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看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看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羲字草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
每个人写得最好的字,一定是自己的名字。“羲”字写得最好的人,一定是王羲之了。
我们先来看看书圣写的“羲”字,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重点看其结构的变化。
草书的笔画看不太清楚,我们来看明代陈道复写的“羲”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运笔轨迹。
在汉字中,“羲”字容易与“義”字混淆,粗一看,长得差不多,但实际上写起来,除楷书有些相似外,行草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羲字草书可以参考王羲之在《秋月帖》、《寒切帖》、《得示帖》、《初月帖》中的写法。
也可以参考孙过庭《书谱》,怀素《论书帖》草法。
怀素的狂草比张旭更恣肆、险绝,在《自叙帖》、《论书帖》中可以看出,用笔迅疾,气势恢宏。
无论学王字还是怀素,根据我自己学书的体会,学羲字草书应注意疏密,线条的流畅,转折的变化,中锋、侧锋并用,翻笔自然。
如羲之的写法,上疏中密,上面二点中锋侧锋转换,第二点下来到横画的转折、连带,中间的二撇都是调锋、顿挫的关键,尤其要注意观察体会。
学习怀素的狂草应该多注意连笔、翻笔,狂草求势,失去了势,就毫无一气呵成,力拔山河的气韵。
门外汉说外行话,见笑了。
“羲”字的草书有两种类型写法,一种是接近行书的写法,一种是完全草书的写法,差异比较大,很多人初看以为是两个字,其实都是“羲”字。这两种写法的来源当然都是王羲之,也是他写得最好——人家名字就是这个字!
下面就一一来看:
1、晋 · 王羲之 · 参朝帖
2、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
谢谢邀请!
关于“羲”草书怎么写,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观点,供题主参考之。
我认为,在临摹草书“羲”字之前,应先把篆书“羲”字和隶书“羲”字先临摹几遍,不要直接进入草书“羲”的临摹。因为草书羲字是由隶书演变和发展而来,而隶书又是由篆书演变和发展而来。这叫寻根求源。
关于草书羲字怎么写,我给题主推荐几个古人法帖上的羲字。总之,草书羲字是不容易写得好看的。
上图中的草书羲字,是唐代狂草大家怀素书的,挺立式的,符合草书书写法则。
上图中的草书羲字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的。孙过庭的草书特点是:字字独立,笔笔到位。可学之!
上图中的六个草书羲字,除怀素书的之外,智永等书家写的也很有特色的。
王羲之被称为中国的书圣,现在的帖学多取自二王笔法。学习二王建议从《圣教序》的行书开始,不建议直接进入草书。不建议直接从《兰亭序》,因为《兰亭序》是唐代的临摹本。《圣教序》的字比较多比较全,学习王羲之草书首先要想研究字的笔法每个笔画的起、行、收三项、再研究字的结构,最后就进入字的布局。《圣教序》之后可以选择《十七帖》,《丧乱帖》等等
为什么王羲之写“色”字,常常写成“包”?
色的行书写法,在书写时,可以省去“巴”字中间的一小竖,所以看到一些古碑帖中的”色“字,就如“包”字一样。
这样的写法并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写成那样,而你所举的字例为集王圣教序,圣教序最后部分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象”包“一样写法的”色“,在心经中写成“包”样的有四个,在读帖时,就是要对相同的字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玩味,看它们是不是选自同一个字,还是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处理时,有些什么微妙的变化而都能保证字形体态的优美。这种在一本字帖中同一个字的多种写法,最能帮助学习结构上的变化。所以圣教序成为人们喜爱临写的一个原因。便是在这些相同字的不同处理手法。
在集王圣教中,收集了王羲之写成“色”的,也有写成“包”的,这种一字多写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强致的规定。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说法。有人说是书法中常用的增减法。就是这个意思。
这事儿吧,与王法的书写规则有关。咱家觉得呢,可以简单的解释为两点。
一是,笔顺上,色的那么一竖变成了一个点点,“那么一点点色”而已。点在王法中最后写,来找平衡,也可以理解成点个睛,出神***的意思也是有的。
二是,王法要求,一篇之内同字不同形,就是要变化,所以呢点划变化就有不写的时候,“没有一点色”,成包了。
当然了,圣教序之后的心经是集字,那么多色,也都不重样,也是书圣王羲之厉害之处,集者也是用心良苦。所以吧,怀仁和大雅两位和尚也都是厉害的人物。后学当致敬!
从收集查阅的资料来看,王羲之确实将这个“色”字写成了“包”字。也许因为是王羲之这么写的缘故,讲究帖学的古人,自然对这种写法“传承有序”,后来的书法家们都在“色”与“包”字之间写成差不多的情况。那么,作为我们后来的学习者应该如何去区别学习,以及运用的问题,这里我有自己的看法。 自王羲之开始,以及之后,将包和色两字写成差不多的书法家有很多,我们先看看王羲之在兴福寺半截碑中的色字:
再看看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中的“包”字写法:
自王羲之之后,宋朝蔡襄的“色”字,与唐朝孙过庭的“包”字,写的一摸一样。如下图:
当然受魏晋书法影响甚大的唐朝书法家们,自然会效法王羲之;比如虞世南也会将色包写成一样;到了元朝,还有赵孟頫,管道升自然也不例外;当然,更不用说帖学风行的明朝了,其时的徐渭、文征明,吴宽等人,也是传承了这两字的写法。
那么,如此传承有序的两个字,做为后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别学习,以及运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这里小编有以下两点看法:第一,既然是古人留下的写法,怎么写都没有错;第二,做为后来的传承人,个人认为应该尽量加以区别对待和书写,因此,小编从中找到了一定的规律,比如包字的上半部分,尽量写大一些,盖住下面的半部分,而色字在一篇书法作品当中没有多个色字时,尽量加上一点,上半部都写小一些,这些可以从历代的书法作品找到共性,且多数是这样写的。如下图所示,欧阳询的色字和管道升的包字:
袁字草书怎么写?
关于袁字的草书怎么写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在写袁字草书之前,还是先临摹一下隶书“袁”字。因为草书袁字是由隶书袁字演变和发展而来。
(上图中的草书袁字,是由书圣王羲之而书。可以肯定地说,王羲之书的这个草书袁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与其他书法家书的袁字不同的)
为此,在查阅草袁字的同时,我还查找到隶书袁字,其目的就是让题主了解一下草书袁是由隶书袁演变过来的。
(上图中的三个隶书袁字,都是古人书的。就是这个隶书袁字,后来演变和发展成为草书袁字)(上图中的草书袁字,是米芾书的,线条是流畅的,法度也是谨严的,但似乎力度和字“势”没有王羲之的棒)
(上图这个草书袁字,线条有点圆润,按照古人的草法来分析,来判断,这个袁字也是符号草法的,并且有自然书写的趣味,字内含有晋字笔法和字法)
“袁”是一个常规字,也是一个大姓,可是很多人写草书的时候不规范。规范的“袁”字草书怎么写呢?《王羲之草诀歌》里有一句话:“七红即是袁”,通俗地说,上写“七”字,连笔下写草书“红”字,就是“袁”字的草书写法,见下图:
王羲之以后的历代书法家,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范来写的,例如:
1、米芾:草写“袁”字
2、韩道亨:草写“袁”字
3、毛泽东:草写“袁”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看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看字体写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