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潇湘行书字体练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潇湘行书字体练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狂草中的《为》字怎样才能写出美妙绝伦的意境来?
这个为字在前人书法家当中写的很多,要写出美妙绝伦来,是不可以只看单字的,任何一个字,在作品中就相当于一个墨点,而好不好,是看它在作品中的作用如何…
看了这么多个为字,是不是各有不同?就是一个人写的为字也不一样,这就是字的墨点作用,一个字是为作品服务的,单看一个字经常是感觉莫名其妙,一个伟大的书法家这个字写的象小孩子乱划拉的一样,但要看这字所处的环境和作用,就好理解了…
书法是讲气韵的,这时候的作品不再拘泥于一个字或是一笔一划了,每个字都是被整体风格化气韵所吹使,整体笔法墨法字法都符合章法的节奏和韵律,那就是好作品,而我们经常感觉临帖写得挺好的,一创作就两眼蒙,就是不知气韵之用…
狂草中为字见过毛主席书写的是大开大会笔画粗荘有力,而文征明则写得慎重几乎接近行楷体,董其昌则较为放松开朗。在孙过庭的草章里也不见得夺目的光彩,后来的于佑任先生的为字也是无为之“为”,并无创新的建树。但上述之书“为”字者都写得很不错。狂草之“为”字如何写得光辉四射,只能是仁智者来发展了,本人平时写的“为”字大都很随意,所以没有什么发言权。
如果把楷书比作站立,行书比作走路,草书比作跑步,那么狂草就是极度兴奋下的奔跑,或者百米冲刺。
狂奔有几种状态,一种是博尔特、苏炳添的短跑冲刺,一种是大醉后的癫狂,一种是有强盗追杀时的狂奔。
可以想见,短跑冲刺是最美妙,最舒展的,大醉后可能手舞足蹈,但是不稳定,如果被追杀,慌不择路,随时可能摔倒,一定不美妙。
所以,狂草为字要写出美感,写出美妙绝伦的意境,一定依照楷书、行书、草书的顺序,将这个字笔画简省,抽象,意象化,草而不失稳重。
只有系统训练,有坚强的基础,狂奔起来才可能是美好的。
怎样把“为”字写出美妙绝伦的意境?
要把字的形写在纸上,心里面先得有形。心里有形,才能形诸纸上。卫夫人说的“意在笔前”。“为”的写法多种多样,但是说要使这个字美妙绝伦的意境,则不是单方面的书者说了算。书写者认为这样写,最有意境。但观赏者却不这么认为,这是没用的。
这个是王羲之《游目帖》中的“为”,是规范的草书写法。在狂草中的写法,也多***用这种写法。来看一看怀素的《论书帖》中的“为”,接连三个“为”,都是这种写法。
所谓的意境,并不是具体的形态。意境是要靠心去感受。每个人的所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听同样的琴,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的内心想法。而其他人听到的只是琴音。或赞其美妙悦耳,或颂其技巧娴熟。终没有知其心意的人。书法和音乐是最相通的。你从他人的作品中,感知到书写者的内心,自然便知书中的意境。
为,从“爪”役“象”,会意字。下部的“象”因为地方太小,写得和“象”不太像。现为多音字,读音wéi或者wèi,一般表示做、作为,指为某人做某事,有时也表被动。
1、晋 · 王珣 · 伯远帖
2、晋 · 谢安 · 中郎帖
3、晋 · 王羲之 · 兰亭序
溥心畬是如何画树的?
