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力量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有力量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字体看着大气有力量?
行书字体看着大气有力量。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楷书如何表现“笔力”更有感觉?
书法"笔力"的训练 ,不仅是楷书,也是练习书法者一生的追求。楷书书写训练, 要写出笔力,主要应注意中锋用笔,注意提按和顿挫。还有方笔和圆笔的书写力度。另外还需注意笔画的轻重和迟速等。
一 在书写时,不能用蛮力。既要人的掌控之力,又要笔毛的弹力。用力太大,作用于笔锋,就会使笔毫压扁,劲都直抵笔根了。反而使力走偏,正确的方法,只能用巧力,利用毛笔自身重量与纸面产生弹力的基础上,人为地加以巧使,可使笔力加强加大。
这种提中有按 按中有提的掌控能力,便是笔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书法笔力的体验和把握,必由身体力长期训练,持之以恒摸索到肌肉记忆的感觉,才会有胸有成竹的笔力。最后追求和实现更高艺术境界。
我们常评论一件书法作品“笔力强健”“遒劲有力”等,对作品的欣赏与批评总少不了“力”字。那么,究竟什么是笔力?
笔力不等同于体力,不是手上的力量,也不是胳膊上的力量,它是写字的人,通过正确的笔法,将一种生命活力融入点画,从点画线条中表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楷书如此,其他书体亦如此。
要表现笔力,关键在用笔上。
一、中锋
中锋不能误解为要求笔杆垂直,或所谓“笔笔中锋”。中锋之“中”,就是合适,类似河南话所说的“中”。
它并非笔锋完全在中央、中间,而是笔锋在笔画中最合适的位置运行。中锋的目的,就是防止力量外泄,让力始终鼓荡在线条之内。
讲中锋,不能排斥侧锋。中锋所表现的笔力,是一种含蓄之力、内蕴之力丶绵柔之力,而侧锋所表现的则是一种爽快之力、外发之力、税利之力。
二、逆锋与藏锋
书法用笔要出入取逆势,起收照应,起处逆,收处藏,笔势有来有往,有去有回,有放有收。
为什么要“逆”?逆是一种力量的积蓄。跳高要先蹲下,出拳要先收回,逆才能使线条充满筋力,从而显示生命的活力。
***在《书法指导》一文中说:“写字全仗笔力,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而笔力的有无,一写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来。”
说起笔力,书法史上有个著名的典故——“虞戈高妙”。
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练习"戈"钩许久,可总也写不好,又不好意思向虞世南请教。有一天,他写了一个“戬”字,故意留下戈,让虞世南补上。然后,李世民就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只有“戈”写得高妙绝伦。唐太宗听后感叹不已。
陈振濂教授在《书法美学》一书中谈到“笔毫的运行与动作、笔锋的走向、墨的枯湿处理、笔毛与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形状,这些便是笔力为展现其根本魅力所必须研究的课题,也许它是一个物理色彩很浓的课题。”
有的人把笔力定义为“摩擦力”,认为笔力,就是运笔时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于是就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比如: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写字时重按笔,甚至用笔在纸硬搓等等。
我认为这对表现笔力没有作用。摩擦要保持中锋,才能有浑厚的效果,侧锋、一味颤抖产生的飞白,多是俗书一味地使蛮劲,肯定是不行的,即使将纸戳破,也是没有好效果的。
我就见过有高手在光滑的玻璃上、在光滑的纸上、在悬空的纸上练笔力,反其道而行,他也试过。
这是为何?继续看下去,会有答案。
一是要硬,“书贵瘦硬方通神”,中锋行笔、笔笔送到、骨力洞达、用笔分明;
楷书如何表现“笔力”更有感觉?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笔力”。
一般书法意义上的笔力,是说的我们在写书法作品的时候,作品中的点画线条表现出来的一种质感所具有的力度,这种力度蕴含在笔墨与纸摩擦后的墨痕当中。
单独说“笔力”两个字是很抽象的,但是它也有一些具象的表现,例如颜真卿的楷书被称作是“颜筋”,它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筋力。唐代楷书是中国历史发展当中的顶峰,颜真卿能在如此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的书法特有的这种“筋力”。具体表现就是,颜真卿将之前楷书多方整的特点,易方为圆,增加了篆籀之气,点、竖、捺、折、钩等笔画,外圆内方显露出弹性大,刚劲、雄强、饱满、筋力十足的特点。
而柳公权的楷书被称作“柳骨”,它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骨力”。柳公权的楷书用笔精严爽健,一笔不苟,点画轻重合度,骨法洞达,结体端庄劲媚,给人一种“骨力”感觉。
当然,用笔之“笔力”不仅仅是“颜筋柳骨”,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笔力”表现,有平缓之力、柔和之力、绞转之力、方折险峻之力等等。那如何才能写楷书的时候让“笔力”更有感觉呢?
