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颜真卿字体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颜真卿字体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都追求雄强沉稳庄严之气,但却有明显差别,请谈谈具体差别在哪?
颜体宽博平正,静穆,雄强,有庙堂之气。故宫博物院题匾在郭沫若之前是颜体,李煜瀛写的。南京民国总统府也是颜体。寺庙里也有不少颜体书法。颜体挂的地方多,这是我的印象,没有数据佐证。
柳体中宫紧缩,瘦硬,爽利挺秀,修饰多,法度森严。挂柳体的地方似乎不多,自己喜欢了可以写些春联,可以书房里挂挂。
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更多体现“颜筋”一面。《颜家庙碑》为颜真卿七十二岁书写,年高笔老,笔力雄健,结体严密,气韵醇厚,庄重淳朴,如钟鼎彝器的铭文董老古拙,有篆籀正法,千遍咀嚼,回味无穷。最能代表颜书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在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后人学习颜体很多,在颜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有自家面目的大家、名家层出不穷。
柳公权习颜自出机杼,走向了极致,是学习颜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后世学柳偏少,汲取吸收柳体营养的名家,记忆里有黄山谷、杨凝式、启老等。
学颜有学头、路更宽,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修养的提高,学颜者书***更有内涵和内容。
一家之言,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另,编者所说的风格更应该是颜体,而非柳体风格。
他们的具体差别,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用笔的差别
颜真卿楷书用笔,是属于"外拓"型的,如他的《颜勤礼碑》就明显具有这个特点,所以是以筋力取胜(见下图),他的《多宝塔》外拓法还尚未明显(见下图)。
柳公权的楷书用笔以骨力取胜,方笔居多,出锋劲利,折笔处"骨节"明显,收笔干脆利落,处处体现"体势劲媚"的特点(见下图)。
二、结体差别
颜真卿楷书结体特点是宽博。您看他晚年的楷书作品,这个风格更强烈,造成这个原因,还是因外拓用笔所致,颜字看似平正,实则在平正中求变化,以拙为巧。
柳公权楷书结体的特点是中宫收紧,四周较为开放。如:凡有宝盖头的字,都夸张其盖头,但并无头重脚轻之感。凡写"口"、"日"这样结体的字,处理成上宽下窄,有紧凑结果的效果。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史称“颜体”和“柳体”,后世流传为“颜筋柳骨”,出自范仲淹的《祭石学士文》中,称“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指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筋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以骨力遒劲著称。其实,这一说法,容易产生误解,以为颜体一定是肥厚粗壮,而柳体一定是骨力强劲,和痩连在一起。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两种书体的区别,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
一、柳从颜出。颜真卿书法初学褚遂良,得张旭指导,授以笔法,而褚出自虞世南,虞出自智永。从脉络的传承,可以看出,颜字既有虞字的风骨,又有智永楷书的圆厚。柳公权楷书主要得力于欧、颜。并一改颜法遏制褚法的放纵,发扬褚字外柔内刚、秀逸清俊的风格,再取北碑、欧体之势。
二、结体不同。颜体结体取古法,来自“八分”,正面取势,故体态端庄,雍容大气,舒展开阔,结构均匀。柳体结体取法“二王”、北碑,受欧阳询影响,以侧取势,“体势劲媚”,险峻奇绝。结构严谨,法度精准,聚力中心,张力四射。
三、笔法不同。颜体用笔稳健有力,多为圆势,落笔藏锋,收笔回锋,点画之间气势连贯,多为横画轻,竖画重,长横以顿画收笔,捺笔呈“蚕头燕尾”。柳体用笔的一波三折,横画顿挫收笔,折笔转锋着力一顿都与颜体一脉相承,但在笔法处理上,更为任性、放纵,点画棱角分明,方折峻丽。
四、碑帖失真。颜体面目众多,真伪难辨。颜真卿被誉为继王羲之之后,唐朝楷书新书体的创造者,享誉盛名,他的书迹,据传有138种之多,现能看到的也有64种,仅楷书《多宝塔碑》,就版本无数,良莠不齐,难免引起误解。如图一为北宋拓《多宝佛塔感应碑》,与许多版本明显不同,并非有肥厚粗壮之特征,也没有刻板之态。相比较而言,柳体流传碑帖不多,法度精准,仿真难度大,且柳公权在世晚了颜真卿80年左右,故柳体碑帖可信度较高。如图二为柳公权《神策军碑》,可谓骨力与丰腴并存,精炼苍劲,风神整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颜真卿字体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颜真卿字体楷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