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斯创立小篆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李斯创立小篆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斯的小篆代表作?
小篆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丞相李斯的《峄山碑》、《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等。但是这种字体虽然被称为官方字体,但是在民间却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篆写起来太复杂了,结体还非常工整,不容易识记、辨别和书写,所以这种书体,我们也只能在一些官方的刻石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间其实已经开始书写更加简便的隶书了,加上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政策还没有完全实施下去,就灭亡了,所以这种书体自始至终没有被广泛应用过。这也是小篆比价尴尬的地方。
秦朝丞相李斯在书法上有什么贡献?
书法艺术,离不开载体。
中国文字的起源大致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其间又杂有草书之类。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周王无力控制各诸侯国,文字也杂七杂八各写各的。秦始皇统计文字就势在必行了,因为他需要一种统一的文字来传达法令制度。
李斯接受诏命,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把秦国自己使用的小篆为蓝本,经过一系列笔画规范,删繁就简成新休秦篆,作为帝国的通用文字。 他写了字帖《仓颉七章》作为书写标准,另外还有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 《博学篇》作为标准参考。一起在全国发行。这是文字方面的贡献。
至于书法,当时的文字载体是一指二指宽的竹简木牍,于书法有严格限制。而绢帛,昂贵而又便墨汁,也是于书法有碍的。所以,说李斯的字写得好有创新艺术,但就其书法造诣,也许仅限于勾勒篆书吧,这就是后人为什么叫篆刻,而不叫篆写。李斯在篆书书法上有贡献,也仅此而己。
东汉蔡伦发明纸后,书法才有了真正地载体,唐宋宣纸的登峰造极,使中国书法走向巅峰。这点恐怕不会有错。
书同文,车同轨,是天下一统的标志。小篆的产生,让中国有了全国通用的文字,而不再是像秦朝以前,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字。
小篆,大小划一,威严博大,端庄肃穆,沉着雄秀,它不仅拓展了书法作品中的书体创作,而且丰富了书法的审美样式。
相传,小篆是李斯所创。关于这一点,我有异议。
地球人有个共同点,都喜欢英雄,于是,一些历史***就被归功于英雄人物,正如说隶书由程邈所创,小篆也归功于李斯。
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小篆之前的石鼓文,其实与小篆已经很相似了。
李斯在其中所扮的角色,我想,更多的应是领导者和组织者,小篆的产生,当然离不开他,但是,起更大作用的是广大不知名的劳动人民。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谢邀请。丞相李斯在书法史上的贡献,还不如说他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功绩。秦朝统一文字,首先李斯有大功劳。现在流传于世的小篆,可能就是李斯的峄山刻石等最早吧?且这些书法作品又非常好,应该超越了大部分历史上写篆书的书法家。中国文化史就这么奇怪。诗歌产生了,诗经楚辞便再难超越,绘画在宋朝又达到巅峰和高峰,等等。
欢迎关注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一公六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公元前221年,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书同文字″的建议,得到了秦始皇的***纳,命令全国以秦篆为统一书体,由李斯制作标准字体。就是小篆。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字帖,供大家临摹。
李斯篆书《峄山刻石》(见图),(高218厘米,宽84厘米。有典型的小篆风格特征,用力均匀,线条粗细一致。重心多偏上,字呈长形,大小一致。圆转流畅,有均衡美,装饰美。
张怀瓘《书断》称其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黄庭坚称其篆书"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
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各位网友参考之。
秦朝丞相李斯在书法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大篆(金文)的基础创造了小篆,亦称“秦篆”,秦始皇将文字统一后,秦篆即成为秦国的官方文字。
上图为秦朝丞相李斯书的小篆《峄山刻石》。有人说秦篆没有艺术观赏性,但我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秦篆是艺术观赏性最强的书体。我认为。
大家试想一下,古人创造出一种书体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古人的智慧和胆略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秦朝丞相李斯,他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极大的!书法五体,李斯就创造了一体——秦篆,有这样贡献的人,在中国书法史上又有几人呢?
上图为秦朝丞相李斯受命于秦始皇而书的《会稽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历史上的宏伟之作,影响力极大,这些都应该归功于李斯的发明和创造!
我曾经多次说过,学习篆书,就从李斯的《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入手,至于秦朝之后的小篆,还是先不要碰的好。这叫取法乎上!明白?
上图为李刚田老师的篆书作品。据说,李刚田老师从学书法始,就是学的秦朝丞相李斯的小篆。李刚田老师还说,若学篆书,应先学小篆,再学金文。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各位网友留言和评论!
秦朝李斯为什么要用小篆作为宫廷通用文体?
文字的传承,是有规律的——即是继承的,又是发展的。从大的朝代看,商朝用甲骨文,周朝用大篆。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争,天下大乱,尽管各国文字均脱胎于周朝的大篆,但由于地域的隔阂,文字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差异,就如现在大陆与台湾文字的差异一样。
秦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统治的需要,统一文字就成为必然。但为什么要用小篆呢?
1、涉及的是文字的传承。我们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周朝、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用的都是大篆。如我们熟知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那么,相对来说,将六国通行的大篆规范一下,改成全国通用、统一的文字,实际上是最为简便的方式。
2、与之关联的,就是大篆是官方的、高贵的。所以,承继大篆就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大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在一个文字以实用为目的的时代,书写方便是最迫切的要求,因此规范、相对书写简单、但又不失高贵的小篆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单就书写方便,隶书其实更好。现在出土的秦简中已经大量使用隶书了,但就高贵和正统来说,小篆无疑比隶书更适合作为宫廷的通用文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斯创立小篆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斯创立小篆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