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的文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的文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里的草书和狂草,该怎么理解?
谢邀。章草是草书的一种。汉代以隶书代小篆,但书写仍不便利,于是就出现一种“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的新书体――章草。章草与今草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使用隶书的波、磔笔法。二是,字与字不接连。代表人物三国时东吴皇象、晋代索靖,代表作索靖《七月帖》。
狂草最为狂放恣肆的草书。又称“大草”。这种草书一笔数字,大开大阖,大小错落,纵横腾挪,有如飞瀑长河,一泻千里之势。代表人物唐怀素,张旭宋黄庭坚,明徐渭等。代表作怀素《自叙帖》。
草书是统称,涵盖章草、今草和狂草。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大家如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王铎、傅山等,张旭、怀素被尊为草圣。
由泰汉形成快写隶书的一种独特体系,今草的一前身,叫章草。狂草从东晋形成以放纵多变连绵起伏,点画十分简练的规范体系,以章草基强进化而来,装饰性极强难度极大书写个性化为狂草吧。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草书,是指一切写得不规整、潦草的字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篆隶楷都有草书体,前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就自称其隶书为“草隶”。
狭义的草书,是指篆书隶化后产生的章草及演化出的今草、狂草。这种书体已将前“潦草”之书规整化、格式化。
平常我们所说的草书,主要指后一种,它既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则,又将自己性情等个性特征融入作品中。
从东汉开始流行的章草,在魏晋时逐渐向以二王为代表的今草演化,而后出现更加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情感更加丰富的狂草。
草书,尤其是狂草,已脱离其实用性,成为艺术性最高、情感最丰富、创作最难也最难于识读的书体。
但千百年来,草书尤其是狂草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受大众喜爱,这正表明草书更能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与草相关者,有"章草″丶"今草″丶"小草″丶"大草″,等分类。大草也有叫"狂草"的,如张旭的《古诗四帖》丶怀素的《自叙帖》等作品。
怀素在《自叙帖》中说到,"草槀之作,起于汉代。杜度丶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最初"章草″是由隶变而来,也可以讲是正写隶书之外的方便之体。今楷丶今草都是隶变结束之后的产物。有人误解"楷书″后于"草书",完全是一种文字名词引起的误会。篆丶隶丶楷丶行丶草的先后顺序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规律的。今楷丶"楷书″之名称固定,肯定是很晚的。"真书"丶"正书″皆同"楷″之义。篆丶隶丶魏碑楷丶唐楷(今楷),皆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真书,或说正书。"楷″本一种树木,转用在书体定义上,为法则丶规范。
行书丶草书,都是正丶真丶楷法之外的方便书写法。行书除书写技巧的流便,在字体结构的使转变化丶点画的省简方面,都不如草书的幅度大。所以不单独对草书字体进行识别丶书写训练,辨识欣赏草书作品就有难度。
草书的原始期,也称"稁书"。如怀素所说"草槀之作″。很简单的原理,庙堂公文的撰写不能没有起草打稿的前序,久而久之,在正写之外再形成一套写法简便的字体,是顺理成章的事。
魏晋以降,草书受宠,完全是它的流便书写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抒情性,正适应着当时的社会上层官僚士族群体的格调情趣。二王书风的形成正在于此。当时這群人的时尚,便帖信简互送赠答,以草书为尊,不能不说有闲情逸致的释放和书写技能的炫耀。"匆匆不暇作草"是当时向对方致歉的措辞。
到唐代张旭丶怀素的狂写大草,完全独立到纯欣赏的功能上去了。
哪位大神解读一下这篇书法?
欧阳中石先生这幅书法字体劲秀,风骨神髓,这不需多讲,重要的是这八个字的涵意。
前四字出处在《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殷高宗赞美宰相傅说的话,意思是傅说如同盐梅(盐咸梅酸),能将五味调和,即协调各方关系,兼容各类人才。
后四字出自宋诗:"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称赞宰相冠准做大官三十年,没建相府之类宅子,十分兼洁。
欧阳中石或许为饭店之类场所写过前四字,但这八字写一起的涵意就不是讲饭店调味之意了。
欧阳中石为中组部招待所会议室写这八个字。干部要团结各方,重视人才,廉洁自律,从这幅字中应能得到启示。
书法内容:商略盐梅,调和鼎鼐。
此幅书法作品系仿品,乍一看有点像,细看,与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即我们常说的“形似而非神似”。
特别是略、盐、梅、鼐四字气韵不足,尤为明显。
因印章不清,不与置评。
谢谢邀请。
你是如何看待狂草书法的?能认出来是什么字吗?
