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工楷书法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工楷书法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龙腾虎跃"这四个字在书法中,用什么字体书写显得大方得体?
谢谢好友邀请!
龙腾虎跃是一个成语,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出自唐.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圣人受命,贤人受任,龙腾虎跃,风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乎天者也。”
书法“龙腾虎跃”这四个字,建议用隶书创作,才能显得大方得体。
上图为隶书“龙”字,生龙活虎般,精气神十足的样子,这样写,堪称完美!
这个隶书“腾”字,是我从《马王堆帛书》里翻出来的。用笔中锋,结体独特,法度谨严,正大气象,堪称上品。
上图的隶书“虎”字,也是非常有有趣的,它简直就像一只将要下山的猛虎,还在静卧养神似的,但一旦这只猛虎下山,那就是百兽之王啦!
写的好与坏以及是否得体除了字的格调和文字内容格调一致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的书法水平,如果水平能够达到智巧兼优,兼善众美的话,写什么内容都是可以的,基本上能够做到“情景交融”,当然做到这一点,只有在不多的书法家那里才能如愿。比如下面的集字作品和现代部分书法家的作品,基本上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文字内容格调统一和谐。
就我个人的感觉,这这些作品都非常精彩有加。虽然都是集字作品,也可能不是一家之字,但只要处理好字与字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进行微调,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和谐统一的基调,其书法的气韵,和文字内容得到了唯美的彰显。如附图中的草书作品,点画线条和空间的绝妙处理是不是真正会让我们在头脑中产生“龙腾虎跃”的意象之美呢,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书法水平的高度是能够决定文字内容的统一协调的。这里的书法水平的高度,是指书法家书法的内涵的丰富性。实现这种内涵的丰富,需要我们在坚定一家打好基础后,必须广***博取,遍阅百家,也就是搜尽奇峰打磨我们自己书法丰富格调的“草稿”。
【古代经典书法集字作品】
【现代书法家的作品】
谢谢好友邀请:
龙腾虎跃,是书法爱好者经常书写的成语,象征着气氛活跃,皆大欢喜,吉祥喜庆。
关于用什么字体书写显得大方得体?本人观点①隶书,大隶;②正楷;③如有好写家,篆书也很好。
以上仅个人观点,至于妳喜欢什么字体,大主意还要妳来拿。
谢谢:
梁武帝用'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羲之书法,而乾隆三希堂收羲之书法只有巜快雪时晴》帖,也就是说在乾隆眼里该帖最能体现羲之书法之神韵,龙虎精神尽在其中,而羲之虽也工楷,然以行、草见长,故以为此四字还宜用行书为佳。
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笔划写出立体感就像一个棍子放在那,这是书法的基本要求。即然是书法是艺术就必须严格要求,也就是法度。它不同于一般的写字是平放在那里的,尽管间架结构很得体,但是立体感的要求也是必须的。我们知道画画是一定要画出立体感的,但是写书法同样要写出立体感,这样的字看着才厚重、美观,所以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笔划写出立体感甚至比间架结构还重要,知名书法家一笔下去能写出三个或者更多层次再通过笔划的粗细、弯曲变化、快慢变化等手法就能表现出非常灵动、飘逸、优雅、美妙绝伦的字体或书法作品。当然写出美妙的立体感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而要坚持不懈的揣摸和练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答:这个问题,涉及到书法的艺术性。我理解您所说的立体感应该是生动传神富有空间感和质感的意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层次来探讨:
一、生动传神是书法艺术性的要求,给人以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绪感染;
首先,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通过形象化的符合来表情达意。但是,如果写得好,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从视觉上呈现出优美的形韵,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情绪上的感染;如果写得不好,虽然也能让人看懂信息,但并不能获得美的体验。这就是书法艺术与实用字、规范字的区别。比如,在看到颜真卿的楷书时,总给人一种笔力浑厚、开阔雄劲的感觉;看到欧阳询楷书时,总给人一种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的感觉。
