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从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从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字涵字怎么写?
涵,形声字,从水,圅声。本义:水泽众多。《说文解字》:涵,水泽多也。这个字现常用于人名之中,代表有修养、涵养等义。
1、这个字由于右半部为下包围结构,很容易写呆板,不好处理;2、技巧是将三点水写活泼,略微张扬一点;3、将右半部写紧凑,尽量往上提,不然由于半包围的结构,会有下坠之感;4、右边半包围结构的落脚可以略微参差,不至于呆板。演示如下:
2、元 · 赵孟頫 · 仇锷墓志铭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涵,常用汉字。涵养的涵。另外还有很多组词、组句,在此不一一列举,下面就给各位网友展示书法“涵”字。
上图为篆书“涵”字的两种风格的写法,一个是吴大澄写的,一个是吴让之写的。
上图为隶书“涵”字的两种写法,两个涵字,两种风格,供题主参考。
上图为草书“涵”字六种风格不同的写法,均出自书法大家之手笔。
上图为“涵”字楷书的写法,一个是颜真卿写的,一个是赵孟頫写的。同是涵字,风格不同。
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书法“传承”二字如何写,如何布局才好看,我来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先用签字笔演示行书、草书两种写法:
2、草书写法及要领
“传”字较正,较为收敛;“承”字较为放纵,形成对比;特别是最后一笔收尾,颇有“曲终收拨当心画”似的感觉,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一)、王羲之行书:1、《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2、《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首先从用笔,做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的根本,一副作品先不看技巧,先看线条的质感,做到“入木三分”,有一种锥画沙,屋漏痕的味道,笔在画中,才能写出线条的质感,其次再看用笔的技巧,比如,露锋,还是藏锋,虚实结合……
再看结构,要注意疏密、向背、收放、留白布局、高低错落……
再次看章法,比如“传”字写得轻巧灵动一些,“承”写稍微厚重感,行成对比,或者一个字中,如“传”,左边“人”写得厚重一些,右边“专”写得轻巧灵动一些。
书法主要是讲究章法、笔法和结构,三者都很重要,但就简单写几个毛笔字而言,结构比较重要一点,书写技巧就是注意整体和谐,笔画间架平衡,重心尽量垂直,写出来就能凑和,下面是我涂鸦“传承”俩字。
传承指的是通过传授和继承,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东西,如我们中华民的的优秀的书法艺术的传承,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在中华文明发展中,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艺术青春常在。
至于传承二字用行草怎么写更好,我目前正在学习楷书,但我查了一下历代名家对传承两字的书写,谨供各位老师欣赏
下面就我刚练的楷书传承二字,敬请各位老师指导
谢邀请,憋人觉得传承二字应体现出从上往下的气势,贯通一气,一脉相承,不能气断,一来体现出书法史的传承,二来体现技法、内涵的传承,意义的传承,正统碑学,帖学当推之。江湖不考虑!
草书我字是如何演化而来,大家如何理解这个字?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草书我字是如何演化而来,大家如何理解这个字?”我直接告诉大家答案,“我”字草书的写法,是从章草的结构中演化而来,而笔法完全今草化了。章草又是从隶书演化而来,所以“我”字直接演化于章草的结构。
一个小小的“我”字草书的写法,却隐藏着大大的一场书法演变的记录,这就是王羲之在继承草书的时候,他是从章草和今草两个方面进行继承的,而且把章草化为今草,也是它改革书法的一个步骤,“我”这个字,就承载了王羲之在书法改革当中做出了杰出贡献活的记录。
例如下面这个字是元代书法家鲜于枢草书《奉酬约之见招》中的“我”字的写法,这个字的写法就是典型的章草结构,笔法又完全都是今草的笔法。
汉字的书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草书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隶书相对而言就是篆书的草书,在隶书之中又产生了章草,章草又是隶书的草书。在产生章草的时候也产生了楷书、行书和今草。例如三国时代东吴的书法家皇象,他的草书就叫章草。下面这个《文武帖》就是皇象的书法,章草的书法就是这样。
但是汉字的草书虽然在南方有皇象这样的章草,同时在北方还有张芝的草书,张芝的草书又叫一笔书,他的草书非常的流畅,是另一种书法,这种书法发展到后来被王羲之改造之后,就成为草书中的主流书法叫今草。
实际上,就是在皇象时代,草书的写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光是只有皇象的章草这一种写法,例如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东吴时代的木牍就有草书,却不是章草,更接近于今草。
“
所以在草书系统里它有两个体系,一个是章草,一个是今草,这两种草书是并存的,而且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草书继承,例如在隋代还出现了《出师表》这样的一个章草书法作品。而事实上,在隋代章草这样的书法已经比较少见了。
但是章草并没有成为草书中的主流,而草书系统里又遗留了一些章草的痕迹,例如我们最早看到的王羲之写的“我”字,就是完整的继承了章草体系里边草书结构的写法,然后“我”字的这种写法,又传给了智永,智永在他的《真草千字文》中,也是跟王羲之的“我”字草书写法是一个体系,一个样式。
再后来这个字,在唐代在宋代,在元代一直这样流传下来了,例如在怀素、黄庭坚、赵孟頫、鲜于枢、明代文征明的草书里,“我”字都是依据王羲之章草的写法来写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从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从的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