要想练就“笔力”,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从临帖上下功夫。临帖的目的就是学习古人的笔法,驾驭毛笔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控笔能力。临帖的时候要细心揣摩古人的用笔发力的方法,因此临帖的时候务必要求形似,形似了才说明你的用笔是对的,当然那种画字的方法是不算的。
一旦在临帖中获得了这种用笔的技巧之后,然后再自己创作书写的时候,自然会有“笔力”的体现了。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楷书要表现笔力,有刀刻石的效果,遒劲而凝炼。应运笔沉着、迟涩、中锋、有提按起伏节奏。
练习笔力写较大的楷书是一种好方法。因为字大,比如十几厘米的字,必须站立书写才合适,肩、肘、腕的力才得以充分协调发挥,这样悬臂写,练笔力较有感觉。同时能增加作品的气势感和力量感。
清代书家何绍基楷书脱胎于颜体。但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因子在里面。形成鲜明艺术风格。
为什么说把“永”字写好,楷书就可达到相当水平?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古人总结的“永字八法”,多是强调具体点画的练习和用笔。真正要写好楷书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要练。
古人云永字八法,说明永字基本囊括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点、横、竖、勾,撇和捺等笔画。要写好楷书,必须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而永字,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笔画,所以说,把永字写好了,就掌握了楷书的基本笔法,不无道理。
有点关系,但是结构是很复杂的东西,不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以偏概全。笔法上也不可以死板的说那么丰富的笔法用永字八法就可以替代。甚至傅山曾说过他写这么多年字,还没看到永字八法有啥用。毕竟笔法是多变的,不可以固化,单一画,作为蒙童初学,了解下还可以
相传,书圣王羲之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专门反复勤练"永"字。因为这字有楷书的八法,写好这个字,其它的都容易写好。
(永字八法名称)
(王羲之书永字)
(智永书永字)
永字八法代表楷书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一、"侧″就是点,书法中许多笔画起笔都从点开始。
二、"勒″就是横,因起笔和收笔要勒住笔锋,所以取名为勒。
三,"弩″就是竖。在书写竖画时如拉弓有弹力,所以取名为弩。
(欧阳询书永字)
代代相传的“永字八法”由书圣王羲之从书艺、人生、社会而总结出的“书宗秘籍(诀)”,其更多受其师卫夫人舞剑之启迪。因此无论楷行草都时而静若处子、时而动而脱兔、突然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时风平浪静、天际彩虹、万物祥瑞且臻荣。所以兰亭序天下第一书实至名归。
所谓永字八法就是:点、横、竖、撇、捺、提、钩、短撇。只是古人将每个笔划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似开弓射状 (4)钩为趯,如跳跃 (5)提为策,比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象梳子顺头发 (7)短撇似啄,猫头鹰(鸟)啄树捉虫 (8)捺为磔,东西开裂,此指笔豪全铺开。
学好永字八法的确是练习书法技能的“秘笈”,这可说是历代书家推崇之法,多练有益!当然学书法、绘画及任何艺术均无捷径可走,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见得真功,亦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总感觉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声的音乐。我爱书法,国之瑰宝、世界瞩目(独一无二)……
什么字体比较大气?
行书字体看着大气有力量。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力量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力量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