另一方面,如何表现书法的艺术性呢?主要是通过章法、结字、笔法、墨法共同实现。章法是从整体上谋篇布局,保证作品的主次有序、均衡变换、节奏韵律;结字是从单字的间架结构、点画布置上保证字的工整平衡、张弛成势、和谐统一;笔法从运笔动作上的提、按、顿、挫、转折等微妙变换实现笔画的轻重缓疾,进而表现或紧张、或舒缓、或轻快、或滞拙、或庄重、或急切等情绪情感;墨法虽然更多是在国画中应用,但墨法在书法中也是值得重视的,墨法通过墨与水、纸、笔的关系,以黑白、干湿、浓淡来表现明暗、苍润、远近等形神韵。历代名家正是通过这些方法来表现书法的艺术性的,从而创造出那么多传世佳作,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下图,去体验颜真卿的不朽之作《祭侄文稿》的笔墨语言。
总之,书法名家的作品能表现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是书法艺术性的要求,是通过章法、结字、笔法、墨法共同实现的。回答问题也增加了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希望对您有益。
之所以可以称为书法家,都是掌握了严格的书写技法的,有人认为写字就应该率性而为,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法回环也认为是画字,其实这是对书写技法的误解。没有技法的书写,是表现不出厚重的气韵的。也就是说,没有立体感。
书法立体感的问题涉及到两个词,以及跟这两个词相关的用笔方法。
锥画沙,印印泥这两个词大家都知道,是唐朝楷书大家褚遂良说的。是什么意思?是形容用笔还是形容线质?禇遂良在<<论书>>中说:“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褚遂良这里说的很明白,用笔当如,那么这句话是形容用笔无疑了。 锥画沙,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铁锥子在沙地上画线,这里先不说这沙是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要分的这么清楚?因为后人因为沙的干湿问题生出许多口舌。就说锥画沙这个行为,这里显然是把毛笔比喻为铁锥,强调的是刺入感。
写字就像用一个尖锥子扎到沙里面拉。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感很强。这可能吗?毛笔虽然是锥形,古代也被成为毛锥子,但是它是毕竟是毛做的,是软的,沾上墨,批好笔,没写字之前是尖的,一落纸,立马就***了,成了弯的,不可能入到纸里去。 印印泥也一样,印印泥说的是古代的封泥,用一个印章往泥上面盖,就像我们用手在泥上按一个手模似的,也是强调进入感。印印泥跟按手模不同的地方是,印章方整,压下去后四棱见方,立体感强,有明显的嵌入感。 既然印印泥,锥画沙褚遂良说都是形容用笔,那么具体到笔法上,是怎么一回事?
锥画沙,印印泥不是强调刺入感吗,毛笔用笔上面的中锋行笔,恰恰跟它不谋而合。
什么是中锋行笔,绝对的中锋行笔就是让毛笔的笔尖走在线条的中间。当毛笔处在中锋行笔的状态下时,它就会有一种明显的注入感,我们说,万豪齐力,力透纸背,都是在说中锋行笔,中锋行笔写出来的笔画,圆浑厚实有力量,圆浑本身就是一种立体。如果圆浑沉实的笔画在墨汁稍有化开的时候,它的立体感会更加明显,此时实在的笔画在水墨交融的晕染下,字鼓起来一样。
形容中锋用笔还有一个词叫笔沉墨实,因为中锋行笔,笔尖入纸的感觉十分明显,走起笔来一点不浮滑,笔锋死死咬住纸面,故而写起来感到笔沉。中锋行笔,墨汁通过垂直的笔毛,滴滴流注笔端,几乎不会出现飞白,而且中间实两边弱,因为中间墨水最多,力量最大,这其实就是中锋笔画圆浑,而圆浑能够产生立体感的原因。
我手里正好有一幅字,立体效果很明显,大家可以看一下。
“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去探索。
书法家写的字为什么有立体感?因为他们是按照书法的法则去书写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毫无疑问,书法家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家,就是在形美,音美,意美三方面对汉字加以美化,具体则表现在对笔法,结构,章法的精心创造。
下面我们从笔法,结构,章法入手具体来谈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对于笔法的研究,是书法家的第一道功课,一个个立体的字也就是从笔法开始的,笔法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笔画是否能丰富多彩,面面俱到。
就起笔而言,有藏锋露锋的区别,在形态上则有圆头和方头,[_a***_]颜真卿的楷书则多逆锋起笔,形成粗重的圆头,而欧阳询的楷书则露锋入纸者居多,形成深严的方笔。
从行笔方面来说,则有粗细的变化之分,褚遂良,钟绍京的楷书在行笔中粗细变化十分明显,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相对而言粗细变化则没有前者明显。
在收笔方面,大多使用提按的技法,使得收笔显得十分凝重,例如颜真卿的楷书收笔则非常有特色,好似另起一笔,而不显得局促。褚遂良的楷书楷书收笔则是一个平面,整齐干净,不拖泥带水,而欧阳询楷书的收笔往往行成一个斜面,显得光滑平整,特别有楷书的端庄严谨之感。
怪不得唐代书评家张怀懽在《书断》中评价欧阳询的书法:
这“森森然若武库矛戟”便说的是欧阳询笔法险峻,笔力苍劲和他“艺宗南北”的丰富多变,以及笔法的面面俱到。
历代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等等,他们的书法中,无一不是笔法精妙合理,丰富异常,且又能面面俱到,因此他们的书法自然有立体感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工楷书法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工楷书法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