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时期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时期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简单介绍五种唐代楷书?
五种唐代楷书代表人物: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1.欧阳询,557年-641年
欧字的总的特征,在唐代各家楷书里最为显著。结体严正险劲,而有时往往奇峰突起,出入意料。欧字通过匠心经营,适当安排,使碑字整体端庄而有活泼气像。
虞世南,558年-638年
虞字的总的特征为“收敛”“含蓄”,一点不露锋芒,没有丝毫火气,最为难学。
褚 遂 良
褚遂良在初唐时期是虞、欧之后晚起的书法家,他曾请益于虞、欧两位,得到他们的指导启发,对他影响很大,所以褚字兼有方圆之长。
柳 公 权
柳公权的字,字形比颜字稍长,笔画也稍细。总的特征是筋骨外露,笔画富有弹性,无论横、竖、撇、捺,笔势都向四面伸展,所以觉得局势开扩。
颜 真 卿
唐代有楷书这种说法吗?楷书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才固定下来的?
唐代应该有楷书一说。据《唐六典》等记载,三省之一的门下省有数十位专门抄报、转发公文的工作人员“吏”,叫“楷书手”。书法里的楷书又叫“正书”“隶书”“真书”。“楷”是取楷模的楷,法式。楷书是一种书法类型,从金文篆书隶体魏碑演化而来的一笔一划书写的书体,讲求横平竖直。楷书以唐楷为罪典型代表。而唐又分几种书体,主要有欧体,虞体,褚体,颜体,柳体等。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隶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支从便捷简约出发,发展成为章草,另一支加大了笔画的力度,发展成为楷书,是汉字主要书体之一。
楷书产生于汉末,魏晋是最重要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三国时的钟繇和晋王義之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集古隶之方正,汉隶之遒美,章草之简捷,使楷书不断完美,开创了端庄工整的楷书体,揭开了书法史新的一页。这个时期人们将楷书叫做"真书",即正宗的书体。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于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画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成为后人一直临习的典范。那时人们把楷书称为"正书"或“正楷”。“楷",即楷模、典范之意。明清之际,人们逐渐将“正楷"中的正字省略,称为楷书。
唐代有楷书这种说法吗?楷书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才固定下来的?
可以肯定的说,楷书一词在唐代早已存在。它的词意和今天的词意是有区别的。
楷书这个词在唐代即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八分章里,记述楷书原指的是八分。
在秦始皇时期,产生了几种书体。小篆,八分,隶书,都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小篆是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使繁琐的大篆在书写时趋于便捷。八分为秦羽人上谷王次仲初创。王愔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这是记录于《书断》中的一段话。
随后又有一段描述:
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这是《书断》中的原文。在隶书、八分、楷书三种书体中,我们现在的人对八分的概念十分模糊。再加上唐代的书***述中,真、隶不分。孙过庭《书谱》中,一会真书,一会隶书,实际就只是指的楷书。并不是如现代这样楷书、隶书有十分明确的区别。对于唐代的这种称谓,于他们而言,不会有任何障碍。却给后世人的学习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李世民在撰写《王羲之传记》中,说王羲之“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有谁见过王羲之的隶书?不但现代人没有,古人也没有。古人对唐代的隶书也挠头。唐代实际上把隶书和楷书是归为正书一种书体的。波磔小而钩角隐,近于篆书的,是隶书,波磔大而钩角显,近八分的为楷书。
古人对楷书的概念,张怀璀《书断》中已经明确说明。楷,即是法、式、模。不是单独指为一种书体。而是能够为楷模的字,便称为“楷书”。王次仲的八分,可以为楷,张芝的草书,可以为楷,刘德行所造行书,可以为楷。所有的法书法帖都可以为楷。
楷书作为书体名称确立的时间,应该始于宋代。有明确概念的时间,应该是现代才有的特定书体。
谢邀。只知道楷书在汉末已形成。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有“端楷如贤士”之说。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汉末上谷人王次仲“建初中以隶草做楷法。”至于楷书或正楷是什么时候固定和叫起来的,还真不好确定。反正我未找到确切依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时期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时期字体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