姚元之在《胆巴碑》跋:“吴兴书此碑,年六七有三,作笔遒绰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此碑字体秀美,法度谨严,神***焕发。细观其用笔,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起笔收锋,转折顿挫,以平和之态见微奇的表现。其结体多取李北海,楷书中带有行书体态,字形扁方,撒捺开张。结构均匀,疏密合度。行笔提按幅度不大,平顺流畅,丰润婉通,于规整庄重中见潇洒超逸,自非早年书法所能比,达到了“精奥神化”之境界,给人以赏心悦目之享受。
学赵体当从《胆巴碑》开始入门,有一定根基再以自己喜欢字体选帖学习之。
赵体是后世对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书法的赞誉,就像颜体、欧体、柳体一样。赵孟頫的书法可以说是自成体系,啥意思呢?就是楷书、小楷、行书、行草书都可以学他一家的。历史上像这样的书法家能有几个?无出其右者。所以,赵孟頫的书法你沉浸进去,值得学上十年。下面,我就从他的书法风格的嬗变说起,聊聊如果学习赵孟頫的书法,大楷、小楷、行书、行草书该如何选帖。
为什么要从这点说起呢?一般学一位书家的书法,都是要从他的主要风格开始形成的时候学起,而不是学其书法风格还没形成的时候的作品。因此,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传世非常多,不了解他的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很容易选错帖子。
赵孟頫的一生,书法风格经历过三次大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四十岁前后,四十岁之前主要学的是宋高宗和智永的书法;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则潜心研究王羲之的古法,并且融入了李北海的风格;晚年则稍变古法,除了李北海之外,又加入了柳公权的笔法和体势,特别是在其碑版楷书当中表现尤其明显。
因此,我们要学习赵孟頫的书法,一定是学其中晚期的作品。
赵孟頫留下的碑版楷书作品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三门记》《湖州妙严寺记》《昆山淮云院记》《仇锷墓志铭》《胆巴碑》等等。其中《三门记》还是属于较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刚刚开始有李北海的印记,而从《湖州妙严寺记》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赵体”的典型风格,用笔上取法二王和李北海,体势上取法柳公权。
因此,学习赵体的碑版楷书,建议不要先从《三门记》开始,可以从后面几个帖子入手。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湖州妙严寺记》的,这里安利一下:
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学行书,建议先从《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这句话是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的,我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学行书,须入晋。书入晋,必有神。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张旭光说的“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就是要求学书者取法乎上。这就是经验!
至于赵孟頫的《洛神赋》,不是说不可学,而是建议先不要去学。请各位网友不要误会。
关于学习书法方面的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争论总是不断,我认为,有争论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实际上,学书法先学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有的同志非得把它弄得神神秘秘的,这是何必呢!
我认为,学大篆,就临写《散氏盘》、《石鼓文》。学小篆,就临写《峄山刻石》。学隶书,就从汉碑入手。学草书,就临写《平复帖》、《出师颂》、《月仪章》和“二王”。学楷书,就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入手。学行书,就临《圣教序》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谢邀。这个没有规定。我认为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人法帖。今人用笔失误较多,刚开始莫选今人的字。尽量选择体态变化丰富,用笔提按自然,粗细变化微妙,用墨燥润处理合宜的字帖。你所提到赵孟頫《洛神赋》,集字《圣教序》,都是佳帖。先练哪一帖都可。行书临帖虽则有练结字技巧方面的要求,但主要是练习用笔,锻炼驾驭毛笔的能力。能随心所欲的写出自己所想要的笔画是临帖的主要目的。因为你最终是要写出自己独具风格的字,所以亦步亦趋的练习方法最终还是要舍弃的。要有蜜蜂***花的精神,集众妙为我所用。
对于学习行书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很多初学者关心的问题。
学习行书,需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行书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因为这一特性,成为历代书家最喜爱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多以行书名世。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赵孟頫……
行书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呢?很多人主张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圣教序》,是怀仁耗费二十五年时间,搜集王羲之写的最好的字镌刻而成。给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但是,《圣教序》是石刻,没有相当的书***底,对王羲之变幻无穷的笔法有所认识,直接从石刻的《圣教序》入手学习,便无法探知道行书多变的奥秘。临写出来的字干硬无神,全无王羲之韵逸洒脱之气。
赵孟頫《洛神赋》墨迹本,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名作。全文并序九百余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锋芒变化,毕现毫端。对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最难的是怎么下笔。下笔的角度、轻重、方向、映带承接,在石刻中是很难看到的。而墨迹中,这些东西清晰的呈现在纸面。越是细致精微的地方,越是书法的机枢所在。把这些东西学到手,理解透彻以后,再去学习《圣教序》,就不会受困于石刻中干硬的[_a***_]。写出有血有肉,神飞韵逸的行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赵体行书字体规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赵体行书字体规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