溥儒(1896~1963年),字心畬、仲衡,号松巢、羲皇上人、旧王孙,斋号寒玉堂、省心斋。北京人,清道光帝之曾孙。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了多幅溥儒的绘画作品,笔者选取了其中五幅佳作与大家共赏。
此图画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细笔淡彩绘画山光水色,峭壁秋光,红墙古寺,双松挺秀,秀石掩映,杂树参差,水榭台阁中二人闲话,下部湖岸边一渔夫撑舟靠近。图上部题诗:“金阖环外嶂,拥郭一邱斜。泉路香潭雪,花如绣壁露。剑光浮宝屏,塔影净***,万劫讲天上,摩空拥翠华。”后仿款:“包山陆治”,题诗引首钤“每怀靡及”白文印,仿款下钤“心畬临古”、“一奁秋水”朱文印二方。图右下部另题款:“戊辰十一月,对窗临此,溥儒并记”,下钤“饱食桃花便永年”朱文长方印。图左下钤“桐生”朱文方印。此图用笔简洁,设色淡雅,渲染较少,清透雅润,意韵深远,溥儒临摹的水平很高,对不同时代的风格、各家笔墨变化、艺术个性、艺术体格,溯其流、探其源,摸得很透,做到心中有数,临摹前仔细反复研究,弄清下笔着墨的路子,构图设色的特色,尽***古人之长。
画面下部用淡墨双钩法,写数株文竹,其中一枝竹干高耸青天,竹梢顶部攀附一只墨猿,回首凝睛而望,神态可佳,猿脸部着淡淡的红色,使全幅保持着淡雅的墨彩,左上行书题五绝一首:“一片潇湘水,寒猿竹上鸣。孤舟惊客梦,肠断此时声。”下题款:“心畬画并题”,下钤“旧王孙”朱文方印、“溥儒”白文双灵印,诗前引首钤“一朵红云”朱文腰圆印,画右下角钤“二乐轩”朱文方印。图中墨猿画法细致入微,***的体态和皮毛的质感光泽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古人画猿有嘉善之意,画猿只以墨笔点成,惟用墨渍,工笔次之。溥儒生于1896年,肖候,他在北京和台湾居住时都豢养过猿猴,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很多都***用猿猴作为主题,画他们挂树揽月,攀移腾挪,通其性情,通尽其妙。
悬崖高耸,古松苍然,藤萝缠绕,枝叶摇曳,一人头戴官帽,坦腹坐于松下,对风清吟。图右上部行书题写:“松风吟解带,明月照弹岩。”下署款:“心畬”,后钤“溥儒”白文夔龙纹印。是图着色浓丽,用笔粗重,为溥儒作品中较为粗率的风格。画意看来依旧源于南宋院体,但却有了许多明朝中期的绘画特点,山石不再棱角分明,松枝的线条属于轻松勾勒,一扫南宋画面的爽利之气,行笔干涩,笔触明显,显得画面内敛许多。启功曾在《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里》评价过溥儒画的山石树木,从来没有像《芥子园画谱》里所讲的那些皴法、点法和一些相传的个派成法。有时勾出轮廓,随笔横着竖着任意抹去,又都恰到好处,独具风格。
画中崇山峻岭、古松高耸环绕,山川秀石,蕴蓄丰厚,意境悠远,图下一人眺览山中瀑布,闲庭自若,署款下钤:“心畬书画”“傅儒之印”。在用笔、用墨方面,山石使用典型的黄公望常用的长披麻及长条皴,直线型的皴笔遍布于整个山峰,除勾皴之笔外,也用淡墨稍加渲染,用笔粗枝大叶,似一气呵成,寥寥几笔,精彩绝伦,粗大古拙的皴法和转折多角的笔触,似乎得到了马远的真传,用粗犷松快的笔墨描绘山水,与溥儒以往的山水画风格迥异,传达出更浓郁的文人气息。
溥心畲认为“书画奠基于诗文,诗文源于立品”,他曾对学生说过“画不用多学,诗作好了,画自然好”。溥心畲也不喜欢别人称他为画家,说与其称他画家不如称他为学者。作画是作为他的生计,他并不以画家身份为荣,书画与他自己的人品学识相互映射。
《竹石》的主题是什么?
竹堂堂,石坚固,竹已是凌云之姿,何况石中之竹,英姿雄发,其生意足以创世,今日中国,今日国民,是觉醒的竹石,竹石精神是中国精神中贯穿上下五年,继往开来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志意,开疆拓土,永屹世界民族之林。
《竹石》是郑燮[xiè](即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郑板桥题在自己竹石图上的一首诗。诗中,诗人所极力表现的,不是竹子的柔美,而是竹子的刚毅不屈,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岩竹的顽强,表现了正直不屈、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全诗语言简单,节奏明快,明白如话却强劲有力,堪称句句经典,深受后人的喜爱。
郑板桥写这首诗,其实也是自己真实经历的写照。郑板桥出身寒门,自幼随着父亲卖画为生,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但是最终,却因为官场的黑暗而弃官归隐。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从未苟且,从未低头,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所以他才能将这首诗写得如此潇洒和深入人心。
下面我们来逐句分析:
一个“咬”字便将竹子人格化了,这是一个极具力量的动作,不仅为我们表现了翠竹挺立在青山的情景,更表现了竹子那种不畏艰难,与大自然抗争,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也正因为有这种顽强的生存精神,诗人才用了一个“咬”字。
写出了翠竹能够傲立挺拔的原因,正是因为它将根茎深深地扎入了破岩之中,根基牢固,所以才能如此笑傲一切,这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更有力量;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翠竹的顽强和韧劲。竹与石,浑然一体,无石竹不牢固,无竹山不青翠,竹与石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
有了前面的铺垫,自然便能引出现在的哲理。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后,翠竹的身骨仍然坚强之极,任凭你刮的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在郑板桥的诗和画中,竹子从来都是顽强意志和高洁品格的象征,而风往往代表的却是恶势力,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再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此处的竹,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在风中傲立的竹,它经受着东南西北风的打击,一年四季饱受折磨,但是,因为它的根基深入岩石之中,所以无论什么风,它都岿然不动,奈何不得它!
全诗的境界,至此全出。我们读完之后,会发现在,这不是几棵普通的竹子,而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潇湘行书字体练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潇湘行书字体练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