你是如何看待狂草书法的?能认出来是什么字吗?在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中,草书最是能抒发书家情感的。按照细分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在艺术的表达方面,狂草尤为独特。但是想写好草书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于你在备注中所上传的三张图片,我个人的看法是涂鸦作品而非书法作品。
图片:汉代崔瑗草书《贤女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根本是书家将情感等蕴含于书写技巧之中,所书内容也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草书字体虽然是高度的抽象化和符号化,但是,其有着自身的法则,在作品中应该将之体现,使之能够让欣赏者得以辨识和感受。
我们一直在强调书法艺术是建立在汉字的书写之上,倘若所谓的书法作品其书写不符合字体之“理”,欣赏者不能得以辨识,那么就可以确定此作品非书法作品,缘由是其违背了书法艺术的根本。
图片:汉代张芝草书《二月八日帖》
所谓书法艺术,它所体现的应该是汉字的造型之美,点画的万千变化之姿,书家情感、意志等的表露。从大的来讲,书法作品包含着:章法、落款、正文内容以及钤印等几个主要的方面。此中可以看出内容是书法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书写可以得以辨识是书法作品的前提,这就是书法作品的一个根本。
狂草书法是书法家随性发挥丶率意而写的一种表现性情丶飘逸丶狂放,一气呵成的优美作品。它虽然天马行空丶恣意纵横,好似龙蛇飞舞,但有章法可循丶笔法可依,人们根据规律完全可以辨认出是什么字,如毛泽东***书写的诗词作品丶书信以及题词,其中有古代书法家怀素丶张旭等人的笔法,也融合了他本人的笔意,成为了一种大家公认的毛体狂草书法,人们也能认识他写的字。不过,现在有些所谓的打着创新名义的书法家所写的“丑书”完全如鬼画符,脱离了优秀的书法传统,故意而为,人们根本不认识他们所写的是什么字,这就偏离了书法的方向,完全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我个人认为狂草书法,相当于国画中的大写意。就狂草的创作诉求来说,更多的是书者情绪和审美主张的具象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文字的规范写法是允许的。但这一定程度不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肆意夸张,而是在草书的规范和法度中表现。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工亏点画,犹可记文;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也就是说,草书对文字书写的规范其实更甚于楷书。
我们在欣赏草书尤其是狂草的时候,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最基础的,就是要知道汉字的草书写法。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欣赏草书。所以,具备了草书的欣赏能力,自然就能欣赏草书,包括狂草。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张姓丞相喜欢草书,却不规范,常被同好取笑。有一次他“偶得佳句”,于是挥毫而就。当时他侄儿问他什么内容,他却想不起来了。于是对侄儿说:你怎么不早点问我?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也确实说明了有许多人喜欢草书却不下工夫认真学习草书规范和法则的现象。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
就草书的发展来看,本来就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比如,隶书是篆书的草写,而楷书可以说是隶书的草写,行草以后,就逐渐分门别类。一些草法本来就是后来被人们接受而成为规范。但即使有破,也必须循理。也就是符合美学逻辑。这里不列举。
以上观点难免有偏失之处,敬请同好雅正!
书法从严法到不法,已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书体分类族:印刷体、楷书体、行楷体、行书体、行草体、章草体、狂草体、乱书体。其中印刷体是理想的、最难写的、实际达不到的、绝对合法的书法;上述从左到右,书之法则逐渐宽松或减少直至完全不法的乱书。因此,狂草是含法则最少的书法,也是书法的最底线。超过这亇底线,就不含任何书写法则在内,成了绝对自由、无法无天的"书不法"一一乱书。
狂草作为一种书体延续了几千年,以其独有的风格被人欣赏并传承创新。
但是狂草也是有规范的,字符也基本都是固定的,在书法作品中才能形成共识以便以读。
有人以狂草的名义随便涂鸦,自由挥洒,字符不能认读,横不成列竖不见行,拿出单字自己也不认识。这不能算丑书,只能叫怪异。
至于卖价,朱之文写的还卖几万,这种线条比朱之文画的要顺畅多了,十几万真不贵。
欧阳询有哪些草书作品?如何评价?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的文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的文章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