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写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写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中的章草?
章草在书法中属于小众书体,影响力不大,谈草书大多是论狂草与今草,章草比较有名的是陆机的《平复帖》,写狂草最有名的是张旭与怀素,二者有癫张醉素之称,《古诗四首》与《自叙帖》是二者的代表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回溯一下章草的起源和发展,这对于我们了解草章艺术特点的形成很有帮助。
章草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它的前身是隶书的草写,也就是草隶。草隶的产生是出于实用的需求,因为隶书的书写虽然已经比篆书简便快捷了很多,但仍不能满足实用的需求,于是就产生了隶书的草写。草隶诞生的年代说法不同,一说是秦朝末期。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另有说法认为草隶产生于汉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有“汉兴有草书”之说。
在西汉末期,在草隶的基础上发展出章草,章草是通过对草隶结构、笔画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后而成。章草因其结构明晰规整、书写时遵循一定章程故被称作“章草”。
还有说法认为,史游作《急就章》受到了汉章帝的欣赏和推崇,故称其为章草。
章草在两汉魏晋时期发展成熟,在东晋时期,随着今草的出现,章草逐渐受到冷落,发展式微。宋代书家黄伯思曾在《书评》中说:
“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变索靖法,稍以华胜…萧景乔《出师颂》虽不逮魏晋人,然高古尚有遗风…隋智永又变此法,至唐人绝罕为之,几至泯绝邪。”
黄伯思这段话概括了章草从东晋到宋代渐渐没落的实情。
章草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书体,可以把章草看成是草隶的升级版,而今草又是章草的升级版。在隶书向草书和楷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章草承载了汉字实用书写方面的功能。所以说章草起到了承载与过渡的作用。章草所具有的过渡性书体的特点,使章草在审美方面既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又具有其审美方面的局限性。
学习书法为什么必须临帖?临帖时要在哪些方面下真功夫?
谢谢邀请!
临帖的重要性如同开车上路,先得学会驾车的基本技能才行。这些技能是无数先人的总结,跟着老老实实地学,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书法作为一种书写的技法,主要是要处理好大脑、手、笔和纸的关系。其中手是主要环节。当手能够灵活到几乎是无需大脑指挥,下意识地也能把笔划写好,那么你的写字也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了。这就如同开车,当手感练到很自如的地步了,才有可能应付各种路况。倘若一边开车,一边还在想手应该如何动作?这个车是断然开不好的。
写字也是这个道理。要使自己的手能够"自主"地行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地修正。这比学开车要难得多。开车,只是手与机械的关系。当机械接受手的指令后,后面的动作都交由机械和电子去完成了。而写字则不同,还要兼顾手和笔、笔和纸的联动关系。所以要花大力气去临帖习字。
临帖也有诀窍,一味埋头临帖是不够的,要与记、背、悟相结合。在临写中对某些笔划的处理,可以试着用不同角度去写来作比较,以加深对法帖的领悟。每次临写好的字,最好贴挂在墙上,经常地观看琢磨。当你发现自己前面写得不好,也感觉到不好的原因,说明你已提高了。
以上系笔者六十余年来习字的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写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写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